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中国,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唐诗绝唱,中国人学唐诗就是从这首《登鹳雀楼》开始的。这首诗的作者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他一生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名动一时,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然而,让后世惋惜的是,王之涣的诗作“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毛”,《全唐诗》仅存六首绝句。但就是这六首之中,现代伟大诗人毛主席挥毫书写过两首——《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于是王之涣拂衣罢官而去,不到三十岁就过上了漫游行吟的生活。三十五岁时,他登临鹳雀楼,写下了《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清代光绪朝的探花、当代作家俞平伯之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价此诗说:

“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馀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此诗空阔中无所不有,雄浑而不疏寂,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风貌,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千百年来也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进的精神。特别是后二句,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千百年来无数次被人们在各种场合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鹳雀楼因此诗而名扬中华,传世诗篇寥寥无几的王之涣也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

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载有一个很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

不一会儿,一歌妓打着拍子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壁上画一划说:“一绝句。”

接着,又一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画壁说:“一绝句。”第三个歌妓开口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

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王昌龄又画壁说:“二绝句。”

这时,王之涣指着歌妓中最美貌的一位说:“等到她唱时,如不是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敢跟你们争高低了。”于是大家说笑着等候。

不久,就轮到那位长得最俊俏的歌妓唱了,她启朱唇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她唱得十分动听,王之涣边听边笑,非常惬意。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就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王之涣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眼中所见之景,用一水一山,写出我国西北边塞的壮丽风光。“黄河”、“白云”,色彩上互相辉映;“万仞山”、“一片孤城”,大小相形,对比鲜明。在苍莽高峻的崇山之间,孤城布列,黄河奔流,动静相间。诗人笔下的西北风光,雄奇壮丽,苍凉而不伤感,透露出诗人豪迈开朗的性格和对祖国河山强烈的热爱之情。

三四两句写耳中所闻,脑中所想。“羌笛”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羌族吹奏的乐器。“杨柳”,这里是指《折杨柳》这种古代歌曲,歌辞是: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在唐代,人们有一种风俗,就是在送人远行的时候,折柳枝赠别,表示留念(“柳”谐“留”音)。征戍的士兵们见到柳色,吹奏着饱蕴幽怨之情的《折杨柳》。

诗人王之涣从哀怨的笛声里,体会到守边士兵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外而得不到关怀的苦闷心情。诗人的同情是完全倾注在守边士兵方面的。因此,结句用婉转的语气,对当时最高统治者表示讽刺。玉门关外的杨柳得不到和煦春风的吹拂,正是比喻皇帝的“春风”不能越过玉门关外来抚慰兵士。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个评价是很深刻的。然而,正如一二句写景苍凉而不伤感一样,三四句虽是不平之鸣并不消沉,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之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之重大,懂得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

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是哪首诗(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王之涣的《凉州词》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正因为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凉州词》才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毛主席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题目天头上,竖着连画三个圈,左边又画一个大圈;《凉州词》的题目上方,画着一个大圈。这流露出他对这两首盛唐绝唱的激赏之情。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 卡注销( *** 卡注销欠费要补吗?)

下一篇: 蒸饺需要蒸多长时间(蒸饺开水上锅还是冷水)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