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星驰食神的缺憾】,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周星驰食神的缺憾:《食神》最后,周星驰为什么要做一碗叉烧饭?26年后我终于读懂了2、周星驰食神的缺憾,食神才是周星驰的真实写照1、周星驰食神的缺憾:《食神》最后,周星驰为什么要做一碗叉烧饭?26年后我终于读懂了
文/达文西
我一直相信,《食神》里的「黯然销魂饭」应来自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自小龙女别后,杨过以为今生缘尽,悲从中来,创下此掌。
其厉害之处,全在力与情,傲娇如黄药师,也称此掌法只有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可比拟。这悲猛间的奥秘,从其心法口诀可窥一二:
「相思无用,唯别而已;别期若有定,千般煎熬又何如;莫道黯然销魂,何处柳暗花明。」
是的,唯别而已。
这个「别」字,贯穿《食神》始终,成其文眼。史蒂芬·周(周星驰饰)在里面一直在「别」,别骄横、别傲慢、别阴险、别卑鄙、别野心,更别由此一切的荒诞,最后别过往、别知己、别自己。
那么,千万美食,偏偏选了「杂碎面」和「叉烧饭」这街头两兄弟,是有用意的。
它们也寓意了某种「别」,有告别,也有新生。
杂碎面在香港叫「嗱喳面」,嗱喳在粤语中意为「肮脏」。香港是码头城市,旧时苦力多,平靓正的推车小食尤受欢迎。
你看,猪红、猪皮、鱼蛋、萝卜、猪大肠,再以碱水面托底,最后扬一勺热汤,一碗嗱喳面便好了。廉价扎实,异香扑鼻,正好补一身疲乏。
所以,《食神》上半场的主角——「嗱喳面」,实则暗讽史蒂芬·周的黑心无良和肮脏势利。他见人就骂,用水晶胶和双氧水做甜品,用病牛肉做垃圾食品,还将20块的杂碎面卖到99。
「嗱喳面」就是史蒂芬·周的黑历史。
而「叉烧饭」在香港乃至岭南地区,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标签。就像汪曾祺笔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时刻,夜归人带回来的甜甜香香的味道。
无论周末,还是过年过节,有人「斩料」(即带叉烧、烧鹅等加餐)回家,那就是胃和心的齐欢时刻。
在嗜鸡如命的岭南,能与之争辉的大概只有叉烧了。它是家的味道,灶头的温度,是街头巷尾的烟火宝物。
就连大人骂熊孩子,也说「生块叉烧好过生你」。虽说气急败坏、怒其不争,但喻得可爱诙谐。潜台词更是,叉烧配得起心头之肉。
一碗粒粒分明、温热松软的白米饭,斜叠叉烧两行,盖个单面微焦的太阳蛋,再烫青菜三两根,洒叉烧汁几滴,一碗要人命的叉烧饭就好了。
要是年轻十年,我能干三大碗。
更何况,在被人胖揍,扑在冷巷饥肠辘辘的落难食神眼里,这是何等光芒四射的神物。火鸡姐(莫文蔚饰)缓缓将它送至嘴边。
此情此景,在末路之人眼里,和片尾的观音下凡何其相似。对了,片尾观音也是莫扮的。
这就是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现代版。他还是和尚的时候,有次三天没讨到饭,晕倒街头。
一位婆婆将家里仅有的小块豆腐、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一起,再浇上点剩饭,喂给朱元璋吃。
朱重八顿觉天下美味,不过如此。
此后,他一路开挂,当了皇帝,再也吃不到那般奇珍,便有了心心念念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真可谓「雪中送炭人间少,锦上添花世上多」。
这碗叉烧饭,是史蒂芬·周的人生分水岭。他终于为其残暴狷狂付出了代价,被对手(吴孟达)设局陷害,还遭下属唐牛出卖,输个精光。
这碗饭,不但救了他的肚皮,还唤回耻感和良知。
「别」过昔日之我,史蒂芬·周发明了濑尿牛丸,此谓之翻身,还有了开分店,上市,分拆再上市的宏图,此为翻心。
一直暗恋食神的火鸡姐,越来越难掩爱意,为他挡刀,唱「情与义值千金」,吓得史蒂芬·周打车去少林,要学厨艺。
而火鸡,也痴痴跟他北上,中途遇到吴孟达和唐牛派来的杀手,为他挡了枪,掉下山崖。
欠此女子,溅泪少林,一朝悟道。出师时,史蒂芬·周已满头斑白。
正应了黯然销魂掌心法第一句:相思无用,唯别而已。
所以,与唐牛最后一战,既是争,也无争,因为他知道对方早已布下黑手,连裁判薛家燕也被绑了儿子威胁。
他来,是因为无论达叔还是唐牛,都是他种下的因,他要化解这个果。
果然,史蒂芬·周的佛跳墙被达叔做了手脚,还剩两分钟时炸了。
食神也茫然,还能做什么呢?他问梦遗大师:「请问大师,你一生中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大师说:「这个问题要问你自己。」
那自然不会是「嗱喳面」,那只是他曾捞金的手段,欺骗世人的工具,他甚至未曾认真尝过。
唯有那碗叉烧饭,早已入骨入髓,是情义,是顿悟,更是新生。只是当年做饭的人,已经不在了。
于是,史蒂芬·周使出平生绝学,以内力震断肉块筋络,且催火武烧,让每滴肉汁都封在纤维里面,有如江河汇聚,再以火云掌煎溏心蛋,似烧未烧。
黯然销魂饭一出,已无关输赢。就像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我的无敌,与他人无关,「唯别而已」。
纵使观音降世,号令食神归位,他已别过俗世之我,并将殊荣赠予世人: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老爸老妈,大哥小妹,男孩女孩,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只有这碗叉烧饭,才能承托起这样的烟火哲学。
一家人齐齐整整,平平安安,心之所在,便是乐土。
2、周星驰食神的缺憾,食神才是周星驰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都觉得,《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的自传式作品。
诚然,电影里影射了很多他当年跑龙套的经历。
但除此之外,尹天仇是尹天仇,周星驰是周星驰,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叫喜剧之王。
王晶曾评价他:
周星驰的沧桑和忧郁是从头至尾的,他似乎是把所有的笑都留在银幕上,好像生活中你想看见他笑就得先付钱一样。他在导演时是很「暴力」的,也很凶,但也只有在这种「暴君」作风下,才能将喜剧拍摄到极致。
王晶虽然和周星驰不和,但他本人极其欣赏周星驰的喜剧天赋,两人合作了整整20年。
这段话基本符合周星驰身边大多数人对他的描述。
有没有哪部电影最贴近周星驰本人呢?
要鱼叔说,《食神》里的星爷,才更真实,更贴近现实中的他。
《食神》是星爷自立门户后的第一部电影。
这也应该是他唯一一次在电影里使用了真名,史蒂芬周。
星爷的英文名是Stephen Chow,老外就是这样叫他的。
《食神》里的史蒂芬周,有着明显星爷性格的影子,是他所有电影中最贴合现实性格的角色。
电影夸大了他的凶,就像在媒体口中他是一个暴君。
而他的心灵深处,仍留着善良简单的一面。
电影里的一夜白头,简直就是他后来的真实写照。
片中有一句台词:我要告诉人们,我失去的东西也可以再得回来。
这句话好像在致敬《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经典台词。
实则不然。
在《食神》之前,星爷寄予厚望的《大话西游》,口碑和票房双失败。
是的,《大话西游》在当年被批啥都不是。
很多人认为星爷已经过气,再也不是那个票房神话。
憋的一大口闷气的星爷,发誓要打个翻身仗。
召集了他理想中的黄金组合,拍摄出《食神》,拿下当年的票房亚军。
片中那句台词实则发泄,一解苦闷。
星爷的电影一般都会有一个承载主题,《食神》也不例外,他把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推向了世界。
好莱坞曾有意购买《食神》的版权,并请他执导。
但有个条件,就是得把中国菜改成披萨、汉堡包之类的美国菜,被星爷当即拒绝,并表示如果要拍,必须得用中国菜。
《食神》还原了很多名菜,这里的功劳之一就是香港厨神美誉的戴龙师傅。
他在电影里也有客串,星爷还有句台词:谢谢戴师傅。指的就是他。
《食神》中压轴的一道菜,是福州的佛跳墙。
相传,唐朝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福州,夜宿旅店。
正好隔壁有个达官贵人以「满坛香」宴请宾客,高僧闻到香气,便垂涎三尺。
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尝极品美食。
佛跳墙,因此得名。
星爷和反派唐牛最后的食神比赛,用的都是这道佛跳墙。
同源同宗,都是师出少林寺厨房。
所不同的是,唐牛苦练了十几年厨艺,星爷只不过短短一个月。
最后,星爷被唐牛陷害,他做的那道佛跳墙爆炸了。
因此也有了罗家英那句经典台词:“佛跳墙做到会爆炸,是不允许的!”
假如星爷这道佛跳墙没有爆炸,会怎么样?
那么,评委最后品尝两个佛跳墙的时候,即使没有被要挟,内心还是能感受出高低。这就道不出星爷对食神的定义:
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人在落难的时候,一碗叉烧饭可以让人记一辈子。
被朱元璋视为极品美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过是残羹剩饭和青菜豆腐,但在食不裹腹的境遇下品尝到,使他当了皇帝之后仍回味无穷,再觅不得。
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
本文关键词:周星驰《食神》,周星驰食神解读,周星驰经典电影食神,周星驰食神经典,周星驰食神细思极恐。这就是关于《周星驰食神的缺憾,周星驰为什么要做一碗叉烧饭》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