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箜篌是什么乐器(箜篌是什么乐器拨弦)

箜篌是什么乐器

;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起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箜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一乐器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具有比较强的表现力。

      箜篌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在古代皇室音乐中,箜篌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演奏中照样主要乐器之一。由于箜篌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因此在独奏和伴奏方面都有较大的作用。

箜篌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器乐/声乐

问题描述:

箜篌这种乐器有什么样的音效,通常用于什么样的场合?

解析: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弦乐器,最初名曰“坎侯”,有卧、竖两种形制。盛行于汉、唐时代。那时是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两手拨弦。明代以后渐渐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琴体高175厘米,两排弦,每排44弦。音域宽阔,音色既清亮又浑厚。

远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南方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象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不仅流行于我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在隋唐时还东传日本,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通典》曰:“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以后,在我国日渐销声匿迹,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 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而成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因经由当时的百济国(朝鲜)传入,而称其为百济琴。

竖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亦广泛流传。

竖箜篌也称“胡箜篌”,其外型既有和西方竖琴相象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风首箜篌和龙首箜篌。东汉之时,竖箜篌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是西 域古乐器。《隋书•音乐志》云:“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通典》也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 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这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

竖箜篌多以丝为弦,元代也有以为钢弦的。东汉时用于宫廷,隋唐时用于龟兹、疏勒、西凉、高丽诸乐,敦煌隋唐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宋时用于教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十日天宁节……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

在新疆克孜尔尕哈干佛洞第23窟和库木吐拉干佛洞63窟中都有竖箜篌的描绘。乐工身披彩带,上身半裸,双目下视正用左臂夹着竖箜篌,两手拨动琴 弦。壁画中的竖箜篌很典型,但遗憾的是当年艺术家没有画出竖箜篌的弦数。这种竖箜篌体积不大,竖抱在胸前弹奏,比那种立地竖起的箜篌显得小巧玲珑。

东汉时期,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它在隋唐时代,用于“胡乐”的龟兹、疏勒和高昌诸乐以入高丽乐中。由于它有 弦数组,不仅能够演奏旋律,也能奏出 *** ,在独奏的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后来箜篌又东渡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并有脚柱,张着二十多条弦的竖箜篌,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晋到隋唐时代。宋吴自牧《梦梁子》卷三里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缕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箜篌。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在我国大同云冈石窟有奏乐场面的浮雕上、敦煌的“隋唐乐队”壁画上和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上,都能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

凤首箜篌是东晋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的,四百年多以后,唐德宗(公元780一805年)时,从强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通典》云:“凤首箜篌,颈有轸。”这是颈有辖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缅甸竖琴。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高丽乐中。古代描写箜篌的诗屡见不鲜。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的诗句。最著名的一首是唐代 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李贺在京都长安作奉礼郎小官的三年间写的,诗中所提到的李凭是当时宫廷里著名的乐工。

箜篌盛行于汉、唐时期,它是唐十部乐中重要曲乐器之一,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达三百年之久。为了挽救这古老的乐器,前些年,我国音乐研究部门根据历文资料再制了它,使古老的箜篌复活了。

新制成的箜篌,装有两排同样的弦,每排有四十四根。由于是双排弦,它可以演奏两个声部的复调旋律。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同时可以模仿古筝的推、揉、控、龈和模仿古琴的泛音奏法。如今箜篌常用于独奏。重释相为鞘舞伴奏,并在民族乐队中应用,探受听众的喜爱。月宫的吴刚和玉兔也听得入了神、着了迷。

箜篌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

箜篌(拼音:kōnghóu),是一种拨弦乐器。

竖头箜篌,又名胡箜篌,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箜篌是什么乐器的5根弦,最多箜篌是什么乐器的25根弦,竖头箜篌经过隋唐至明时期数代的的发展和改进,配合本土的音乐文化习惯,创造出箜篌是什么乐器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曲项琵琶与竖箜篌常配组出现在佛说法图、涅般图、因缘故事和伎乐天人的供养图中。

唐代以后的箜篌专指竖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箜篌与琵琶、五弦、筝合称隋唐俗乐中的丝弦。明代燕乐制度中箜篌直长4尺8寸,并柄上雕龙头,20弦。

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有唐代漆竖箜篌残件,有槽、颈、脚柱、响板、梁等部分,据残件与相关图像,音箱当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下方横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后,演奏箜篌的人越来越少。明清之后,逐渐失传。1930年代有箜篌复制工作,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研制明代的箜篌。

扩展资料:

特点——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旋律;

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旋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旋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旋律多得多。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

把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一下:竖琴的声音好像是从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对比一下:古筝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箜篌

箜篌是什么乐器(箜篌是什么乐器拨弦) 第1张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很多女性爱弹,曾一度称为古代女性的一项高端技艺。

从很多诗词中可以得到佐证。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古代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但现在均已失传。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箜篌,是现代改造的。形状像西洋的竖琴,但是竖琴是一排弦,而箜篌是两侧双排弦,也就是左右手各弹一排弦。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开国十位大将都有谁,开国十大大将各自被授衔大将的原因

下一篇: 电脑发出警报声,如何应对电脑突发问题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