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是孔子说的,有点意外,因为我们总是断章取义,底层逻辑却是因为,我们需要用前半句来教导人们守信。
只是,只知前,不知后,盲点就多了,有些路走起来,就常常磕磕碰碰,不能通透。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守信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固执守信,那么这个人也就只是个小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从这一点看,孔子的思想,还有了一点道家的味道。道家总是有勇气把“反”的一面告诉你,是谓纵横权谋,是讲利害关系的。
因此,有些聪明人就学坏了,心思多了,就不太好掌控。而孔子的这个话,仔细品,仍然是孔孟之道,是要人割舍小信,而成就大义。
01
信义背后是利害。
有前辈说,看历史,必得看乱世,只有乱世,才能把历史的底层真相,全盘托出。
深以为然。
所谓乱世,就是一切规则秩序重新洗牌,洗牌的时候,每一方的目的都是摆在桌面上的,都是讲筹码的。这也是乱世为什么权谋纵横之术盛行的原因了。
因为,所有的争夺都是围绕利害关系来的,那么,谁用的手段高明,谁就多抢地盘。而权谋纵横之术,说到底,不过是人心格局,是认知层面的事情。
基本上就三点:
第一、对整体形势的分析判断,包括势力格局、强弱、秉性等。判断越精准,越能有的放矢。比如张仪之于秦。
第二、对自我与所信对象的契合度判断,主要是所长与对方需求之间的匹配。匹配度越高,越能成事。
第三、所行以大目标为基准,而不会拘泥于个人喜好。比如,具体战国哪一国忘记了,一个丞相,为了自己当年的恩人,偷了皇帝兵符去帮助他。这就是损大义而就私义。
说到底,无论是“内圣”的“孔孟之道”,还是“外王”的“黄老之术”,背后都讲究的是一个利害得失。
孔孟说的大义、大信,是让你实现更大的价值,但又何尝不是舍小我,以大局为重。只是,比较隐蔽,就像讲究忠孝,为什么后面有了愚忠,愚孝,就是用力过猛,把人的思想控制得太过了。因此,有人以仁义为幌子,沽名钓誉。有人却在这条路上,一根筋了。
而黄老之术,说是厚黑学的鼻祖,而庄子则是鼻祖的鼻祖。他们就是用各种心机手段,去取得想要的东西,并在取的过程中,把正正反反的利害关系都敞开来说透彻了。
这一套东西在和平年代,是不好去用的,因为会激发人们众多的心智。这里面有一条就是道义尽毁,只讲利害。
所以,只讲利害,不讲守信,也是小人。只有利害大到了“窃国”,才能被装饰城大义,所谓“窃国者侯”。
02
何谓小人?
只为自己私利的人,就是小人。这一点凡是在人间混饭吃的人,大概都能有所体味。没有人能幸免于遭遇小人。只要你活着,还需要用到资源。
因为,小人的小,永远是不在争夺的资源的大小,而在于心与眼的小。有些人,你穿件好衣服,就能心生妒忌,然后散布中伤你的谣言。
所以,孔子说的小人,指的是心胸狭隘,智识不明,眼光短浅之辈。这样的人,囿于认知不够,看事物,往往容易局限、偏见、狭隘。
很多时候,他们以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彰显自己高风亮节,重视情义。实际上,要么沽名钓誉,要么根本没有能力辨别这个“信”,到底是什么信,只知道要去守信,最后弄得自己也很狼狈。
三国时期,张超被曹操所围,其友臧洪到处去求救兵,甚至求到了与曹操结盟的袁绍那里。看了这一段,总让人心生怜悯。臧洪最后为守朋友之信,最后自己也丢了性命。
看不清形势,缺乏起码的政治素养,却盲目为之。由此,再看孔子的话,真是有了大境界。
于是,才有了大人之信,那是要成大功,立大业,处大事,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去实现更大的目标。就像马丁·路德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从这个意义讲,那些执着于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不道德的。因为,没有实现更大的价值。
被《孙子兵法》教坏的高启强?
03
国学,实在是博大精深。
有先贤说,要做到以出尘之心,谋入世之功业,就必须深谙“内圣外王”之道。而首重,必须精研《易经》、《道德经》,这样就懂得了世间规律,懂得了人心时势。做了这一步,才能修炼出尘之修为。
此后便是孔孟之道,这只是百家之中之一家言,只是它的理论比较符合约束,符合秩序规则之所需,比较有好的可操性,因此才延绵数千年。这就是入世的学问了。
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这是约束之用,而“硁硁然小人哉”,则是为了建立更高的规则秩序,所给出的一个更具诱惑力的引导。
所以,孔子是伟大的。因为他放大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