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转身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生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转身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下关于转轴拨弦三两生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什么是音乐?

《礼记·乐记》开篇这样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乐之,乃至舞之蹈之,谓之乐。

《礼记·乐记》还说,如果只听到声而不知音,那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那是众庶;唯君子之人,能知音乐。

撰文 | 三书

01

“曲”传心事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有人善弹琴,也要有人善听,方才不辜负弹者的心。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始弹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乐天可谓善听者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的筵席上弹琴,卓文君从户窥之,悦慕相如,相如乃以琴心挑之,文君当夜与相如私奔,驰归成都。这段弹琴说爱的浪漫故事,有一个前提就是文君好音,唯此才能听懂相如的琴心。

《听筝》也是动之以琴,老套,却令人耳目一新。诗中弹筝的女子,没有单纯地以曲子的美妙去打动听者,而是故意弹错音来引起那人的注意。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且看弹筝的画面,金粟、素手、玉房,这些词语交相辉映,明丽重彩,不见女子其容,已知她的华美。这也许是现场听琴与听唱片的最大不同。演奏者的形象气质、乐器本身以及演奏的空间环境,都是听琴感受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演奏渐入佳境之时,奏者更与音乐浑然一体。

古代写听琴的诗很多,对弹者的形象神态描写,往往必不可少。例如白居易的《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写筝人弹琴:“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较之刻画渲染筝人容貌神情的诗,李端这首绝句更有故事。曲子再有感染力,未必能引起饮宴者的留心,更未必能传出自己的心曲。“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一反常态,有了跌宕的情节。

三国时周瑜二十四岁为吴将,时人称其“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音时,即使在酒醉中,也会转头看一眼奏者。诗中引此典故,有字面上的用意,即筝人故意拂错弦,欲引筵席上某人一顾,更暗示那人也如周郎般相貌堂堂。

应该还有一层深意,“误拂弦”,也是在试探那人是否知音,“时时”则是很强烈的表白,想让那人知道我是故意弹错,想叫你明白我的苦心。清代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这是“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也许吧,那样的话,故事就全变味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这首诗以谁的视角在叙事?或曰诗中说话的声音是谁的?

弹筝的女子?在前两句中,她是被观看的对象。后两句可以是她自写心声,果真如此,便成了古诗中的双重抒情主体,我们可以把诗想象成观者与弹者的内心对话。

诗人或一个旁观的叙事者?可能这是最接近诗人本义的,他作为一个听筝的人所见所闻,然而坐中谁是“周郎”,或许他也在猜。

“周郎”本人?我想很多人都会偏爱这个视角。如果是那人的视角,那么诗中每个字就会变得心有灵犀,好像在说:“你在爱了,我怎会不知?”

元 佚名《听琴图页》

02

被笛声触动的乡情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即今河南洛阳,曾是唐朝的东都,一个繁华大都市。李白客居洛城,闻笛而起思乡之情。

太白的绝句多有逸气,信口而出,浑然天成,似不经意为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闻笛的听觉感受被画了出来。春天的夜晚本来就引人遐想,这时听见笛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这样感觉的,所以这样说。吹笛者在什么地方,也许也在默默遐想,不知道自己的笛声暗中飞出,飞进另一个人的耳朵里。太白当然没有看到笛子,但他将之命名为“玉笛”,可见笛声必定很好听。玉笛作为主语,被吹出了生命,获得了灵魂,飞声自去寻觅知音。

太白不仅听见笛声,还听见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也许他是看见了。笛声随着澹荡春风,落进每一户人家,落在每一个游子心上,就成了乡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折杨柳》是汉乐府笛曲,与《梅花落》同属羌乐,听之动人乡愁。杜甫的《吹笛诗》云:“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更有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皆用汉乐府典故。

《折杨柳》多写离情别绪,亦因折柳乃自古赠别风俗。时值春天,一别经年,不知何日归返,见洛城杨柳依依,曲中闻折柳,怎能不起故园情。

据考证,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寻求汲引累年无果,正在洛阳漫游,颇有不遇之感。闻笛思乡,想必亦由困顿所起。自二十四岁出川,漫游已过十年,前途仍一片茫然,但他并未返回四川,之后很多年也没有回去。

他对故乡的思念,明明灭灭,并非内心持久的召唤,其实更像他自己或许也说不清的失落感。那是对精神归宿的渴望,不是那个叫青莲的地方,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于世上。

笛声与月亮,诗和文字,山川草木,都可以安放故乡。

元 杨维祯《铁笛图轴》(局部)

03

不合时宜是一种诗意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时,筝十三弦,琴七弦。“泠泠七弦上”,琴声似水,在七弦上清越地流淌。静听之下,又像风吹过松树林,生起凄清的寒意。

《风入松》是古琴曲,据说是西晋嵇康所作。古琴音质高雅平和,弹奏时给人以水流石上、风来松间的清穆之感。此诗前两句就写这种感受,没有比喻词的累赘,诗人很直观地把听觉形象呈现出来。

“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后两句感慨,乃诗旨所在。唐朝是中国音乐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汉魏六朝时南方清乐尚用琴瑟,到了唐代,以“琵琶”为主的西域乐器传入,燕乐取代清乐而成为流行的新声。七弦古琴奏出的高山流水,已成“古调”,弹奏的人已经不多。

既谓之古,说明不合流俗。古调的曲高和寡,与新声的喜闻乐见,向来就有矛盾。《礼记·乐记》中还记载了一段对话,大意如下:

魏文侯问子夏,“为什么我一听古乐就想睡觉,而听郑卫之音就精神振奋,古乐和新乐究竟有什么不同?”子夏于是大发议论,阐释儒家的礼乐观,简言之,即乐与音不是一回事,你爱听的郑卫之音,那叫音不叫乐,德音才能称为乐,靡靡之音称不上乐。

这段问答不无儒家音乐观的偏见,但仍可为音乐审美提供一些借鉴。诗人刘长卿的感慨有类于此,不难看出,他不仅替古调感慨,而且在以琴自比,孤芳自赏之余,也觉得自己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有错吗?当我们说某人不合时宜时,多数时候带有嘲讽的意味,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是欣赏兼有惋惜。对于诗人和艺术家而言,不合时宜有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有时是看清了世界的荒诞之后,主动选择的一种清醒态度。

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使诗人伤感又无奈,但他像一个孤独国的国王,以诗为自己的不合时宜加冕。

明 唐寅《琴士图卷》

04

对知音的寻觅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也是一首听琴而伤知音难觅的诗。

“西北有高楼”,自一开始,诗人就把弹琴者置于高楼上。此楼在西北方,试想:西北是什么方向?地势高,天气寒凉,也是昆仑山所在的方向。

“上与浮云齐”,在那样寒凉的地方,一座高楼上接浮云。善读诗者,绝不会将此视为实境,而是立刻感觉到孤高飘渺。昆仑山不正是西王母的所在吗,那里不是有很多神仙吗?这些联想或非诗人的具体意思,但也应是他想要假托的虚幻之境。

我们先顺着文字往下看。三四句描摹高楼的华美,“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住在这等楼上的人,不是神仙,也是神仙中人了。

从高楼上,飘来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是谁在弹琴,为何弹得这样悲伤?“无乃杞梁妻”,莫非是一个像杞梁妻那样的女子?杞梁妻的典故,最早见于《左传》,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无依无靠无告无望,临尸痛哭,把城墙都哭塌了。古琴曲有《杞梁妻叹》。

再听琴中有何心事。“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清商是乐曲名,曲音清越,声情悲怨。中曲即中间的一段乐曲,徘徊往复,缠绵悱恻。歌者一弹三叹,若不得志于心间。

下两句似诗人代歌者怅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诗情在此也一转而深,歌者所奏已悲苦,然而更可悲苦的是没有知音。歌者在高楼上弹琴,她不知有人正在楼下伫立倾听,且听懂了她的全部悲苦。

但极有可能,高楼和歌者整个儿只是诗人假托的幻境。孤寂不群的诗人,把自己人生的失意和苦闷,幻化为一位高楼上的歌者,借此与世界对话,以写己忧。如若遇见一位知音,那么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视作古人期许知音的原型。古代诗人在诗中渴念的,不是缪斯或某个未知的神灵,而是已知或潜在的知音。如果对之加以审视,或许我们可以问:有了知音,真的就可以奋翅起高飞了吗?

观照我们自身的处境,还可进一步追问:现代性的所谓“孤独”,究竟是没有人能理解你,还是彼此并没有什么值得去理解?换言之,问题可能不是没人听你的故事,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故事。

作者 | 三书

编辑 | 张进

校对 | 柳宝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转身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全国成人高考教材(全国成人高考统考复习专用教材)

下一篇: 精装追女3仔电影国语(精装追女仔版3国语版)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