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午阳光创始人是谁】,正午故事宣布解散,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界面传媒旗下的《正午故事》宣布解散,时间是2020年3月31日——不是愚人节。
这或许和正午视觉过去推送的“××月那些不重要的事”系列一样,是这个风波不断的春天里一件不重要的事。
但对我来说,这个世界能留住我的部分好像又少了一些。
成立于2015年的正午故事,是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也是国内最早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之一。
正午下设长篇、短章、视觉、书架等栏目,公众号的简历上写着七个字——“用故事凝视时代”。
致力于每天讲述一个好故事的正午,五年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底层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或者大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曾有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网络上持续刷屏,阅读点击量轻松越过“10万 ”。也有冯远征的口述《我穿墙过去》打动万千读者。
正午所秉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使其一度成为很多人的新闻理想国。
和很多读者一样,正午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栏目是正午信箱。
和名字呼应,正午的推送时间是中午12点,我喜欢边吃饭边读信,那是一天阳光最好的时候。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和人之间的确很难互相理解。
但那个时候我却在正午信箱的来信里看到了很多与我相似的人,在过着与我相似的生活,也有与我相似的困惑和迷惘。
我从没有写过信,但却在正午编辑部或知性温柔或犀利幽默的回信中收获过不少温暖,领悟,以及面对的勇气。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它也许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却可以擦亮人们的眼睛,拉近人和人的距离。
并且告诉你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及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关注我们「投稿指南」比较久的读者朋友或许还记得我们曾经也效仿《正午故事》开设过读者信箱。
大家给我们写信,再由我们选择性回复。
我记得来信的有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患抑郁症的中学生,努力生活的残疾人朋友,和刚生小孩的年轻宝妈……
那是一段非常浪漫的经历。
我试着通过文字去理解千里之外的一个陌生人,也尽我所能提供一些鼓舞或者抚慰,最后收获的是很多意料之外的感动。
只是信箱的阅读太差,没做几期就撤掉了。
在大众把更多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各大短视频平台和电商直播的时候,慢悠悠的读一封信或许已经成为一种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复古行为。
只是我没想到的是,我们没能坚持下去的,正午也没有。
正午故事解散的具体原因官方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商业视角来看,正午的解散并不吊诡。
被视为标杆的媒体倒下,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危机。
纽约时报的出版人演讲的时候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三个石匠在敲石头,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我在敲石头,第二个说,我在垒一堵墙,第三个说,我在建一座大教堂。一样的敲石头,对不同的人来说却是三种不同的工作,纽约时报出版人说,我们纽约时报就是最后一个石匠,我们是建大教堂的。
建大教堂是每个新闻人的光辉理想,而我们的时代或许不再需要教堂。
随着新媒体的高度商业化和自媒体的井喷,流量成为衡量创作价值的第一尺度,严肃媒体所依赖的舆论环境急剧恶化。
比起搞噱头蹭热点的文章,有深度的内容创作反而鲜有受众,更多媒体人的理想不再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稿记者,而是如何产出一篇网络爆文。
再加上公共空间的萎缩,可以被言说的东西越来越少,很多优秀的自媒体平台上的文章远没有前几年生猛锐利,一篇特稿能得到的回馈和它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之间完全不成正比。
多重压力下,特稿人的正午已逝,暗夜正在来临。
很多人给正午信箱写信,最后一句往往都是:“祝正午越办越好!”
如今面对正午的解体,再想到这句祝语着实令人唏嘘。
2017年,中国第一个特稿梦之队ONE实验室解散。
蔡崇达说,「非虚构是门高贵也昂贵的手艺,我所知道的,几方都因为热爱这文体、手艺、学问努力过,即使最终解散,几方都值得敬重。到底如何为这门手艺在当下找到对的生存逻辑,可能还需要很多探索。」
三年过去了,非虚构依然是一门昂贵的手艺,也依然没有找到对的生存逻辑。
只是不知道这条理想主义的道路上还有几人愿意手持烛火,继续探索。
新闻特稿的前路何在,我们真的不需要非虚构文学吗,以后年轻的一代会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就像活在我百度网盘里的那位歌手唱——“这个世界会好吗?”
并没有人回答。
文字丨青野里游
本文关键词:正午阳光公司老板是谁,正午阳光的老板是谁?之前做什么的?,正午阳光原旗下艺人,正午阳光创始人是谁?,正午阳光公司前身。这就是关于《正午阳光创始人是谁,正午故事宣布解散》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