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关于【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历史上的“三苏”2、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

1、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历史上的“三苏”

苏秦、苏代、苏厉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谋略家,后世也称他们为“三苏”。一千多年的宋朝,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因才华合称“三苏”。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

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苏代: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

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 苏厉(生卒年不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谋士。

家中排行第四,大哥苏昌跟随父亲苏亢经商,二哥苏秦极负盛名,苏代也是早有耳闻,苏厉本身在战国风云乱世中独居一隅,并且史料不多,故不如苏秦、苏代有名。

事迹以“苏厉谓周君”最为闻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执政。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2、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

提起《六国论》,如今通常指的是苏洵写的那一篇,一方面是因为中学教科书的选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篇文章确实写得还算不错,有一些现实意义。

但在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写《六国论》是一桩美谈,被士林称赞。当然,这个“称赞”并不是说他们文章写得多好,只是“互相吹捧”而已。

实际上,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非但写得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幼稚可笑。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苏辙的想法非常幼稚,苏轼的文章更是胡说八道

苏辙的《六国论》作为文学作品来说,评价很高,历来认为其“甚得天下之势”。但作为一篇政论文,这篇文章就显得很肤浅了,既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历史价值。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呢?苏辙表达了一种非常幼稚的观点,即六国为何被秦国消灭,以及如何能改变被消灭的命运。

苏辙开篇明义,总结六国被秦攻灭的原因,即:

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翻译过来就是,六国的那些有智谋的人太愚蠢了,都是目光浅显之辈,根本就没看明白天下大势所在。这话说得年少轻狂,而在论证这一观点的时候,也暴露了苏辙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见识上的缺陷,即太过理想化。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苏辙在表达这一观点之后,给六国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

他认为,六国的关键就在韩、魏两国,因为它们是锁死秦国东出的要冲。而要阻止秦国东出也很简单,只需齐、楚、燕、赵四国大力支持韩、魏,让他们与秦国死磕就够了。但现实却是,韩、魏依附秦国,齐、楚、燕、赵被“远交近攻”,逐一削弱。

苏辙也是据此认为,六国之士都没有见识,是一群贪图尺寸之利的井底之蛙。

然而他并没有想过,韩、魏愿不愿意以举国之力帮助四国阻挡秦兵;也没有考虑过,齐、楚、燕、赵四国愿不愿意全力为韩、魏提供援助。以当时的态势来说,七国都有一统之志,齐、楚、燕、赵趁机削弱秦、韩、魏三国国力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而事实上,历史也多次证明,六国联盟根本就无法稳定存在。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如果历史真能按照苏辙设想的那般发展,他的“计谋”倒是可以实现;而在实际上,苏辙的想法却没有一丁点儿现实价值。他的《六国论》之所以被一些文人看好,只不过是文章写得气势十足罢了。

如果说苏辙的《六国论》太过理想化,那么苏轼的《六国论》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苏轼的《六国论》没有讲述六国为何灭亡,而是大讲特讲为何六国久存而秦国速灭,最后归结于“养士”二字,明显带有浓重的私心和私利。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在这篇文章里,苏轼认为秦国能统一六国没什么了不起,而六国能存在如此之长的时间,说明其制度要比二世而亡的秦国好得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六国的贵族们争相养士,这对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说的“士”,并不是后世所说的“士人”阶层,而是指那些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人,包括“智、勇、辩、力”四类。简单来说就是:太聪明的、太勇武的、会忽悠的、能力太强的,这四类人都是不安定分子,需要特殊对待。至于那些愚朴的农民百姓,就应该用来无条件奉养这四类人士。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在苏轼看来,如果能将这四类人招到麾下,其他的百姓即使想要造反,都找不到领头的人,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为此,苏轼还要硬生生地在历史上找例子,甚至不惜歪曲史实,这也是苏轼的一贯作风,王安石等人看不上苏轼也正在于此。

苏轼说,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过于相信法度、秩序,没有了养士的风俗,以至于之前被供养的“智、勇、辩、力”四类人士在民间鼓吹,社会动荡。楚汉争锋之后,四类人士损伤惨重,所以社会相对稳定;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虽然也重视法令,但因为吴濞、淮南、梁王等人重视养士,所以社会才会较为安定。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然而事实却是,汉初几代帝王为了解决这些擅于“养士”的人而消耗大量国力,以至于七十年都无力对抗匈奴。而正是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逐渐清除了这些毒瘤,收回了“智、勇、辩、力”四类人士在社会上的特权,才使得汉朝日渐强大,最终逐寇大漠,饮马阴山,扬鞭塞北,声震异域。

苏轼熟读史书,自然不可能记不住这么简单的史事,他只是在故作惊人之语,通过“唱反调”的形式来引起士林关注而已。通俗点来说,不说“狗咬人”,偏说“人咬狗”,以此吸流量,博眼球。这种事情苏轼在当时经常做,也被很多人诟病。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所以,苏辙的《六国论》虽内容幼稚,但文风依然值得称道,而苏轼的《六国论》却早就泯然众人,鲜有人提及了。

相对来说,他们的父亲苏洵的《六国论》影射了一些现实,影响力更大一些。虽然受眼界的限制,苏洵对于现实的观察并不透彻,但却也在情感上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苏洵的《六国论》虽有现实影射,但眼界却显不足

苏洵的《六国论》也是开篇明义,提出了六国破灭的根由,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其“弊在赂秦”一句,是全篇主旨,也刺在了很多人的痛处,引起了士林共鸣。虽然当时以及后世的很多人并不是很认可苏洵的观点,但也多认为这并不是苏洵的见识不高,而是有意的“借题发挥”。

苏洵在这篇《六国论》里“借题发挥”了什么内容呢?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苏洵认为,韩、赵、魏、燕、楚五国都慑于强秦,为图一夕安稳,争相割地;而齐国虽然没有这么做,但却目光短浅,不能相助五国,所以最后孤立无援,难逃败亡。

他用燕赵两国与秦国的作战来举例,说赵国五战强秦,三胜两负,而赵国的衰落就是从贿赂秦国开始的;燕国更是敢于与秦国作战,而其灭亡也是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进献地图导致的。

众所周知,赵国后来之所以不能与秦国抗衡,正是因为屡次与秦军作战失利,国力耗尽;而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的目的也根本不是进献地图,而是胁迫甚至刺杀秦王。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苏洵对原因和结果避而不谈,明显是另有目的。他只是想得出一个结论,即六国的整体实力要远远超出秦国,而六国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不团结,争相“赂秦”,使得秦国更强,六国更弱,最终身死国灭。

而苏洵之所以想要得出这个结论,其实是在影射宋朝年年对契丹辽国赔款的现实,所以他在文章的结尾说了一句非常“诛心”的话: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宋朝年年给辽国赔款,即所谓的“岁币”,虽然大的战事停息,但边境之上却屡有小股辽军入境劫掠。

乍一看,辽宋之间的关系确实和当年的秦与六国很像,但实际上却并不一样。苏洵只是看到了两者在表象上的相似之处,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宋朝为何会年年给辽国岁币。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

从根本上来说,奠定宋朝年年给辽国赔款的“檀渊之盟”,实际上在订立之初就是一种“灭辽之策”,这个问题会另开一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论述。

如苏洵这般的士人囿于社会地位,接触不到当时宋朝真正的隐秘,所以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都是非常狭隘的,这也是眼界不足所带来的通病。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本文关键词: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知乎,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什么,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一滴相思泪。这就是关于《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苏辙苏轼之间的关系如何(历史上的“三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虐杀原形3什么时候出2022(虐杀原形3什么时候出)

下一篇: 深圳文科二本大学排名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