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

看的出来大家对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内容不是那么的了解,因此本站小编你饭发了就来为大家简单的讲解下关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这一方面的知识内容,大家快来看看吧。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插图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插图

柏林空运柏林空装运

1948年6月28日,苏联为抗议美、英、法与德占区合并,迫使西方阵营停止建立西德的准备工作,通过切断柏林的水陆交通和对西柏林的一切供应,向美国施压。而美国和英国则出动大量飞机,昼夜不停地向西柏林250万居民运送食品和生活用品空,对苏军占领区进行反封锁,这是第一次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第一次对抗。围绕柏林,双方上演了一场封锁与反封锁、遏制与反遏制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苏联暂时让步。此后,在冷战中,柏林又上演了两次危机,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激荡着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惧。

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苏、英、法四国占领和管理。德国首都柏林也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四大国占领和管理。

四大国对德国的领土划分主要是基于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值和战后实力。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力军,是反纳粹德国的中坚力量,战后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在分区占领德国的时候,苏联占了最大的份额——苏联占领面积占德国的40%,人口占36%,生产资源占33%;就柏林而言,苏联占领区409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而美英法占领区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

四国占一国,矛盾在所难免。为此,四国成立了盟军控制委员会,统一处理德国事务。为了避免以多欺少,盟国管制委员会实行一致性原则,相当于一票否决制,让苏联以一胜三。

充满理想和现实的骨气。联盟治理委员会四大股东可以一票否决,谁说了不算。只能无效,我行我素。其实各国占领区的事务都是由各国驻军决定的,他们只对本国政府负责。

遗憾的是,冷战之初,四大国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美英法反苏。被四国占领的德国,成为美苏争霸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自称自由世界的领袖,到处推行美式民主。在战争中崛起的苏联,也自认为是世界革命的源头,想把革命输出到外部,到处复制苏联模式。斯大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战争。谁解放了领土,谁就能把他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永远不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总之,抢地盘是硬件,输出意识形态是软件。两者结合,就出现了一个死忠弟弟。

为此,美苏在朝鲜、伊朗、土耳其、希腊等地频频较劲,极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压制对方的话语权,但这些地方都远离核心地区,并未掀起大的波澜。

但是,德国不一样。从中间分裂出来后,德国成了东西欧的分界线。它既是阻挡苏联钢铁洪流的最前沿,也是阻挡美国“和平演变”的防波堤,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德国基础好。稍微调养一下,就是重量级选手。倒向哪一方都会大大增加实力,这自然是双方的重中之重。

第二,德国被地区占领后,各个国家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实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因为美英法都是市场经济,苏联是计划经济,四个占领区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德国已经分裂。

在考虑德国的未来时,美国认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的当务之急是重振经济。为此,美国于1946年5月率先宣布停止从美国占领区移走设备以支付赔偿,并于1947年1月拉拢英国合并两国占领区。

与美国不同,苏联认为德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政治统一。

1947年3-4月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议德国成立集权的民主共和国,德国临时政府可先在柏林成立,而美国则认为德国应该搞分权的联邦制,强调德国的经济统一是德国政府成立的基础。双方各持己见,会议不欢而散。

同年7月,美国正式将德国西部占领区纳入马歇尔计划,这意味着西德经济将向西方看齐——西德将倒向美国阵营。苏联对此反应激烈,认为此举将削弱苏联在整个德国问题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西方阵营的实力。

如果有问题,就开会。

1947年12月,双方在莫斯科再次举行四国外长会议。结果还是老调重弹,各持己见。会议再次无果而终。会议期间,法国决定将占领区与美英占领区合并。

显然,德国的分裂已经成为必然,美国的分裂思想更加务实,苏联统一德国的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但苏联并不想让步。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二月事件”,大大加快了筹建西德国家的进程,进一步激化了两大阵营的矛盾。

“二月事件”是捷克和资产阶级政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进行的斗争。双方都想引进外援打压对方,但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解放了,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结果捷克在苏联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

“二月事件”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应。出于对苏联的恐惧,西方加紧热身。1948年2-3月,美、英、法三国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建立西德国家。

对此,苏联接连发出两份照会,抗议美英法三国单独行动,指责他们分裂德国。

苏联除了口头上表示抗议,还准备动手,企图迫使西方在德国问题上让步。

苏联之所以敢做,是因为它有优势,有信心去做。

柏林位于苏联占领区,距离西方占领区边界100多英里。美、英、法三国需要通过苏军占领区的道路运输其在西柏林的军队和占领区的居民。

德国刚战败的时候,双方是盟友,关系不错。道路问题没必要太清楚。西方认为他们既然都驻扎在柏林,自然有权利通过苏联占领区。其他人认为分区占领不会持续很久,过几天他们就会离开。何必多此一举呢?苏联代表也说,英美军队驻扎在柏林,自然要有方便的出入。

1945年6月29日,双方在讨论西方军队进入柏林(柏林是苏联打下的)问题时,达成口头协议:苏联同意美军和英军在各自占领区拥有一条通往柏林的铁路、一条公路和一条飞行路线。

口头约定只是表明一种态度,没有约束力,在利益面前往往不靠谱。

土地上可以没有书面协议,但空中不能有书面约束。因为国防和安全问题,双方在1946年初签订了飞行协议,规定了从汉堡、汉诺威和法兰克福直飞柏林的三条航线,每条航线宽32英里,高10000英尺。美英法的军队可以在这三条航线上飞行,而不需要提前通知苏联。

没想到,正是这三条走廊空成为了拯救柏林危机的生命通道。

为了给西方施压,苏联决定封锁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只要交通中断,西柏林的西方国家驻军和占领区的居民就将面临食物和物资的短缺。到时候,他们不怕西方不低头。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借机把西线军队赶出柏林,把西柏林并入苏军占领区。

在苏联看来,苏联封锁了其占领区的交通,没有任何条约或协议禁止苏联这样做。这是合法行为,所以西方不敢冒险与苏联开战。

几十万军队和几百万居民被苏军占领区包围,变相成为人质,面临饿死的危险。你会屈服吗?

1948年3月9日,伦敦会议刚结束,苏联驻德国军事指挥官索科洛夫斯基奉命回国,商讨对西方的对策,并最终制定出封锁计划。

从3月20日克拉夫斯基先生宣布苏联退出协约国管制委员会开始,随后发布一系列命令,限制、阻挠甚至阻止西方人员和物品通过苏联占领区,并对西柏林实行部分封锁,企图迫使西方放弃建立西德国家。

西方不为所动。

6月7日,西方国家宣布了准备西德的伦敦协议。6月11日和12日,苏联切断占领区到西柏林的铁路两天。6月16日,苏联干脆撤出柏林控制总部,单飞。18日,西方正式宣布在西方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23日,苏联也宣布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

冲突和较量不断升级,西方似乎没有抛弃苏联的意思。

苏联决定来硬的——6月24日,苏联因技术原因全面切断西占领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当时西柏林用于发电的煤只够45天,食物只够36天。没有燃料和食物,这座城市将成为一座死城。要维持西柏林的最低生活水平,每天至少需要4000 ~ 4500吨物资。

苏联封锁西柏林后,驻柏林美军司令克莱及其部下紧急研究对策。研究的结果是美国不能放弃柏林,解决办法是通过空运输为西柏林提供物资。

为此,克莱联系了美军空陆军总部的李梅将军,询问是否有可能运送西柏林所需的煤炭、食品、药品等物资。李梅说,可以调动的飞机都可以调动,进行空运输。

此时,华盛顿包括陆军、国防、海军部长和副国务卿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柏林危机。有人主张撤,有人主张留,会议没有达成一致。

6月28日,问题终于推到了白宫会议上。

在白宫会议上,副国务卿洛维特谈到美国是否应该留在柏林时,杜鲁门插话说:“这一点不需要讨论。我们想留在柏林。俄罗斯人无权直接或间接施加压力将我们赶走。”

老杜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必须留在柏林。现在的问题是讨论如何留下来。

会议的结果是:留在柏林,加大有利于美国的宣传,通过空补给西柏林,加强美国在欧洲的力量空,如有可能,联合英法向苏联进行外交交涉。

杜鲁门坚持留在柏林,是因为美国的全球战略。

白宫智库认为,包括欧洲在内的全世界都在关注柏林危机。一旦美国向苏联让步,将严重影响美国的国家声誉,动摇欧洲对美国的信心,让苏联更加嚣张,进而得寸进尺。一旦西柏林沦陷,西德将难以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林危机是对美国在欧洲能力的考验。如果美国退出,欧洲人会认为美国退出西欧只是时间问题。届时,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将被严重削弱,美国在全球霸权中将处于劣势。如果美国坚持下去,将增强西欧加入北大西洋联盟体系的信心,巩固西方反苏阵营的士气。

老板一旦害怕,手下就看不到希望,人也不一样,团队就很难带。这也是大佬们看重面子的原因之一。面子不仅是虚荣,也是影响力和能力的证明。

当然,美国也考虑过利用武装护航建立陆路运输通道,但这极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美国很清楚,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常规军事力量上处于劣势。一旦开战,西方很难抵挡红钢洪流。

陆路运输不可行,所以空运输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双方之前已经签订了飞行协议,除非苏联要开战,否则没有理由切断通往西柏林的航线。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美国的运输能力能否维持西柏林两百多万人的生活?

政策已经决定了,就这么办吧。

柏林空运输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运输机,二是组织协调运输过程。

起初,李梅只有102架C-47“空中型列车”运输机(载重3吨)和2架C-54“空中型霸王”运输机(载重10吨),运送的物资只够驻柏林美军使用。

华盛顿下令加强在欧洲的力量空后,到7月20日,执行运输任务的飞机已经增加到161架,日运输能力为1500吨,但这个数字离4000吨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鉴于情况危急,美军空运输局紧急从阿拉斯加、日本、夏威夷、巴拿马和加勒比海地区抽调所有可用力量——72架C-54运输机和所有机组人员。与此同时,英军空军也把所有可用的飞机投入空运输,还从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弄了不少民用飞机加入运输队伍。

为了协调大量运输机,提高运输效率,1948年10月15日,美英成立了联合空中国供应工作组,美空军将威廉·特纳置于统一指挥空运输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纳指挥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输。他有着丰富的空运输经验,是当时空运输行业的权威。

美国称这种空运输为“运粮行动”,英国称之为“简易粮食行动”,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行动。

大规模空运输开始后,航线和机场处于饱和状态。以美国使用的南北路线为例。高峰期每90秒就有一架飞机落地,一天24小时空总有32架飞机。所有的运输过程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飞机必须按照规定的高度和速度飞行。任何一架飞机的任何延误都会破坏整个链路的运行。

以加托机场为例,每天有近千架航班进出,每架飞机的到达时间只允许有10秒的误差。如果超过期限,它必须收回货物,并在下一个周期加入运输行列。

为确保空运输安全,减少安全事故,指挥机构对飞机采取了严格的维护保养措施,每20小时定期小修,每200小时定期大修。当达到1000小时时,它将cha.cryonite.net飞回美国,返回工厂进行维修。所以这次空出货的事故率只有平时的一半。

现在两个问题都解决了,体积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1948年7月运输量为6.9万吨,之后逐月攀升,1949年5月达到25万吨。1949年春达到每天8000吨的标准,相当于封锁前的陆路运输量。高峰时甚至创造了每天12840吨的纪录。

从1948年6月底到1949年5月初,美英对柏林的空运输历时324天,飞行277264架次,运送物资2343315吨,代价是16次飞机失事,76人遇难,花费15亿马克。

美国和英国不仅带来了面粉、牛奶、鸡蛋、糖果、肉类、药品和衣服,还带来了汽油、煤炭,甚至电厂设备。西柏林依然强大。

苏联傻眼了。

7.柏林空运动会期间,西方一方面对苏军占领区和东柏林进行反封锁,另一方面与苏联进行外交磋商。苏联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因为西方的反封锁,苏联和东柏林无法获得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原材料,大量企业和工厂倒闭,失业增加,社会动荡,东柏林居民逃往西柏林的事件频发。

从道义上讲,以德国人民的生命为代价威胁美英,本身就不得人心。当美国飞机拼命运送物资拯救西柏林居民的时候,一列列苏联火车把德国工厂拆了,装回中国,差点把东德空给搬了。德国人和欧洲人会怎么想?不管美国的目的是什么,结果胜于动机,事实胜于雄辩。

从这个时候开始,冷战的结束已经注定。

从1949年1月斯大林表示柏林危机可以谈判开始,苏联开始考虑解除对西柏林的封锁。3月29日,主张对西方强硬的苏联驻德最高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被调任,他的职位由崔可夫接任。

5月5日,美、苏、英、法达成协议,宣布从1949年5月12日起解除反封锁和封锁,持续一年多的柏林危机终于结束。

柏林危机虽已解除,但冷战加剧,关于德国和柏林的问题势必再次爆发。

[参考]

尚: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起因

张胜法:再论柏林危机:缘起与结果。

杨洁: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空行动——决策动机与政治效果。

张:“美国对柏林封锁政策的讨论与决策空”

王强:柏林空大运会。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优质答案了,希望能够对广大用户有所帮助,若是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及其他内容的话,那么就请关注或收藏本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乌云然歌词rap(乌云然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孩子说幼儿园小朋友不帮我(孩子在幼儿园说没有小朋友和她玩)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