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3课视频讲解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3课视频讲解以及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十课视频讲解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八年级上册历史23课里面讲了哪四个人物
2、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册历史23课里面讲了哪四个人物
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诸于世,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侯氏制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魏源开眼看世界,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严复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 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的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是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的共同点。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魏源没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历史上册知识点 总结 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1
第20、21课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军占领 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地点——山东台儿庄 ③指挥—— 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④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②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江西) ③结果——1938.10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④意义——历时4个多月,日军企图迅速---- 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注: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
①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战争爆发后,为牵制中国军队支援 战事,并策应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防止中国军队乘机收复失地,日军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②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 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 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4.豫湘桂战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 。(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两国设在广西、湖南等地的空军基地。)
②结果—— 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时间——1937.9 (2)地点——山西平型关(3)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4)指挥——林彪
(5)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6)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 、陕甘宁等。
(3)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1937.9.6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5)巩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 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2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日军的策略转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①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②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③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日军策略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1) : 亲日派——汪精卫,1940.3 伪国民政府 顽固派——1941.1“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 战线的 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爱国将领——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共产党——左权血洒疆场
二、抗战后期国际国内形式
1.国际: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4年到1945年初,德国在欧洲战场败局已定;
在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在 战场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2.国内——战略反攻与中共七大的召开
(1)中国共产党 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2)中共七大:(时间:1945.4 地点:延安)
内容:①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 下,打败日本侵略者, 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选举了中央 机关,--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会确定--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屈原)
(2)1945.8.8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苏武)
(3)1945.8.9--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大反攻)
(4)1945.8.15日本 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5)1945.9.2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1937-1945)全民族艰苦卓绝
注: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 大屠杀死难者 公祭日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 战线的建立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 与正义的 和人民的支持。
2.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 战争。
②促进了 民族的觉醒,为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 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 战争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 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 作出巨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3
第23&24课 战争
一、重庆谈判——战前较量(“鸿门宴”)
1.时间:1945.8 2.地点:重庆
3.目的: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 ,真内战)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 ②戳穿蒋介石假 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 建国)
4.成果:(1)1945.10.10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①双方同意以 、民主、团结、 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国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10 重庆)
内容: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 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 建国的方针。
5.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 、 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内战——战略防御
1.内战爆发标志:1946.6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 区
2. 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1946.6开始——1946.10 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
(2)重点进攻(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重点进攻:陕北 区和山东 区
3. 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
(1)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 虎”(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主要作战方式—— 战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粉碎 军队的全面进攻: 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
(4)粉碎 军队对陕北 区的重点进攻
①--、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 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 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 军队对山东 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 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 的重点进攻。
三、内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 )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 敌人的心脏”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 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 精 200多万,迫使 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四、内战——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概况
注: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2.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 军队150多万人, 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加速了人民 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注: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目的——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 国的建立。
重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
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1949.3.25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到北平】
五、内战——渡江战役( )
1949.4,人民 百万 兵分三路,横渡 ,占领 (1949.4.23),结束了 在大陆的统治(1927-1949共22年)。 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六、 区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1.土地政策的转变: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 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 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 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经典总结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初二历史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资料大全
★ 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汇总(两份资料)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