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杭州历史发展进程,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关于【杭州历史发展进程】,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杭州历史发展进程:多水灾的杭州,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2、杭州历史发展进程,浙江杭州历史沿革

1、杭州历史发展进程:多水灾的杭州,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台风,每年夏天影响浙江最大的自然灾害。七八九月间,台风在太平洋海上形成,然后在沿海登陆,一路狂风暴雨地冲向内陆。从闽浙沿海登陆的台风,有的会路过杭州,即使不经过杭州,也免不了带来大风大雨,因为它是一个覆盖广阔地域的巨大气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台风的详细记载,只不过,最初用的不是“台风”这个词,而是“飓风”。南朝刘宋时期的名士沈怀远,因爱妾诅咒皇帝而被贬广州时,写下了著作《南越志》,其中有“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的记载。

杭州历史发展进程,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南越志》关于“飓风”的记载

在这段记述中,“飓”其实是专门创造的汉字,部首“风”表意,部首“具”表发音,“飓风”即是“无处不在之风”或“惧风”,意思就是恐怖的、可怕的、覆盖一切的风。

从宋代开始,正史“灾异志”中,飓风灾害成了一个固定模块。《宋史·五行志》对之有详细记载,包括每一次飓风事件带来的伤亡和损失。这是因为宋代海上贸易发达,对海洋天气认知也逐渐深入。

至于“台风”,则是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的定名。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在其《香祖笔记》中记载:“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此间,人们已对短时大风和热带气旋作出了较准确的概念区分。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靠近杭州湾,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滨海城市。所以,历史上甚少被台风正面、直接冲击。但从闽浙沿海登陆的台风,在内陆移动时,依然难免波及杭州。根据浙江省气象台相关专家的研究,基于浙江的气象特征,每当台风进入北纬25°以北,东经125°以西,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杭州市。

杭州历史发展进程,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 杭州湾

由于古人的台风记录并不总是使用“飓风”或“台风”这两个词,这使得我们难以直接从文献中寻找确切的台风记录,但是据气象史学者研究,如施程《清代浙江省登陆台风及其社会响应》一文,根据台风常发于农历五月到九月间,且与大风、暴雨、风暴潮密切伴随,找出了“陡雨”“骤雨”“大风”“大风雨”“烈风”“海晡”“潮溢”“塘圮”“漂稼”等可以认为是台风出没的关键词。例如,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萧山县有如下记录:“秋,大东北风三昼夜,海啸后,海塘月华坝坍,水骤涨,……冲坍陈公祠,并去桥梁石两块。”该条记录中有“大东北风”“海啸”的字样,因此很可能就是一次台风冲击。

此外,浙江省夏秋季节风向普遍为东风或者东南风,而一旦台风登陆,陆地风向就会发生转变,一般会转变成东北风向或者偏北风向。所以,文献中关于农历夏秋季节的东北风或偏北大风伴随暴雨记录,很可能就和台风有关。按照以上判别标准,该文在821条清代疑似台风原始记录中判断772条出了台风记录,其中能复原的(比如给出登陆点、路线图、可确定时间点)180起。当然,肯定不是清代浙江省发生台风的全部。

这个频次,可以参照现代杭州受台风影响的频率:在1950-1990年间,台风在浙江登陆24次,不同程度影响杭州的有8次,即在浙江登陆的每3次台风中,就有一次影响杭州市。

同一台风对杭州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别较大,这与杭州特殊的区域地理特征有关。

杭州地形复杂多样,总体来说是西高东低,背山面海。西部,从西湖以西的山地开始,就进入了绵绵丘陵,直到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的天目山,那是浙西丘陵区;东部,却是地势低平,河网湖泊密布的浙北平原。

所以,影响杭州的台风,一般沿浙江沿海进入杭州,钱塘江湾首当其冲,加之钱塘江湾喇叭口地形明显的增风作用,而且地势平坦,台风强度衰减幅度小,近中心风速较大。如清光绪九年(1883)七月初二的台风,据《杭州府志》记载:“七月初二日夜间起,至初五日止,数昼夜狂风大雨,又值朔汛潮旺,潮乘风力,异常迅猛,海水漫过石塘。”

其次,东北部平原区因为没有山势阻挡,一般风速也会比较大。地处东北钱塘江沿岸的滨海平原,包括萧山围垦区、新湾镇、河庄镇这些区域,历史极大风速都曾有超过12级的记录,甚至14级以上。

杭州中部山区的分水江流域则是最小风速区,极大风速才6-7级,因为这里是河谷盆地,两岸平均高程高达200米,而流域平均海拔还不到50米。还有就是它是南北走向的,跟一般台风东西向的走势垂直。台风来临时,受东西两岸山脉阻挡,东西向台风大就很难影响到分水江流域盆地。

发生大风概率最高的区域是富阳,因为其地形主要是两边高山夹着河谷平原的地形,这就形成了一片狭长的东西走廊。台风进入富阳,在这条走廊上气流会加速流动,风速增大,形成由“狭管效应”产生的“峡谷风”,还叠加着江面的增风作用。

相对于大风所带来的破坏,台风带来暴雨、风雨与大潮交叠形成风暴潮、暴发性洪水,才是对杭州城最大的威胁。狂风暴雨还会带来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力极强。《光绪於潜县志》中就有关于临安七月受台风影响的记载:“七月风雨过多,伤禾。”

20世纪影响杭州最大的台风,除了众所周知的1956年12号台风(八·一大台风)和1988年“8807”号台风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1948年7月6日大台风,其破坏性最大的,也不是风,而是雨。

杭州历史发展进程,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 台风云图

这一年,自6月下旬起,浙江全省半月普降大雨,钱塘江支流所在的常山、淳安、建德等地,接连十余天大雨顷盆,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田圩堤坝被毁,田土遭淹,禾苗垂毙”。正当钱塘江上游连日普降大雨期间,7月6日,台风呼啸而至,又逢农历朔日(五月三十日),狂风暴雨叠加大潮汛,于是山水轰然东下,江潮汹涌西上,使得整个杭州城陷入了漫天水患中。7月8日夜,山洪冲毁七堡海塘——它在钱塘江“之”字曲折转折处,故而杭州每有水患,七堡总是首当其冲。据载,这一夜,“潮水挟山水以俱来,波涛汹涌,高达丈余,合同冲击,势颇猛列”,七堡塘岸沿岸棚屋均被海潮浸没,有的随水漂流,有的屋毁人亡(死亡3人)。街市内店屋和住户有四分之三被浸在水中,农田多被淹没,络麻、棉花等损失无法统计。

杭州历史发展进程,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 1956年12号台风路径

而在1956年的12号强台风中,大风肆虐市区多达8小时之久,杭州市区在8月2日这一天下了121.6毫米大雨,差不多是全年降水的1/10,市区北面及临安更是降雨多达200毫米,天目山东部更夸张,一天下了682.1毫米。

杭州城区是江海故地,杭州城的发展与变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周围山水环境制约,钱塘江又一向凶猛不驯,因此江潮犯城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古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水、城关系,杭州逐渐发展成为欣欣向荣、水城和谐的山水城市。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与台风、与极端风暴潮的抗争。

地方志也多有潮灾记载,如《成化杭州府志》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海潮大溢,冲激州城”;《康熙杭州府志》记载,明嘉靖二年( 1523),“海水涌溢,漂流庐舍数百家”。据钟毓龙先生考证,从唐到清末,杭州共有39次潮灾,其中对杭州城造成严重破坏的有9次,而从“大溢”“冲激”这些词判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与台风有关。如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海盐县的记录:“七月二十三日大风潮,东北风涨甚,继转南风,塘多毁损。”该条记录的时间,正是在天文小潮日,由台风登陆而引起了风潮、毁塘现象。

又如清乾隆九年(1744)农历七月初二日起浙江省受登陆台风影响,浙江巡抚在第一时间上疏奏报:“浙省七月初三等日,风雨骤作,山溪江水,一时陡涨,又海潮泛溢,所有杭属之仁和、钱塘……浸没田禾花豆,冲塌城垣、堤岸、仓廒、衙署、营房、民舍,人口间有淹没……”

古代杭州平均每20年会发一次特大水灾,所以历代在杭城洪灾治理上做了积极探索。从最古老的西险大塘、华信海塘开始,治水筑塘历来是杭州地方政府的大事。唐大历年间(766-779)刺史李泌为解决城区引水问题开六井引西湖水;白居易上任时,西湖湖水几近干涸,于是“修筑河堤,高加数尺”,使得“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刺史崔彦开外沙、中沙、里沙三河,有效缓解了潮水对杭州城市的冲击;五代钱镠三次扩筑杭州城,使杭州城打破了四方的格局而依地势呈现西拥西湖,东拒海潮的形势;到南宋时代,临安城已是一座洪旱适应性设计很先进的江南水城,城内河道众多,桥梁多达117座。当古城遇到暴雨,城内交错的河渠在滞洪的同时,快速引导水流流出城北水门,避免了城市受到洪涝灾害。此后,杭州城市排水系统继续完善,最终成为山水田园城市共治模式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俞布:《杭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2.潘小凡:《杭州的台风灾害》,《浙江气象科技》1991年第5期。

3.郑微微:《古代日记在历史台风研究中的利用方法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3期。

4.施程:《清代浙江省登陆台风及其社会响应》,浙江师范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

5.郑微微、唐晶、杨煜达:《1815-1869 年影响浙北地区台风序列重建与路径分析》,《地球环境学报》2014年第6期。

文字 | 文史君

编辑 | 卫留行

责编 | 刘万伟

2、杭州历史发展进程,浙江杭州历史沿革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本文关键词:请问杭州历史以来的综合情况,杭州历史发展进程图,杭州发展历程图片,杭州历史发展进程简介,杭州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这就是关于《杭州历史发展进程,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端午节是什么意思?」端午节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 煤焦化是化学变化吗(煤焦化)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