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如何用纸做乐器(矿泉水瓶做一件乐器)

如何用纸做乐器(矿泉水瓶做一件乐器)?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下面是布好玩旗舰店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纸做乐器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

自制手工铃鼓,纸盘也能变身乐器,欢乐无限哦

矿泉水瓶做一件乐器

(Photo by rolands.lakis @ flickr)

“头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希腊哲学家蒲鲁塔克(Plutarch)

虽然不是学校“主科”,但愈来愈多孩子,打从小小年纪,就开始进入“琴棋书画”的世界。

台北周末午后,镜面环绕的律动教室。孩子们穿着舞衣,张大眼睛盯着老师;教室外的透明窗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头倚着头,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快点快点!已经迟到了!”偶尔几位来得稍晚的孩子,在轻声催促下,匆匆进入教室,跟上老师的暖身脚步。

相隔律动教室不到十五分钟路程,又是另一番景象。

周日午后,起码三十位以上家长,或坐或站,挤在本就有些狭小的围棋教室柜台周围,连要推大门进入都有点难。坐在教室里面的,是一组组手持黑或白子、专心对弈的孩子。这里,是围棋教室的例行交流赛。

“还好吧?今天几胜几败?”孩子走出教室,一位手持矿泉水的爸爸,赶忙迎上去问。

家长总是想着,如何提供孩子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上托管才艺班,在都会双薪家庭日多的情况下,已成为台湾孩童课后生活常态。即使面对严峻少子化、无情金融海啸冲击,台湾的儿童才艺教室,在竞争与经营压力沉重的情况下,却始终不曾消失。

学才艺,谁决定?

四月底新出炉的“台湾新世代”调查,共询问一千零一位居住于台北、台中、高雄都会区,家有七至十四岁孩子的家长,是否因景气低迷缩减孩子课后才艺支出。结果发现,天下父母心,七成父母仍会维持小朋友的才艺课程。

关注台湾孩童生活状况的儿福联盟,曾在二〇〇四年就北、中、南都会区高年级学童的课后才艺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正在学一至两种才艺的孩子以台中最多,为六七.三%;正在学三至四种才艺的孩子则以台北最多,达二九.六%。纯就“体群美”领域来看,台北孩子学音乐的比率高居第二。问到“学才艺是谁决定时”,排名第二的是“爸妈与自己一起讨论”,半数以上的孩子仍透露,“学才艺是由妈妈决定”,高居第一。

翻阅台湾连锁加盟协会的儿童补教产业年鉴,补教产业连锁化始于一九八〇年代以后。从一九九五年至今,儿童英语依旧热络,儿童电脑渐趋沉寂,但幼儿潜能开发、音乐、美术、珠心算等连锁儿童补教业者,则远比十五年前更多元。

矗立在台北市中正区的普通话日报大楼,最广为人知的除了发行“有注音的儿童报纸”外,旗下负责规划才艺教室业务的“语文中心”与“文化中心”,犹如台湾才艺教育缩影。

在这栋十一层的大楼,除了开设传统如作文班、正音班之外,晚语文中心十二年才成立的文化中心,如今所开设的常态课程种类更多元。从六楼的美术、舞蹈、空手道、踢踏舞,七楼的围棋、象棋、珠心算,九楼的科学、天文、昆虫,到十楼的奥福音乐、全脑开发、电子琴,十一楼挑高设计的桌球班等,种类将近四十种,犹如才艺教室的“一站购足中心”。

许多家长送孩子来这学才艺,“很大原因在于选择性够多,”普通话日报文化中心主任黄碧绫观察,不同才艺换个楼层就可上课,中间若有空堂时间,还可到儿童图书馆看书,因而受到忙碌的都会双薪家长青睐。也由于课程种类够多元,让他们感受到:家长选才艺虽偏好与学校科目相关,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父母也开始愈来愈重视孩子的兴趣。

在《普通话日报》工作二十多年,从临柜做到课程企划的才艺组副组长苏莉莉,相当传神的归纳出家长为孩子报名才艺班的几种类型:有孩子缺什么能力就补什么的家长;有当年自己没机会学好而期待子女接棒的家长;有在意“会不会让孩子去参加比赛”的家长;也有以“时段”为主要考虑,直接到柜台问“某某时间有哪些课程可上”的家长。

不过,随着社会渐趋多元开放,苏莉莉观察,“会跟孩子讨论他们喜欢上什么、尊重孩子兴趣与喜好的父母,愈来愈多。”如过去有些家长觉得跳街舞“不太正经、是坏孩子才跳”,如今却有父母陪同孩子报名,热门时甚至还得额外加开班次。

才艺兴趣化,兴趣生活化

带着两个孩子,旅居英美、北欧多年的陈之华观察,上才艺课不是台湾孩子的专利,许多欧美家庭的孩子,从小也徜徉在各式音乐、美术、运动之中,“但他们称这些为Hobby,翻译得贴切些,就是兴趣。”她指出,她观察国外家庭让孩子学这些课程,多数态度是把“才艺兴趣化,兴趣生活化”,找到自己一生喜爱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陈之华认为,“才艺”与“兴趣”的差别,或许仅在于家长与社会的态度与看法。为何要引导孩子接触?怎样才不会给孩子过多压力?孩子是否打从心底开心去学?这些因素往往是影响孩子能否乐在其中的关键。尤其,当学才艺已成为都会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如何厘清学才艺的目的,调整对孩子的学习期待值,变得更为重要。

亲职专家杨俐容提醒,许多家长因孩子“缺什么”而“补什么”,若是因为孩子缺乏某种能力而去学才艺,父母千万不要太要求杰出的学习成果,同时须特别留意课程设计与老师的引导,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她举例,当好动孩子学静态才艺时,其实是把孩子放在一个“最容易凸显孩子弱点”的情境,若孩子在其中无法产生兴趣,只会累积更多挫败感,这样宁可不要学。

再者,若以学习的角度来看,临床心理师张黛眉也提醒家长,“空白时间”对孩子身心发展相当重要。不要为了填补时间,而每周排了四、五种才艺给孩子。唯有当孩子有充分休息与睡眠时,学习成果才能顺利展现。

别把才艺当智育来学

家长对才艺的“开放宽容”比过去高,但对学习才艺的“成果表现”,因为当今多元入学可透过才艺加分的规定,以及家长不自觉总是督促孩子把“体群美育”当“智育”来学的习惯,让原本具陶冶性情功能的才艺,披上了一层沉重的升级或竞技外衣。云门舞蹈创办人林怀民就感慨,教育体制内的艺术课程,往往把艺术像学科般对待,“米开朗基罗是哪一国人?”、“蒙娜莉萨的作者是谁?”完全抹煞了艺术原本散发的兴味与乐趣。

竞技,是兴趣的杀手

太重视分数与成果的习惯,不仅让才艺学习的种子无法结出兴趣的果实,甚至更遗憾的,有可能成为扼杀兴趣的杀手。

尤其,无法以“成果发表会”来展现的才艺,如围棋,更容易陷入竞技与输赢的迷思,也往往因而掩盖了围棋教育所蕴含的品格陶冶与文化精神。

长年担任业余围棋比赛评委、长清儿童棋院执行长单家平坦承,在会场经常得处理孩子作弊的问题。不仅初学围棋的孩子常出现“降报棋力参赛”问题,甚至高程度的业余段位赛,都曾有六段参赛者在他眼前数子时,以极纯熟的手法动手脚挪子。

“我立刻告诉这位参赛者的老师,没想到老师的处理方式,竟是当场狠狠打了学生一顿,”单家平回想起那段往事,依然非常难过,“我以为老师会用对的方式处理,但我早该猜到不能讲!孩子会这样,背后一定是有极大的胜负压力。”他后来辗转才知,这位老师以严厉著称,孩子在学棋过程中被打或骂,已是家常便饭。

严格的斯巴达教育,或许可产生“苦练”的明星,却很难造就“乐修”的孩子。

职业棋士九段周俊勋,从小接受父亲的严格训练,六岁时就背了一千局棋谱。小时候只要输棋,就得被爸爸罚跑操场、写一百项输棋理由的悔过书。他曾在电视节目中回忆童年学棋往事时说:“除了父亲那一段,我基本上是喜爱围棋的。”

在周俊勋“黑脸爸爸”背后,棋坛中大家更常提起周俊勋的母亲。开朗、坚毅的周妈妈曾说,周爸爸的一百分黑脸,她要用两百分白脸补回来,成为红面棋士周俊勋职业棋士路上的最大支柱。

三分钟教育的遗憾

知名文化评论家、在其主持节目中经常将古典音乐与西洋经典结合的杨照,曾经历过六年极严格的习琴岁月。如今女儿念音乐班,他观察到目前的音乐班教育,存在着太多“三分钟教育”的遗憾。杨照指出,念音乐班的孩子,老是反复琢磨乐曲起头的三分钟,考试就考三分钟,比赛也只比三分钟。这使得老师选曲子时,若重点精华超过三分钟就不选;教孩子时,就是不断训练前面的三分钟。琢磨到后来,老师甚至是一个音、一个音教。“但这样,充其量只是让孩子弹出‘快速的优秀’而已,”杨照觉得最遗憾的是,大部分念音乐班的孩子,小学六年级毕业前,从未能有机会好好弹过一次慢板乐章,享受慢板的美好。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教学系统上,也经常未考虑孩子的理解与吸收能力,教到某一主题时,就急着把这个主题的所有知识统统塞给孩子。

杨照曾问过钢琴演奏家叶绿娜,到底什么是“相通拍”。叶绿娜告诉他,演奏生涯到目前为止,她都还没有碰过。但这却是小学中年级,孩子学到拍子、拍号时的乐理内容。杨照感叹:“乐理,应就孩子学习当下、所需要知道的部分来学,才容易学得好。”可惜的是,目前教育并非如此。

(Photo by pedrobonatto @ flickr)

兴趣为经,能力为纬

教育,就像必须悉心照顾的盆栽,要耐心等候。但两者间最大差异在于,“你可以照着说明书,了解一株植物需要多少日照、水分、肥料;但很可惜,孩子出生时,并没有说明书附在身上,”杨俐容曾形容。因此,身为父母与老师的最大挑战(或者也可视为尝试与观察的乐趣),是在孩子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猜猜看”孩子可能属于哪种植物?需要多些水、还是多点阳光?如何才能调配出最佳的“才艺养分”?让才艺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好友。

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孩子正式“上才艺班”时,家长若能以兴趣为经、能力为纬,以此定出正确期待值,才能让才艺“浇”出优质的亲子关系与生活乐趣。

杨俐容指出,从生涯探索脚步来看,十四岁前的孩子,小学主要在发展兴趣、初中为自我能力探索。让孩子广泛接触体、群、美各领域,正是增加孩子探索自己兴趣、测试自我能力的机会。

若孩子对某项才艺学习,很幸运的属于“高兴趣、高能力”,家长通常不需要在后头碎碎念,因为孩子本身兴趣及能力都在此,很容易激发出成就感。

若属于“高兴趣、低能力”,在不考虑经济支出的情况下,“放轻松,别期待孩子学什么都要杰出,孩子只要能维持自信即可,”杨俐容说。

杨俐容也建议,此时父母重要的任务,是找出“在范围内,最容易让孩子产生成就感”的学习领域。例如孩子对音乐有兴趣,但明显五音不全,音感极差,刚开始时不妨从放对位置就能发出正确音准的钢琴着手,而不是小提琴。若音感不好,但节奏感很强,不妨从打击乐器着手。同样是学音乐,选对乐器,孩子也能从中慢慢产生信心。

然而,若是“低兴趣、高能力”的孩子,父母最主要的任务,是按捺住自己的性子,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与其每天像闹钟般提醒孩子练习,不如自己带头,让他接触与此相关的趣味活动。“连马友友都有段时间根本不想碰大提琴,不是吗?”杨俐容提醒。有天分的孩子碰到瓶颈,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一段喘息时间,等待兴趣追上能力的脚步。

至于对某项才艺属“低兴趣、低能力”的孩子,杨俐容通常建议,除非像体能这种对孩子健康有一定帮助,或某项领域已造成孩子在校学习的极大困扰,否则别太勉强。而且这类孩子,老师的引导方式居重要角色,父母在选择时,应特别留意才艺班上课方式是否活泼有趣,足以点燃孩子的学习乐趣。

在考虑兴趣、能力之余,林怀民更鼓励家长,把才艺当成参与孩子生活的“引子”,成为亲子间的共同话题;“尤其在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前,不管学什么,我衷心认为家长一定要亲身参与,最好是跟着孩子一起上课。”

他提醒,家长千万别让自己、孩子与才艺的关系,只剩下“你今天练习了没?”、“赶快去练!”而已。最好是孩子学什么,父母也跟着涉猎相关知识,找机会与孩子一起交换心得,让孩子在才艺班接触到的,成为家庭生活乐趣的火种。

玩具提供:趣威文化小钢琴(宝宝兴趣培养)

追求努力过后的成就感

学才艺的过程,不只是学一种技艺而已。父母若能让孩子从中了解,“我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进而体会“努力后的成就感”,就成功了一半。拿过“成就感”的门票,将是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张黛眉分享,曾有朋友的孩子,一开始上律动课时获得许多赞赏,但不久加入走舞蹈路线的才艺班后,老师开始指出她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孩子感到挫败之余,就说不想学了。

“学跳舞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称赞,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女孩的父亲鼓励她,若认真练习后仍达不到要求,再考虑放弃。结果孩子尝试“有点努力”后,发现自己的确可一点一滴达到老师要求,当成就感把兴趣拉回来后,老师的称赞也回来了。差别在于,孩子的快乐,不同于过去是建立在“别人的称赞”上,而是开始体会到努力过后的成功经验,产生发自内心的真实快乐。

“把眼光从外在评价,转回到自我评价,问自己努力投入后是否有进步时,这就对了!”张黛眉鼓励父母,透过学才艺的过程,让孩子找出自己的成功经验,善用与生俱来的兴趣,走出最好的自己。

关于亲子趣

我是小布麻,两个小男孩的妈妈,喜欢用手绘的方式分享自己和闺蜜妈妈们在育儿路上的感悟和苦乐历程,作品有《妈妈请等等我》、《最好的礼物--我为什么要生两个》等。

★版权所有,欲转载请加注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亲子趣原创/编辑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如需转载,敬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亲子趣(qinziqu)”。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卧梅又闻花全诗(卧梅)

下一篇: 汉语拼音字母表正确读法(26个汉语拼音字母表读法口诀)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