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
1949年7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各大报刊登了征集新中国国旗图案的通知。
8月20日,国旗评选委员会一共收到了2992幅来自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的国旗图案。
委员会成员从中挑出了38份草图,上交给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做最后裁决。
“三号作品”以185票得选。
而五星红旗当时的票数只有15票。
15票对185票,为何最后是五星红旗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旗呢?“三号作品”到底败在哪里?它到底长什么样?
国旗入选要求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统治,翻越了三座大山,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6月,筹备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夕,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会议上郑重宣布:
即日起成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工作小组,马叙伦任小组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
7月9日,周恩来的工作桌上多了一份《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的草案。
启事上规定了征集国旗的几点要求:
一、国旗中必须含有中国特征,如历史、文化、民族、地理等;
二、色彩以红色为主,其他颜色作配色,以庄严简单为主;
三、国旗中要含有政权特征,即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四、国旗具体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
下方表明了截止日期为8月20日。
收件地址:北平本会。
周恩来仔细阅读了启事内容,在下方做出批示:“印发各大常委,征求同意!”
第二天,征集启事准时出现在了毛泽东、朱德、张澜、沈钧儒、李济深、蔡廷锴、林伯渠等人的案上。
结果是全票通过,完全同意。
7月13日,《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便登上了各大知名报刊。
北平、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大连、青岛、汉口、济南、开封、南京、西安、香港等13个城市的报纸全都刊登了启事。
第一次连登7天,第二次隔一天登一次。产生的费用由新华社汇总,交付筹备会缴纳。
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民看到了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大家都认为能为新中国绘制国旗是极其光荣的。
无数人在工作之余,摊开稿纸,精心绘制,希望能为新中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其中,著名作家郭沫若和筹备会委员陈嘉庚也提交了他们的作品。
朱德总司令也派人送去了自己的设计图案,还有一些小学生也用稚嫩的画笔描绘了一幅祖国国旗的图案。
最终,国旗评选委员会共收到2992幅(也有说是3012幅)国旗图案。
经过筛选评定,所有应征的作品中,符合《启事》要求的,总共有四类:
红旗旗面设计有两色或三色横条或竖条,并在旗中央或左上角置镰锤、五角星和嘉禾齿轮的;
红旗旗面三分之一为黄、蓝、白色,三分之二为红色或全为红色,再加红或黄色五角星;
镰锤交错加五角星;
嘉禾齿轮加五角星。
委员会成员又在符合这四类要求中,精选出了38幅国旗图案,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供所有人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中讨论选定。
在这38幅草图中,人气最高的属“三号作品”,它得了185票,在所有作品中脱颖而出。
一颗五角星,一条横杠,这就是“三号作品”的构图。
按照正常流程,得票数最高的红旗草图会被采用,“三号作品”在当时无疑是新中国国旗的不二之选。
然而,在最终的关键时刻,有人指出了“三号作品”的一个缺点。
这个缺点一经提出,所有人面色沉重,气氛也变得严肃起来。
“三号作品”落败,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文化,选国旗更是一件大事。
虽然“三号作品”得了185票,但为了慎重起见,9月23日,政协组委会还是进行最终的商定。
在讨论“三号作品”优缺点时,有人说其色彩艳丽,大红色破具中国特色;也有人说,其构图设计简约不简单,代表了中国的大国气质;还有人说,红旗中间那条线非常具有艺术感,同时象征了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
说到缺点时,有人提出,正是红旗中间的这条线有些不合时宜。
理由是,虽然新中国成立在即,但因历史遗留问题,我国香港、澳门等地还没有回归,这条线看起来像一条分割线,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想。
而且,这条线以金黄色填充,看起来有些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这种联想对尚且不完整的中国来说,都有另一层寓意。
“三号作品”就此被淘汰。
没了三号作品,组委会对到底选哪幅图案彻底没了主意,就在所有人愁眉苦脸时,五星红旗的草图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五星红旗的得票数是15票,票数太低,所以一开始所有人都没注意到它。
设计五星红旗的人叫曾联松,曾在上海一家日用杂货公司工作,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
他从小目睹了祖国山河被破坏,祖国人民被压迫,听到新中国要征集国旗图案,曾经酷爱书画的他,决定为新中国建设献一份力。
曾联松
“国旗,新中国的国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
7月炎热的天气,曾联松躲在房间里为设计国旗图案苦思冥想。
一天晚上,他从窗户向外看去,一轮硕大的圆月正高高挂在空中,皎洁的月光撒在窗台上,异常明亮。
“盼星星,盼月亮”,曾联松灵机一动: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不就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吗?
于是,他做出设想:以一颗金黄色的大五角星,几颗小五角星环绕在旁作众星捧月状。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人民群众,填充的金黄色则代表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民族特征。
人民紧紧围绕着党,党紧紧拥抱着人民,团结一致,终迎来胜利曙光。
那么,小五角星应该设计几颗为好呢?
这时,曾联松想起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的一句话:
“人民群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四个阶级包含了所有人民,曾联松决定就用四颗小五角星作为人民群众的象征。
确定了图案,曾联松又开始考虑五角星在旗面上的具体位置。
刚开始,他把五颗金星放在了旗面中央,看起来也很端庄,可整个旗面视野不够开阔。
经过多个不眠不休的试验后,他最终决定把五颗熠熠生辉的金星放置在旗面的左上方。
金星居高临下,光彩映照大地,旗面顿时开阔起来,犹如看到了祖国广阔无垠的土地。
而且,为了突出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思想,曾联松还专门设计了每颗五角星的中心都通过一个星角指向大五角星的中心。
象征中国共产党的大五角星,中间还绘上了镰刀和斧头,可谓是细节满满。
这样一幅用心之作,为何最初只得了15票?
原因只是因为在筛选之初,有人提出,四颗小五角星象征人民群众这一设计有些不妥,尤其不应该提到资产阶级。
这才使众人把所有目光汇聚在了一颗星一条横杠的“三号作品”上。
“三号作品”被淘汰后,陈嘉庚向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议,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重要,五星红旗这才引起了主席和总理的注意。
9月25日,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座谈会,会上,详细述说了他赞成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国旗的理由:
“这个图案体现出了我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中国人民,现在要大团结,未来也要大团结。”
随后,政协组委会全体决定,将大五角星中的镰刀和斧头去掉,其他保持不变。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的决议:
五星红旗,长方形,长与高为3:2,旗面红色象征革命,左上方金黄色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9月28日,政协会议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制法说明》,明确表明了五星红旗的标准图案,其中规格大小共有五种:
第一种:长288公分,高192公分。
第二种:长240公分,高160公分。
第三种:长192公分,高128公分。
第四种:长144公分,高96公分。
第五种:长96公分,高64公分。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登上北京天安门,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随后,五星红旗由毛主席亲自挥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结语:
曾联松从没想过自己设计的国旗会被国家征用,直到各大报纸上,正式刊印了红星红旗作为新中国国旗的通知,他才相信,自己的愿望实现了!
没过多久,曾联松收到一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来信。
信中写道:
曾联松先生:
您好!您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已被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及人民币五百万元(第一套人民币)作为酬谢,感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以深切的敬意……
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曾联松还被国家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看国庆典礼。
1994年,曾联松将珍藏了45年的五星红旗原稿,捐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于上海因病去世。
电影《共和国之旗》讲述的就是他设计国旗的故事。
而他设计的五星红旗,早已印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教书育人的学校,分秒必争的赛场,高耸入云的山顶,浩瀚缥缈的宇宙,到处都可以看到飘扬着的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已经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渗进了血液中。
困难时看到五星红旗,便会觉得心安;
荣耀时看到五星红旗,便会无限自豪。
还记得那首歌吗?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