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地雷区》2、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寻访电影地雷战拍摄地及其人物原型之旅1、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地雷区》
《地雷区》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二战末期,四面楚歌的德军在猜测盟军可能登陆的丹麦北部海岸埋下了大量地雷,最后胜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战争结束之后,丹麦当局强迫大量德军战俘去清理他们埋在丹麦海滩上的地雷。据历史记载,大概有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这群战俘中大多都是孩子。这就是影片的背景。
一个严厉苛刻,甚至有点暴虐的丹麦军官,十几个瘦骨伶仃,面黄肌瘦的德国娃娃兵,就这样被导演扔到了观众的面前,看上去极其简陋的培训之后,就这样一个个趴在沙滩上开始排雷,比如下面这样:
影片的外景拍摄的极美,雪白的沙滩,清澈的几乎透明的淡蓝色天空和卷着白色浪花的海水交汇在视线的尽头,这么美丽的地方本来应该是拍成俊男靓女的爱情轻喜剧,但是那些天边压得极低的云层预示着影片的基调之一:死亡与仇恨。
地雷,一种古老的武器,但从诞生之日起就由于其无与伦比的杀伤逻辑和极其便利的适用性,成为所有步兵的梦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哪怕是亲手埋雷的人也是如此,布雷容易排雷难。所以打从影片的一开始,观众的心就被紧紧的揪了起来,第一个是谁?当轰的一声,地雷终于炸响那一刻,所有人的小心脏好像被一只大手牢牢地攥紧,狠狠的捏了一把,然后随意的突然丢在一边,肾上腺激素急速冲上脑门的感觉令人眩晕。更可怕的是,这仅仅是开始,操作时候的一不小心,带有诡雷的连环设置,又或者仅仅是手一滑,或者没什么道理,一颗又一颗地雷被引爆了,收割了一条又一条年轻的生命。唯一支持这些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念就是,把活儿干完,就可以回家了。真的那么容易?
看看旁边的那个中年丹麦男人吧,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战争中他所遭遇的细节,但是从他一次次神经质般的发作中,不难猜想得到纳粹德国在过去几年到底干了些什么。比起那些孩子,军官的心理变化更为复杂,从一开始的满目仇恨,动不动对战俘拳打脚踢,到相处日久之后慢慢融化的情感,尤其是看着那些年纪可以做他儿子的男孩一个个被地雷炸的血肉横飞,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不会完全不为之动容,偶尔给他们放一天假,踢踢足球,甚至回到军营为他们偷一些食物,虽然打着是尽快完成任务的旗号。中间虽然由于军官饲养的一条小狗被地雷炸死之后伴随而来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发作又把观众带上了过山车,但总的来说,影片是朝着和解的方向在流转。
只是连屏幕前的观众都隐隐约约觉得不会这么简单,果然,所谓的把地雷清理干净就可以回家,完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军官从上司的冷漠脸上读出了这个答案,他,作为一个良知犹存的人,陷入了两难境地。这些地雷都是德国人埋的,不让他们去清理难道是让丹麦人自己去清理?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可是这些毕竟还都是孩子,特别是当他们好容易清理出了一车地雷,却由于不知道什么阴差阳错的因素,一声巨响之后,这次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就这样永远的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之上。男主角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作为一个军人选择了违抗军令但是遵守自己的内心指引,最后的四个孩子被他送到了两国边境线,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男人胸有波澜却面如平湖。影片就此结束。
影片最为人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没有刻板的把正反双方脸谱化。战争是所有人类共同面临的悲剧,所有的参与者其实都是输家,无非是有人输的多,有人输得少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参战人数最多,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浩劫,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绝非单纯靠数字就可以非黑即白的简单描述总结出来的。战后涌现出了大量渲染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谓不胜枚举。其中一条值得令人深思的规律值得琢磨,越是早期的作品大多是正反对立,态度鲜明,法西斯都是面目狰狞,没有人性的,盟军都是高大的,勇敢的,敢于牺牲,战无不胜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相当多战败国和第三国的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视角,讨论的纬度以及深度无疑有了更深的扩展,而与此同时战胜国的作品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思考元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弘扬讴歌己方的胜利,更加不会只是一股脑的抹黑对方,大家开始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来思考这场战争以及里面出现的人物和时间。简言之,影视作品里面出现的更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些孤零零呆板的符号。进而相当多的深层次思考开始出现:
最应该被谴责的罪人到底是谁?
这场战争背后的对错真的那么简单吗?
坏人是人吗?
所谓的好人就一定永远是好人吗?
那些极端的种族主义清洗,毒气室,集中营,大屠杀,到底是如何产生于一块罪恶的土壤?
战争的枪炮声停歇了,但是战争本身的影响又是怎样延续下来的?
除了那些主角,战争中的配角是怎么熬过那难堪的岁月?
……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切入的角度都不一样,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一件事情,是不会得出和站在对面的评论者完全一样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任何一种忽视这种多样性,一意孤行地极端行为才是引起仇恨,对抗,乃至战乱的根结。
推荐几部视角独特的电影作为延伸观赏:《类人猿行动 Anthropoid》, 《卡廷惨案 Katyń》,《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VS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维也纳快车 Kocár do Vídne》, 《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黑皮书 Zwartboek》, 《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 《鬼乡 귀향》, 《狼孩 Wolfskinder》,也许相比单一视角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2、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寻访电影地雷战拍摄地及其人物原型之旅
六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是看着红色英雄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在凉风习习的夏夜,搬着小板凳围坐在大院子里,看一场露天电影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小时候,只要一听到要来放电影了,大人孩子们都很高兴。孩子们一放学就匆匆回家,抗起小板凳就去村大院里占位子了。有的孩子还用小石块,碎砖头等标记好了,先占上位置。也有孩子们守在路口,伸长着脖子,张望期盼着,等待着放映员的到来……
在2017年的一个夏天,我与几个好友相约,决定去《地雷战》外景拍摄地看看,于是我们开启了一场电影外景拍摄地之旅。沿着青岛至威海的青威高速,我们一路开车到了海阳市行村镇,在行村镇高速路口下高速,然后朝着小纪方向走不多远,就到了一个叫赵疃的村子,这个村子就是电影里的赵家庄。村子并不大,估计也就有一两百户人家的样子。村子西侧距离公路约一公里左右,另一侧紧靠着东边的绵延群山。电影《地雷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附近的几个村子里。电影里赵虎队长,玉兰姑娘等等的原型人物都是赵疃或附近村子里的民兵英雄。据当地老人说,电影拍摄地的具体位置位于远处的山沟沟里。岁月悠悠无情,山里已经没有了战争岁月留下来的痕迹,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涓涓河流,羊肠小路,放佛还能看到一点点电影里的情景……
村头有“地雷战”纪念碑一座,凉亭一座;附近不远处是民兵英雄赵守福的墓地,墓前立有石碑一块。这里没有被商业开发,也没有门票之类,一切静悄悄的,跟普通的村子没有什么区别。
《地雷战》是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军事教学电影,影片取材于山东海阳人民为粉碎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扫荡,用自制土地雷与侵略者开展斗争的故事……
电影里勇敢智慧帅气的民兵队长“赵虎”成为很多人的偶像,“赵虎”的原型人物是两个人,一位是民兵英雄“赵守福”,另一位是民兵英雄“于化虎”,电影里民兵队长“赵虎”的名字是从这两人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的。
两人中的赵守福,1919年出生,“赵疃”人,1950年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于化虎,1914出生,海阳“文山后”人,1950年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凡是看过《地雷战》的人,大概都会记得,还有个扎着一条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给八路军送情报,埋地雷的“玉兰姑娘”。“玉兰姑娘”的原型人物叫“孙玉敏”,1926年出生于海阳小滩村,1950年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时光匆匆,从故事发生时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七十多年了。三位电影里的原型人物早已不在人世,但这部电影将以他们为代表的英雄们的英勇事迹以及那段峥嵘岁月完美地诠释记录并保存下来,激励后人,崇尚英雄,不忘国耻,功不可没。
这次寻访旅行满足了我儿时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让我更多,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了胶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历史,很受教育……
本文关键词:德国电影地雷区,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在线观看,二战 地雷,二战之地雷战,二战各国地雷。这就是关于《二战真实电影地雷区,不如拈花微笑:《地雷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