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以及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香港和澳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欢迎大家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 、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 》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

  教师: 请同学们 书本23 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 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 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 教材26页“ 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 ,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 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 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 吗?有兴 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 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 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

  [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 等)

  学生活动 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 黄土高原地貌、窑洞、 等。

  学生活动 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 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 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 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 代表回答 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 着 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 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 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 。“几”字形 。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 文明的 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 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 。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 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 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 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 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 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 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 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后小结

  整体展现板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我 文明的 、革命的圣地。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地貌景观,我们必须保护好她,利用好她,更要把她建设好!

  根据 师的板书,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香港和澳门》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香港和澳门》教案,欢迎大家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香港和澳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 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香港留有大片城市 地的实例,初步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模式的变化,初步树立发展经济既要对外合作,也要不断升级,寻找新优势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 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学生听歌曲《香港别来无恙》)香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正如同学们在歌中听的那样,它经历了100年的荣辱、沧桑、风雨和成长;澳门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样,是祖 亲又一个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儿子。如今她们已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板书课题】第三节“ ”——香港和澳门

  【板书】一、特别行政区

  (一)【展示投影片】香港和澳门地区略图投影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几个问题。

  【提问】香港和澳门靠近哪个省?各位于珠江口的哪一方?各与哪个经济特区邻近?

  【对比总结】1、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

  (1)香 港

  位置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深圳市

  范围 由香港岛、 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面积 1092平方千米(1995年)

  经济 1.加工工业发达,以出口外销为主 2.对外贸易是重要经济支柱 3.旅游业发达

  (2)澳 门

  位置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市

  范围 由澳门 、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面积 16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 人口42 4万(1995年),中国血统占95%以上(祖籍主要为广东省)

  经济 1.博彩业兴旺 2.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3.加工业兴起,产品出口美国、香港、西欧.

  (二)引导学生 课文,归纳有关“一国两制”的内容。

  【强调总结】我国政府已先后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 ,并在两地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对两地现行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以保持港澳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领土的失而复得,它意 着中国任人宰割的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合作探究】. 图7.31,对照图7.28,说说香港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香港人多地少。且山地居多,平原少。建设用地多 平原分布,山地多为植被。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四)【板书】二、港澳和祖国的密切联系

  【活动设计】

  读下图,说一说,香港和祖国内地各有哪些优势?

  学生读图,归纳。

  香港优势 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祖国内地优势 土地、劳动力、 ,并给香港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

  师 思考一下,根据双方各自的优势,港澳和祖国内地,特别是临近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紧密合作?

  学生 教材64页的 材料“前店后厂”,说一说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这种合作能给双方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 、讨论。

  生 对港澳来说,解决了土地和劳动力问题;对珠江三角洲来说,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营销等问题。

  师 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时祖国内地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较为欠缺,这种合作模式 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设计】

  读下图,说一说,香港和祖国内地各有哪些优势?

  学生读图,归纳。

  香港优势 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祖国内地优势 土地、劳动力、 ,并给香港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品。

  师 思考一下,根据双方各自的优势,港澳和祖国内地,特别是临近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紧密合作?

  学生 教材64页的 材料“前店后厂”,说一说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这种合作能给双方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 、讨论。

  生 对港澳来说,解决了土地和劳动力问题;对珠江三角洲来说,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营销等问题。

  师 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时祖国内地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较为欠缺,这种合作模式 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 人多地狭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 或地区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导课: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 就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概况。

  板书:一、特别行政区

  指导学生 课本59页图7.28,

  1、香港:

  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相邻

  范围:由香港岛、 、新界组成

  人口:约710万(2010年)

  面积:1104平方千米

  欣赏图片

  学生看图,利用地图找出香港的位置、范围、人口、面积等,作答完成表格认识香港区旗。

  回答它曾被哪国侵占,哪年回归的?

  计算香港的人口密度,得出“人多地狭”的结论。

  2、澳门

  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位于珠江口西侧,与广东为邻

  范围:由澳门 、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人口:55万(2010年)

  面积:29.7平方千米指导学生 62页读图7.36图,

  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港澳地区的产业类型?

  2、香港的经济地位?

  3、澳门的支柱产业?

  4、谈谈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5、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读图认识澳门概况及区旗。回答它曾被哪国侵占,哪年回归的?

  计算澳门的人口密度,得出“人多地狭”的结论。 60、61页三幅图:讨论“上天下海”完成活动题,此外,“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 地?

  设计用意:

  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自然概况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板书: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澳门:博彩旅游业为支柱。

  分析港澳发展经济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指导学生完成63页的活动。

   材料63页,讨论“前店后厂”的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各提供了哪些优势条件?各有哪些好处?讨论完成64页的活动题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与香港和澳门相邻的省区的简称是( )

  A.粤 B.桂 C.云 D闽

  2.香港和澳门地处祖国大陆的( )

  A.北端 B.东南端 C.南端 D.西端

  3.香港城市建设中保留大片的 地,其原因是( )

  A.香港土地面积大,有大量空地闲置

  B.香港人口密度小,有大量空地闲置

  C.为了 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

  D.香港土地价格昂贵,很少 开发

  4.香港人多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解决香港土地不足的办法是( )

  A.建设城市 地

  B.建设高层建筑

  C.限制工业发展

  D.减少城市 化用地

  5.香港“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 ( )

  A.建设水平高 B.资金充足 C.人多地少 D.眼光远大

  参考答案:

  A C C B C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磅换算公斤,1磅等于多少斤?一磅是多重

下一篇: 防诈反诈安全教育(防 安全教育内容)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