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溃堤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儿扶贫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下面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堤溃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里?
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患。意在告诫世人,为人处世要重视小事小节,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其实,对于“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我们并不陌生,类似的表达还有《韩非子·喻老》中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事物微小的渐变中往往孕育着巨大的质的飞跃。推及现实,它启迪我们,要对小事小节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虑于微,防于小,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
《宋书·吴喜传》指出,要在祸害尚处萌芽状态之时,就及时发现感知,并加以预防和制止,避免其继续发展。
《黄帝内经》还生动形象地说道,“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疾病隐患应及早治疗清除,以免给肌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人贵有自知之明,历览古之圣贤,“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的远见比比皆是。《韩非子·说林上》讲到的“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亢仓子·训道篇》提及的“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
《史记·五帝本纪》所云的“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都在告诉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心态,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襟,时刻自警自省,才能察微于萌芽之始,进而认清自我、感知自我。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什么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后汉书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白话译文:臣听说微小的事物是重大的事物的开端,地位低的人都是大人物的源头。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所以说聪明的人会谨慎细小的言行,有智慧的人能识辨机会。
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
《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堤溃蚁穴出自哪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著作,其为法家代表人物。
堤溃蚁穴的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译文:千里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
后汉诸多典籍也有采用例如后汉书。
《后汉书·郭陈列传》。
原文:
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白话译文:
臣听说微小的事物是重大的事物的开端,地位低的人都是大人物的源头。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所以说聪明的人会谨慎细小的言行,有智慧的人能识辨机会。
大多都是防范忧患于细微处的意思。
审势就是详察事理,明辨是非。《礼记·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自然事物,虽然千变万化,却是可以认知的;人间事理,虽然纷繁复杂,也是能够辨识的。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都极为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