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确筷子(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使用筷子要注意哪些?怎样消毒筷子更有效?看这里→,下面是上观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正确筷子
中国人的餐桌离不开筷子。
俗话说病从口入,在大家对食材精挑细选的时候,有注意过同样要频繁与口腔接触的筷子吗?要保证饮食卫生,筷子的使用必须得讲卫生:一是要定期更换,二是要正确清洁。
一双筷子每次经过搓洗,都将在其表面留下裂痕,裂痕里就会藏污纳垢。使用时间越久,裂痕就越多、越深,所产生的微生物也会更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出现的概率越大。
为帮助消费者了解筷子发霉的条件及家庭可用的筷子消毒方法,市消保委开展了专项测试。测试样品材质包括木、竹、不锈钢、密胺、合金等五类,先比较清洗后擦干和未擦干的状态下,模拟不同环境,观察筷子上霉菌数量的变化,再分别采用五种消毒方式,对清洗和未清洗的五种材质的筷子进行消毒,比较不同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测试结果显示:
1.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较大
●湿筷子的霉菌比干筷子多25%以上。
●不同的环境湿度下,筷子上的霉菌数量增长相差甚远,霉菌在湿度80%的条件下(如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极易生长,而在湿度40%的条件下基本不生长。
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不大。
2.旧筷子、竹木筷更容易发霉
●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的筷子更容易长霉,霉菌数量比新筷子和使用3个月的筷子要多30%以上。
●木质和竹质筷子结构疏松,表面的凹槽、细纹容易藏匿细菌。竹木筷的霉菌计数是不锈钢、合金、密胺筷的7倍以上。
3.五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
●酒精对霉菌基本没有作用;微波炉虽然消毒时间最短(3分钟),但只能用于合金筷;五类筷子都可通过高压锅、沸水、臭氧消毒柜来消毒,只是所用消毒时间略有差异,“用沸水烫一下筷子”的做法基本没用,只有当消毒时间超过20分钟,筷子上的菌落和霉菌才能被有效去除。五类筷子中,不锈钢、合金、密胺筷更易消毒,木筷、竹筷稍差。
五类筷子在五种消毒方式下的
适用性和对霉菌的消毒效果
●清洗是否干净是影响筷子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消毒方式下,洗干净的筷子消毒效果更好,菌落和霉菌数量要比未清洗的筷子少80%以上。
日常使用筷子,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 如果筷子上出现非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筷子已发霉变质;
② 出现弯曲、变形,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
③ 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发生了变化;
④ 闻起来有明显酸味,则是受污染的信号。
以上情况一旦出现,就不可继续使用。
我们建议,家庭中使用的筷子3个月到6个月更换一次为宜。
正确清洁筷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01. 就餐完毕及时清洗餐具
一些人吃完饭习惯把碗筷放一边或泡上水,过几个小时再洗,这样最容易使细菌在筷子上泛滥,甚至侵入到筷子内部,难以清除。
02. 用流动水仔细清洗筷子后
应沥干水分
筷子头朝上放进专门收纳筷子的器皿中
最好是选择底部及周围有镂空设计的器皿,摆放在通风处,不要放在不透气的橱柜中。同时,经常清洁收纳筷子的器皿,避免细菌生长。
03. 保证每周一次高温消毒
在100℃沸水中煮筷子10分钟至15分钟,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杀菌效果。
综合:人民网健康、上海发布
编辑:陈思宜
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饮食文化最能代表民族文化,饮食是一个民族历经万年在与自然磨合中形成的,是带有地域特色、气候特色、人文特色的文化积累。历经灾荒、战乱、瘟疫经过无数人的探索发现而形成的文化结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特色。中国有8大菜系、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地域饮食传统。这些都显示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原的面食传统和东北的以米为食都显示地方出产对人饮食的影响。新疆的囊,适合远途行路携带,不会变质。四川麻辣可以化解气候的潮湿对人体的影响。都显示了饮食文化。
外国人说中国人什么都敢吃,这更体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从神农尝百草、钻木取火发展到农耕文明,饮食文化的演进过程就是人们探索自认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们历经战乱、饥荒、瘟疫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环境的竞争中不断尝试、探索积累下无数生存到养生的食材文化结晶。一个民族文明越久远,饮食文化越丰富,食材品种越多,烹饪方式越先进,营养搭配越有特色的。现代社会乱吃野生动植物与文明社会相违背,甚至违法。但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类食谱的复杂和多样,也显示了民族经历的沧桑和磨难。
现在的人们往往把吃西餐视为高层次和讲礼仪。知道牛排几成熟和餐刀餐叉的使用看成是上流社会的标签。我倒是认为西方饮食文化餐饮器具是没有进化到位的体现。刀叉文化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让西方媒体统治话语权时代的产物。就餐具来说,中国人用筷子,筷子讲究天圆地方,使用者掐住筷子黄金分割点通过一只手就能灵活将食材送到嘴中。西方人却要两只手同用,刀叉齐响,一起配合才能吃到饭。一只手能解决的事,用两只手,不是浪费就是落后,刀叉在古代就是武器,武器用到餐桌上,似乎随时准备战斗,即使再精巧也能伤到人,也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影子。
牛徘不论如何腌制和调味,整块牛排煎制难以实现味道传导到位,不容易控制内里成熟情况 ,牛排出锅后由使用刀叉的人去切割食用,两手并用笨拙费事。而同样腌制的牛肉中国人事先切割成或段或块或片,再煎炒,每部分充分入味效果更佳,火候更容易掌控,上桌后食客只需一只手用筷子就可以食用,一手执酒,一手夹肉,简单灵活,惬意自得。同样的一块肉用西餐做法,就被冠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其实与中国街边的烤肉串差不多,只是腌料不同。
中国是饮食王国,西方人对中国饮食文化推崇备至。但是在资本的裹挟下,中国民族几千年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受到西方的影响。如洋快餐、洋饮料、加工合成食品。各类大v对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育儿、养生之道的逆宣传也影响了现在中国的养生育儿观。现在人饮食中过多的出现“科技与狠活”,西方饮食文化开始侵蚀中国的饮食传统。5000年来中国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24节气劳作,按四时规律生养,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这些都值得传承和发扬。
中国人可以更自信些,我们历经五千年,我们吃过的食材是经过岁月积累形成的,体现药食同源,养生且安全;我们的筷子文化是老祖先几经磨难传承的,高效卫生灵活,且易用易得;我们的烹饪方法是智慧和文明的体现,更能体现食材的色香味,更易吸收。我们不是拒绝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要保留和自己的传统和积累,有对比有扬弃,才是最好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