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如何用心研究本职工作(工作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如何用心研究本职工作(工作研究包括哪些内容)?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要成为机关“笔杆子”,必须勤学多读,下面是公文材料喵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心研究本职工作

虽然机关文稿写作并不难,但是要成为领导群众公认的“笔杄子”,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说白了,写作功底的练就和夯实决不是一日之功,非下苦功夫不可、用笨力气不可。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践和悟性,没有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毅力和融会贯通的思维,趁早别吃这碗饭。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学历水平、实践经历、工作内容,写作水平却有“烂笔头”与“笔杄子”之别的深层次原因。

除了要学习各种具体的技法、各种文稿的写法外,还要加强学习勤读深思、刻苦训练、逐步提高。说实在话,提高材料写作水平没有什么“灵丹妙计”可言,要当得“苦行僧”,做个“有心人”。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在学习机关材料写作的路上,我感到只有勤学多读,方能实现凤凰涅槃,获得提升和飞跃。

勤学多读是提高机关文稿写作水平的前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稿如果没有思想性、理论性,肯定寸步难行。要做到文意深远,起草者的理论水平、思想修养和知识储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只能靠勤奋学习,靠认真读书。

任何学问都需要认真学习,文稿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想考公务员,想成为公务员中的文笔“大家”,想在干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学习领会各种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抗干扰、排诱惑、耐寂寞、忌浮躁,沉入文海,澘心研究。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一定时候,你就会“出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目前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很多人都想投机取巧,一举成名。这对于立志有一番成就的人,是极其有害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得越深,大厦才能盖得越高。因此,每一个公务员都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在一些即兴讲话场合,大家看很多领导人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领导都能出口成章,对很多问题的阐述引经据典,很多诗词名句也会信手拈来,殊不知这都和他们平时的勤读、多读密不可分,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他们也都能做到日日思读。领导尚且如此,我辈新人岂能懒惰度日、荒废时光?

在我们党政机关,不论是搞外交的、搞法律的、搞经济的、搞金融的,还是做其他方面工作的,都应大力提倡多读书。多读书、勤学习,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结合机关工作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根据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个人觉得在机关起草文稿应注重六个方面的学习。

一是学习中央领导讲话,重在把握精神实质。中央领导讲话稿,有的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有的在《中办通报》上内部刊登,有条件的同志都应该深入认真及时地学习领会,这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国家的中心工作及政策走势,从更高的层面认识和把握本单位的工作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是学习省领导讲话,重在熟悉本省工作情况。尤其是在省级机关从事文稿写作,一定要放眼全省、着眼全局,始终站在省委的角度看问题,这对于提高文稿的层次境界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学习本系统上级领导讲话,重在了解工作信息。譬如说,在省人大机关从事文稿写作,就要时刻注意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讲话精神,既了解工作动态也了解工作要求,从而更好地把握省人大工作的方向。

四是学习《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重在借鉴写作方法。当然这是针对刚进机关的新同志而言的,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公务员也可以参考。坚持阅读《人民日报》上面的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大政方针,而且可以学习借鉴文章高手的写作方法,收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文稿写作任务比较多的同志来说,平常一定要多看看《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人民论坛”,《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环球时报》的“国际论坛”等栏目,以及《人民论坛》《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改革》《求是》等一些时政杂志。这些栏目和杂志中有很多议论性的短文,既有哲理,又有文采,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帮助我们点燃思维的火花,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是学习古代诗文,重在锤炼语言文字。同样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中文专业与非中文专业的人是有差别的。譬如,文稿的标题、关键句子等都需要进行推敲锤炼,这时候如果具有古代诗文的修养,则无疑会如虎添翼。

六是学习写作方面的书籍,重在掌握具体写作技巧。除了以上五个方面,大家还要主动读一些写作方面的书,培养高质量写作的思想自觉。写文章的人都应该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首先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其次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最后还要注意修辞,怎样写得生动一点。

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三点。

以上六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要因人而异、各有侧重。

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读书也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来就看,网上打开一篇文章就读,要有讲究,有重点。不仅要多读书,还得会读书。当今世界,书籍浩如烟海,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就要处理好泛与精、博与专的关系。在比较集中地攻一门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广泛地把各种门类的各种书籍都读一些。也就是说,大家在读书时首先要重视泛读。

泛读是指阅读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书籍和文章,目的在于获取广泛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有的名家还建议,泛读应该养成快读的习惯,比如一小时读两万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量。开卷有益,有的书籍和文章即使浏览一下也是有好处的。世界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公务员只是整天忙于应付具体事务,不接触新事物,不了解新形势,不注意学习和补充新知识,思想、观念、见识就会落后,更谈不上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了。

除了泛读外,还要精读。精读主要是指在泛读的基础上,重点阅读一些与本职业务和当前主要工作有关以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读物。比如,公检法部门的同志,要精读法学和法律方面的书;发展改革、财政、人民银行、统计,审计等财经部门的同志,要攻读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方面的书;搞外事的同志,要着重阅读有关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方面的书。不精读业务范围内的书,不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胜任本职工作。

读书不能只记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要细心揣摩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写作技巧。如果把读书仅仅看作是消遣,那对自己扩充知识、搞好写作是不会有帮助的。所以,读书要用心,要精读,善于在阅读中思考。

结合到每篇文章,不同类型的有不同的读法。对于古代诗词散文,要熟读成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就是要反复地熟读。而对于现代汉语的文章,尤其是涉及工作方面的文章,应该以分析为重点,通过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精彩句段、结构匠心,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且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读书要结合评点。评点是一种评论,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事情。机关文字工作者读文章,完全可以借鉴古人评点的做法,当然不是要简单地评论别人文章的优劣,而是要以分析文章结构和解读文章写作方法为重点,努力读懂作者的写作思路,最终成为作者的知己知音,这种移植过来的方法称作点读法。只有这样才算是读懂掌握了,才能做到案头上的书越读越薄、头脑里的书越读越厚。

我们写作时的思想表达、遣词用句、材料选取、逻辑推理、段落组合等方法,许多都是从深读精读点读中学来的,也就是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然后再自己动手、反复实践、不断提高。写作有快慢、好坏之分,写得既好又快都是长期潜心学习的结果。

如果一年下来,能够认真解读几十篇甚至上百篇好文章,那么有关文章的写法技巧、结构安排等形式方面的问题应该都会迎刃而解,根本不用听那些网络写作大V们的讲课忽悠。

总之,文字上的功夫不是天生的。写作功底的练就和夯实没有速成和突击的办法,只能靠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长期学习、积累、锻炼,非下苦功夫不可。

工作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你知道三千多年前的

车祸现场是怎么样吗?

甲骨文用两个字展现事故惨状。”

“很多人想用甲骨文写情书,

我们来看下真正的甲骨文情书长什么样。”

眼前笑起来酒窝若隐若现,

偶尔作出吃惊或夸张的表情,

用网络段子讲述甲骨文 的,

正是短视频博主@李右溪 。

她本名李莹,

这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研究生 ,

以有趣、有料、有态度的短视频,

赋予中国的古老文字以新内涵,

她的科普甲骨文视频已成为网络新潮流 。

甲骨文,3000多年前商朝史官刻在龟甲,专门给王或者贵族占卜的文字,暗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密码。但因其枯燥、冷僻、难懂又被称为“天书”。一位95后女孩是如何与甲骨文结缘?又为何辞职传播甲骨文?

初春时分,潮新闻记者和李右溪约在杭州拱墅区京杭大运河边,倾听她和甲骨文的奇妙缘分,见证跨越古今的浪漫传奇。

第一个视频:

挑战最冷门专业“出圈”

像作家路遥一样,李右溪的早晨也是从中午开始。

在京杭大运河边租下的房子里,睡到自然醒,吃个早午饭后开始一天的工作。逛二手书店、看甲骨卜辞,一个人坐在运河边公园的长椅上,伴随着老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思绪飞到千年之外的殷商世界。灵感来时,抓过手边的纸笔记录,晚上开工查资料、创作脚本,一直到深夜。

采访约见的,也是李右溪熟悉的运河边咖啡馆。潮新闻记者抛给李右溪一个问题——为什么想做甲骨文科普视频?

李右溪点开短视频平台,向记者呈现她第一个甲骨文科普视频,其中就藏着答案。

“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专业的冷门程度有多离谱,每个人听到这个专业都是这种表情——”视频里,李右溪瞪大眼睛,嘴巴呈半圆形。随即她嫣然一笑,“还有人问我毕业论文是不是用甲骨文写的。”

今年27岁的李右溪,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做甲骨文视频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每当聚会时她说出所学专业,必定瞬间成为话题的中心——“你竟然是学甲骨文的!”“课堂上学些什么东西呢?”“毕业论文要写什么?”

这让李右溪意识到,普通人对甲骨文很有新鲜感,同时又对甲骨文知之甚少。开期视频试试?李右溪拿着脚本找到会拍摄、剪辑的朋友,架上提词器、补光灯,以书架为背景开始拍摄。“打磨脚本是最难的,第一次录制原定晚上7点钟开始,我和伙伴光是讨论、改稿就到11点,最后收工都12点多了。”李右溪说。

视频发布第二天,李右溪刚打开短视频平台,就看到满满的消息提醒。仅隔一个夜晚,这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播放量过百万,而她一夜之间多了1万多个粉丝。

要把冷僻、枯燥的甲骨文,做成人人喜欢的顶流视频,没有想的那么容易。之前在新媒体公司工作时,李右溪研究过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并掌握传播的密码。

她注意打磨脚本的开头、中间、结尾,“开头要吸引人,多用问句;中间得留住人,可以再抛新问题;结尾最好升华一下”,不能“太干”“太专业”也是李右溪要去平衡的,她灵活运用“爆梗”“段子”等将商朝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热点相勾连。

视频“这样的‘老板’,你会给他打工吗?”,讲述商朝的职场故事。李右溪在视频中说到,“毕”在卜辞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大多是王让毕去执行某项任务,比如“让毕率领三百弓箭手去作战吗”“让毕率领军队去征伐方国吗”等等,但反过来,王对“毕”也关怀有加,经常占卜问“毕不会生病吧?”“毕没有灾祸吧?”

即使跨越3000多年,古人与我们的情感也是相通的。 “任何一个苦逼打工人,都期待得到领导赏识和关心。”李右溪说,溯源“毕”字探寻到的这对“老板与职工”,可能戳中了现代职场人的软肋,收获不错的热度。

在李右溪正式发布第一个甲骨文短视频之前,曾亲手毙掉三篇稿件。原因是,“内容来自网络资料的整合,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对内容的苛求,让李右溪重新“做回”大学时代的学生,她扑在殷墟甲骨文数据库、《甲骨文词义论稿》《实用甲骨文字典》等平台和材料中挖掘选题。为求精准,她每次写脚本都会查阅相关论文、书籍,并在视频显眼处打上引用标注,专业至极。

爱上甲骨文:

造字的故事有多美妙

“只要你进入甲骨文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些古老文字有多么美妙。” 手指滑动间,李右溪向潮新闻记者展现甲骨文的造字故事,神情沉醉。

“你看,这个‘车’字,一根轴连着两根轮子,像是一幅生动的写实画,”李右溪援引同时记录两个车字的龟甲,通过一个声情并茂的车祸故事来解释这两个字,“这个字车轮朝上,另一字则是车轴断裂,讲述了商王和臣子驾车猎取犀牛的路上发生车祸,甲骨文用两个字就还原车祸的惨烈。”

李右溪对文字的热爱,就像甲骨文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也深深刻在她的成长轨迹中。 李右溪是桐庐人,上高中时,读的虽是理科,她依然按捺不住对文字的喜爱。连在自习课上传的纸条,也是自己写的古诗。热爱文字也热爱阅读,李右溪给潮新闻记者展现微信读书的界面,时长320小时,笔记492条,这还不包括她的线下阅读量。

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后,李右溪毫不犹豫地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二课堂,老师讲述的甲骨文“暮”中,李右溪第一次触碰到这种颇具神秘感的古老文字。

李右溪提起笔,在记者采访本上写下甲骨文“暮”的写法,“以前的暮字中间是一个日,上下部是四个草,商人可能在劳作中,看到太阳渐渐落入草丛中,就造出了这个字。”日月山川、草木牛羊,这些智慧的象形字充满美感,颇具诗意的浪漫,尔后会意、指事等造字法又造出更多的字,龟甲像朋友圈一样记录古人生活的点滴。

一片甲骨惊天下,来自商朝的甲骨文首次被发现,已过去120余年。16万片甲骨文穿越时空而来,向我们诉说着怎样的殷商盛世?我们又能从封尘的地下长卷中,发掘怎样的灿烂文明?好奇心驱使着李右溪慢慢走近甲骨文。

但另一个窘迫的现实却是,甲骨文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的大部分师兄师姐,或去学校当老师,或去考公务员,甲骨文方向的就业面很窄。”李右溪说。

去年年底,李右溪在杭州新媒体公司做起短视频编导,帮助管理短视频平台上的达人IP。她上手很快,4个月来写了上百个脚本,数据流量也稳步上升,公司开给她的月工资底薪就有一万多元,“但总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感、价值感。”

大量书籍滋养下,李右溪并非是传统意义的“乖乖女”,她独立理性、遇事果决,这些特质支撑她从容不迫做出辞职决定。 “准备给自己三到六个月时间,就算失败了,再去找工作也来得及。”李右溪向潮新闻记者展示一张创业排期表,她认真地把每个阶段性小目标写入排期表,并发送给合作伙伴,“我想用行动表明,我是认真的。”

创业一个多月来,李右溪已积累13.9万粉丝,获得点赞57.7万,并开始盈利。“有学计算机的粉丝给我留言,准备用AI来破译甲骨文。”“还有家长找到我说,她的孩子对甲骨文特别感兴趣。”李右溪计划着,接下来推出一些通俗易懂的甲骨文课程,向更多人传播。

理想主义另类传承:

好奇之外多了份责任心

李右溪在视频中向网友介绍:“我导师今年退休后,如果学校一直招不到老师,这个专业方向在我们学校要消失了。”

甲骨文的“凋敝”,早在李右溪读研时期就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研究生,那一届只有她一个。每周,她和师妹共4人骑着自行车,前往导师陈年福家上课。大家坐在沙发上,泡一壶茶,静静听课,日子简单而美好。

李右溪在网络上传播视频爆火之后,导师陈年福看到后,特意给她打来电话:“可以继续将短视频科普做下去,以后发布前我给你审稿。”几年前,陈年福意识到,只有走入寻常百姓家,甲骨文这门古老学科才能焕发其生命力。他曾鼓励李右溪和师妹们开设科普甲骨文的微信公众号,当时坚持了4个多月。

陈年福是典型的甲骨文学者,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治学,完成大型甲骨文引得类工具书《殷墟甲骨文辞类编》,共达1920万字。“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坐就是二三十年,这就是甲骨文学者的日常。”李右溪描述导师做研究的样子。

与导师的穷经皓首不同,李右溪认为自己只是甲骨文爱好者,所做的也是理想主义的另类传承。“姑娘,以前是兴趣,以后是责任!”读着视频下方网友的留言,李右溪感慨,“当初学甲骨文那份好奇心,到现在还没用完。如今又多了份责任心。”

好在,甲骨文已受到各界的重视。目前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仍有近三分之二无法释读。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16年开始,就曾以最高10万元/字的重金悬赏破译人员,复旦大学的蒋玉斌研究员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复杂论证,成功破解了“蠢”字。李右溪还注意到,甲骨文已经进入部分幼儿园的教学课程中,“这是相比我们那代的进步之处。”

古老和创意碰撞的浪漫,体现在现代艺术和设计中。比如北京奥运会千姿百态的运动造型,正是融入了甲骨文的元素;现在社交软件上大家斗图用的甲骨文表情包,萌感十足。你看,我们对老祖宗的文字天然有着亲近感,而眼下值得做的就是让她被更多人看到、爱上。

每个甲骨文的背后都曾有一双眼睛,于洪荒之时虔诚地向命运发问。 而这些人类文明最初的文字,延续出跌宕起伏、璨若星河的中华文明,书写着中华儿女的生生不息。“读甲骨文的意义不亚于读文学经典,她在庸常日子里,呼唤着人们对‘诗意’生活的野望。”李右溪说,“而我们有责任写好她今生的故事。”

来源: 潮新闻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军神课文原文,军神课文解析

下一篇: 裸车69800购置税多少钱(69800的车购置税是多少)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