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关于【闻一多感动事迹】,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2、闻一多感动事迹,致敬闻一多幸福

1、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闻一多 图片来源:光明网

闻一多留学时学的是美术,回国后一度担任中文系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他多少有些不安,尽管早年醉心古典文学,还是缺乏些底气。这个倔强的人于是立马做回了一位纯粹的书生。他沉浸在书斋里,学术研究从唐诗发端,涉及《诗经》、《楚辞》、上古神话等诸多领域。当时的教授们还是有时间享受他们的清闲时光的,聊聊天,喝喝茶,或者饭后一道散散步,唯独闻一多先生来去匆忙,常常不见人影。后来大家知道他是扎根在书斋里,不肯出来了。

但你别担心,课堂上的闻一多却有着诗人的潇洒和浪漫。他用浑厚的男中音娓娓道来,声音抑扬顿挫,思路严谨缜密,讲到激动处旁征博引,天马行空;讲到平缓处平沙落雁,江流宛转。闻一多先生的课非常“叫座”,讲台下常常爆满,由于位置有限,有些人只好两个人、三个人拼一个座位,或者干脆站在窗边过道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枪声大作,打破了许多人内心的宁静。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再也无法坐在书斋里了,这位埋首古书堆,一心向学问的学者,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撤离风声日紧的京城。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也相继南迁,在长沙合并成立了临时大学。随后南京失守,临时大学由长沙迁往昆明,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图片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从长沙去昆明,有两条路。一条取道河内,再转入昆明,这条路可乘车。另一条徒步经湖南、贵州到达昆明。闻一多选择了和部分师生一道徒步前行,这不光因了他手头很紧,缺乏一笔从长沙去昆明的费用,更重要的是他想体验一下这种在山水间艰辛跋涉的生活,他愿意走过这样一段长路,他相信这不光是身体的行走,还是内心的历练。

西南联大南迁的大队人马中,就多了一位让学生们喜爱的先生。闻先生身着一袭皱巴巴的青衫,嘴里常衔一个大烟斗,戴一副圆框眼镜,头发蓬乱,像秋后劲草,又如风中火炬。更引人注目的是先生的胡须,在南下昆明的途中,他已无暇顾及胡子,整整六十多天的长途跋涉,让他的胡子疯长,几近有了美髯公关羽的风采。

烟斗和胡子是闻一多先生的象征,其中都藏有故事,原先先生并不是口衔烟斗的,闻先生爱烟倒是很早以前的事。他年轻的时候,刚从国外回来,抽廉价的纸烟,后来执教青岛大学后,由于生活改善,先生改抽一种叫“哈德门”的烟了,这种牌子的纸烟在当时是最高档的。而改抽烟斗则在30年代后期。日寇入侵,百姓生活日益拮据,闻先生一家的生活也跟着掉到了贫困线,他就抽不起哈德门了,改为烟斗。

而胡子则是南下昆明的途中蓄下来的,联大师生们到达昆明后,闻一多去游石林,有学生觉得他的胡子已蔚为大观,遂帮他拍了一张照,他看了十分满意,放大了挂在家中自我欣赏。先生说,只要日寇一天没被赶出中国,他就一天将这把胡子蓄下去。所以这胡子,是为了“明志”而蓄的,多少代表着先生的倔强。抗战打了八年,闻先生的胡子也蓄了八年。

1945年听到日本政府投降的消息,先生第一时间跑到昆明街上的理发店,将蓄了八年的胡子剪去了。这当然是后话,但我们还是可以想到八年之后的那一天,闻先生走出理发店,用手抚摸自己光溜的下巴,心里油然升起了一种明媚的轻松和快意。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1945年,闻一多与西南联大师生同游云南路南县石林。图片来源:光明网

从北京到昆明的这一段长路显然改变了闻一多内心里的许多东西,他原先单纯地相信国民政府会公正地维护百姓的生存权利,相信国家的当权者会励精图治,让自己深爱的中国变得有序而富足。但当他走出书斋,一步步走入劳苦大众的生活时,他切近目睹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凉。他读到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让他对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一度抱有的信任出现了动摇,他无法想象一个社会如果连自由的思想都无法容忍,这个社会的公民将如何呼吸,如何心跳,如何获得心灵基本的幸福。闻一多越来越深地意识到民族的危机已到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后来,他读到延安诗人田间的诗,深深地被书中的战斗精神折服了。这一切将闻一多心里潜藏的血性激发出来,在种种救国思想面前,闻一多觉得民主是最重要的,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觉醒了,获得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国家才有希望。

1944年,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他觉得唯有这样才能更好投身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战斗中,也才能更好地为争取人的民主和尊严做出努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闻一多心里一度充满了对新局面的向往。但随即蒋介石撕毁了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指挥80万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为了反对内战,呼吁和平,昆明的大中学生们进行了罢课。12月1日,国民党的武装军警冲进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和中法大学,用棍棒、石块和刺刀殴打学生,造成4名学生死亡,50多名青年受伤的“一二·一”惨案。面对这个事件,闻一多怒不可遏,怒斥国民党实行“黑色恐怖”。在座谈会上,闻一多当着冯友兰等一大群教授的面,痛骂蒋介石道:“我向青年学习,学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是个混账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账王八蛋,他就是个混账王八蛋!”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1946年后,国民党开始在全国各地实施恐怖暗杀行动,以对付要求民主的爱国人士,让自由的风声都凝固,为自己的“剿共”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7月,李公朴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又有许多传闻,说国民党有两个主要的暗杀目标,李公朴之后就是闻一多了。

当时,正值暑假,闻一多原本打算随联大返京复校,听闻李公朴噩耗后,他当即放弃了回北大的计划,他说他要先留在昆明,处理李公朴先生后事。

7月15日,昆明学联以治丧委员会的名义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获悉李公朴夫人张曼均届时要作报告,也要求参加。闻一多夫人高贞和其他许多亲朋好友都一再劝阻他,大家觉得现在正当黑云压城,像他这样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真应该避开风头。闻一多却拒绝了劝阻。

往后许多年,国民党反动政权早已灰飞烟灭,许多的光荣和丑行都被历史遗忘了,世界沧海桑田,可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的那一次演讲却依然回荡在正义的殿堂里。

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成了他的遗言。我们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他是不是预感到了死亡,但他真是将死亡看得无比轻了,正义和真理的重量在闻一多心灵的天平上超过了一切。

摘自 | 《领导文萃》2023年4月下

稿件来源 | 《故人在纸一方:致故人的二十四封书简》

本文作者 | 徐海蛟

责任编辑 | 笺迟

2、闻一多感动事迹,致敬闻一多幸福

周末读诗036期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主要学习美术,期间开始写诗。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专教务长,与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46年因参加民主运动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是新月诗派的领袖之一,其诗歌格律理论产生过广泛影响。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致敬闻一多: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江弱水

我们讲了朱湘,讲了徐志摩,现在才来讲闻一多,因为闻一多最具代表性的诗集《死水》是1928年出版的,迟于1925年的《志摩的诗》和1927年的《草莽集》。但是,如果谈到对中国新诗的影响,闻一多远比朱湘要大,也超过了徐志摩。闻一多是格律诗的倡导者,他让新诗从对语言关注转向到对形式的关注,功莫大焉,然而他的理论与实践也带来流弊。他诗律伤严,每一首都被密密麻麻的韵脚缝紧,既不换韵,也不跨行,又喜欢回环往复的形式,结果是钝化了对微妙事物与参差之美的感受,给人有“韵文”(verse)而无“诗”(poetry)之感,成为新月派“豆腐干体”的始作俑者。他的代表作如《死水》《发现》和《一句话》都有这个毛病。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1929年再版的《死水》

但下面这首《静夜》却写得好。此诗原题《心跳》,写于1925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宁静的夜,温暖的灯,书的幽香,纸的洁白,年轻的母亲在给孩子喂奶……一切安详闲适,充满了不可抵御的魅力。可是,诗人闻一多却对此发出了诅咒。因为这小天地的安详美好与大世界的悲惨丑恶造成了极大的反差,后一幅图景——“孤儿寡妇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不断冲击着前一幅画面。诗人无法不正视它,于是他转身唾弃自己的个人幸福。他将一己与万众联系了起来,认为二者应该取得一致:“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可见,如果幸福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赠予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一个人的幸福就是不完整的,因此也就是该诅咒的。这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的延续。闻一多在美国化程度最深的清华学校就读,然后去美国留学。但是,他始终不渝地怀着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从他在大洋彼岸所写的一些诗作来看,他心目中的中华理想色彩显然过于浓重了。闻一多说过:“相信了纯艺术主义不是叫我们作人Egoist(利己主义者)”。而的确,他没有沉浸在诗境里面而放弃对尘境的关怀,他最后的死印证了这一点。

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

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乱象 图片源自网络

这首诗也代表了闻一多诗最高的艺术成就。一般来说,他的诗往往一行就是一句,而且喜欢每行都押上韵脚,又总是一韵到底,结果,读他的诗很紧张,很累。这首《静夜》则不然,造句长短相间,用韵疏密有致。全诗统一为十二字音,类似于法国亚历山大诗体;AABB的双行押韵,也是西洋的韵式;特别是善于营造长句,如下面这八行:

“最好是……如果……就……”,八行诗从语法上分析,只是一个复杂的倒装句。这对于“韵文”(verse)里有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诗”(poetry)出现还不到十年的中国新诗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证明了中文可以柔韧而富于弹性到什么程度。

本文关键词:闻一多的事迹作文,闻一多先生事迹,闻一多感人故事,闻一多事迹100,闻一多典型事迹。这就是关于《闻一多感动事迹,闻一多:走出书斋的斗士》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6520(解读数字6520的含义与用途)

下一篇: 劳动专业大学排名:揭示就业实力的重要标志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