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八月十五杀鞑子是什么典故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八月十五杀鞑子是什么典故以及八月十五杀鞑子鞑子是什么民族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来历是什么?2、八月十五杀鞑子是什么意思,汉人追求自由发起的战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来历是什么?
来自元末明初的反元起义军。
元朝末年,汉人不堪元政府的残暴统治,纷纷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适逢中秋节将至,有人献计,在中返锋秋节互赠的月饼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
有些版本作“月圆杀鞑”的字条藏在月饼里分发给其他人,纷纷约定在八月十五那圆掘天起义,大家一起反抗,推翻暴政。
鞑子
鞑由明代蒙古鞑靼部转译,北游牧民族(蒙古)称呼词义扩展而来的,泛指北边少数民族。
一般说来,鞑虏,鞑子,鞑靼,指的是塔塔儿人,就是鞑靼人。他们是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后与蒙古民族融合,并随成吉思汗西征。
元朝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民族镇压,把人分为四等,把汉族看作是最卑贱的奴隶。为了巩固其统橘世核治地位,还把十家老百姓编连在一起,而且规定这十家只许用一把切菜刀,不允许汉人有任何自由。
这些士兵,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大家恨之入骨,都叫他们“鞑子”或“管家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月十五杀鞑子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什么意思,汉人追求自由发起的战争?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一则民间故事,它的背后实则是汉人追求自由而发起的战争。
这个民间故事在辽西平原一带流传很广,鞑子是指元代特有的蒙古兵,汉人对他们进行讽刺之称,也叫他们家鞑子。在元末明初,惠宗荒淫无道,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沉湎酒色、拒谏饰非派桐培,是一位典型的暴君。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尤其是饱受歧视的汉人更是纷纷揭竿而起。元惠宗不想汉人起义,便派去蒙古族的鞑子分别到各家各户来管制汉人平民。他们没收各种利器,甚至连菜刀和镰刀都不放过,汉人使用完毕后还得将其归还给家鞑子。由此可以看出蒙古鞑子定的制度十轮枝分苛刻,他们甚至不允许汉人私下尘唯来往或者互相友好攀谈,一旦被发现就有理由污蔑说要造反,后果就是打入死牢或者当场处死。
汉人平民对此深恶痛绝,但是手无寸铁,又不敢明着反抗,暗中谋划聚会又怕被发现,被逼上绝路有人想到一个好主意:在农历八月十四那天大家一起做月饼,看起来是为了祭拜月亮,以示对亲人的思念,实则,月饼中夹带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汉字纸条,互相转交时只需告诉鞑子,“这是月饼,上供用”,鞑子便也消除顾虑戒心,不会多问。到了八月十五当天,大家举杯同庆,作诗赏月,家家户户掰开月饼都可看到“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便一同在子时动手杀掉守在各家门口的鞑子兵。子时一到,鞑子也在十五当天喝酒过多昏睡着了,大家便一齐动手,趁他们昏睡之际杀掉他们,于是整个村子的鞑子兵都被杀死,大家开心的庆祝胜利。这就是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