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关于孟子的资料20字(关于孟子的资料)

导读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关于孟子的资料20字,关于孟子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孔子(前551-前4...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关于孟子的资料20字,关于孟子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3、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

4、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5、 孔子生在鲁国。

6、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7、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8、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9、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10、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11、”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12、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13、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16、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17、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18、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19、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

20、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2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2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3、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24、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25、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26、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27、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28、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29、《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30、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1、 名言解说 淫:乱。

32、移:改变。

33、屈:屈服。

34、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

35、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36、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37、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38、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39、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40、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41、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42、”(见《史记·孟荀列传》)。

43、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44、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45、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6、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47、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48、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49、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50、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51、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52、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53、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54、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膜理论弦理论(膜理论)

下一篇: hypothesis动词(hypothesis)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