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帐下的谋臣,他的智慧与战略眼光一点也不比刘伯温差。他给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正是这九个字方针,使朱元璋在逐鹿中原时处于不败之地。
话说,朱元璋虽然是个放牛娃出身,但是朱元璋有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喜欢招揽当地有名的学士。这一年,朱元璋打下了徽州,听到当地有一位著名的学士叫做朱升,便亲自到他家里去聘请。朱元璋虚心向其请教如何才能平定天下,朱升只说了九个字,却让朱元璋听后茅塞顿开,于是就将朱升提出的这个九字方针作为平定天下战略的总大纲。这九字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谓的“高筑墙”就是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朱元璋夺取了南京城以后,就在南京城大造城池、宫阙,然后南京为中心,向东扩展,逐步控制浙东,强化他的根据地。其实“高筑墙”是一个广义的说法,除了巩固筑墙之外,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是发展,加强与巩固根据地,不要让别人来侵犯、抢夺。
所谓“广积粮”,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乱世中,很多人来当兵是为了吃饭,就连朱元璋自己的初衷也是为了吃饱饭。比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你没有粮饷,这个仗怎么打?当然“广积粮”除了让军民吃饱饭之外,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加强经济实力,只有加强了经济实力,才能够使你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朱元璋就在军队里面设了一个都水营田司,屯田种地,兴修水利,一年下来有了收获,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再往后军队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同时朱元璋还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之内设立了盐法局,盐商每卖出 20份盐的收入,1份交给政府作为粮饷。此外,朱元璋还设立了茶引制度,茶商每卖100斤茶叶,要向官府交200个钱。正是这些措施强化了朱元璋的 “广积粮”策略。
所谓的“缓称王”就是让朱元璋不要急着称王。中国一句俗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时的政治环境是群雄并起,每个人都想当王,无数的眼睛都盯着,谁先敢称王我们先一块把他灭了。时机不成熟,实力不够的时候称王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注定会失败的。于是朱元璋的队伍一直打着红巾军的幌子,称臣于小明王,把小明王摆在前面。这样缓称王的好处主要有两个。第一,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实力与政治野心;第二个,创业阶段,小明王比朱元璋这三个字更具号召力,利用小明王的命令我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增加威信,统帅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