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明朝品级与官职,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文林郎是什么官职:一方从唐诗游到庐陵的古匾(花袭君)2、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明朝品级与官职1、文林郎是什么官职:一方从唐诗游到庐陵的古匾(花袭君)
★庐陵裁纸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高处的匾额宽处的楹联”(刘英敏语)。匾额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之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奇,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古貌古心”这方匾(见插图),是千千万万中国古匾中的一方,“从唐诗游到庐陵”,是一段中华匾额文化传奇。
这方匾上款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行取刑部主政,仍办县事,知兴国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七次,汪执桓为”。下款为:“耆民谢会滔立。皇清乾隆拾叁年戊辰岁孟秋,吉旦。”
莫急,读懂这上下款,是懂这方古匾的第一步,顺道管窥一下科举知识和古代官制哈。
“赐进士出身”:进士,我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按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叫“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若某人在乡试(三年一次有秀才身份者在省城考试,为“秋闱”,考中者称“举人”)、会试(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考试,为“春闱”,考中者称“贡士”)和殿试(皇帝出题在殿廷对贡士考试,考中者称“进士”)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出进士大约十万人。
“文林郎”:不是职官,是散官,用以定级别,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
“行取”:明制,地方官知县、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由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称为行取。
清初沿袭,雍正后渐废。
“刑部主政”: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刑部主事为司法部的处级干部。
“仍办县事”:仍然在县里工作。
“知兴国县正堂”:兴国县县令。明清时正堂也是对府县主官的称呼,以县令正七品加五级,越过从六品。
“加五级记录七次”:清制,官员有功绩或经考核成绩优良者,可交部议叙,给予纪录或加级的奖励,犹如现在的立功受奖制度。
“汪执桓”:字锐升,号碧峰,甘肃陇西人,雍正丁未科进士,历任直隶正定府灵寿县知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兴国县知县,刑部云南司主事,补奉天司(刑部所属司)主事,例授奉直大夫(散官名,为文官的任职资格,从五品)。
“为耆民谢会滔立”:为德高望重的谢会滔先生立(匾)。耆民,年高有德之民。谢会韬已不可考,可能是兴国县的一位有功于乡梓的年德俱高者,他是此匾的主人,与此匾千古流芳。
“皇清乾隆拾叁年戊辰岁孟秋,吉旦”: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年七月,吉日。吉旦:指农历每月初一,或泛指吉祥的日子。
简而言之,“古貌古心”这方匾是清乾隆十三年,甘肃陇西人,进士,先后做过庐陵、兴国知县的汪执桓手书,为外表和内心皆具古人风貌的谢会韬老先生立。匾的四周雕饰竹节,象征高节。榜书,肃穆圆润,古字沉雄,心字飞扬。
汪执桓/楹联
据有限的资料,汪执桓是个上进有味的中下级官员,其榜书厚、行书活(见插图)。我想,他也是激赏孟郊的,膜拜韩愈的,“古貌古心”这四个字深深镌刻在他心中。
二
“古貌古心”这四个字,出自韩愈的诗句。
韩愈(768年—824年),享年57岁,比享年63岁的孟郊(751年-814年)小17岁,比享年64岁的贾岛(779—843年)大11岁,比享年64岁的苏轼(1037年-1101年)大269岁。查记这些年龄数据,助于看官清楚文后要写到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看着这些“文星”们的寿命,真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唏嘘。但,他们才是“万岁”。
说到“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的韩愈,我立马想到他的谆谆告诫的《师说》、《马说》;立马想到他的令人肃然起敬的《谏迎佛骨表》,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立马想到他的《祭鳄鱼文》,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几乎被杀,被贬为潮州刺史(早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刚到潮州就听说境内鳄鱼为害,百姓的牲口被吃光,挥就这篇奇文,劝戒鳄鱼他迁;立马想到他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的奇丽诗行。
我还会立马想到他的《送孟东野序》。孟郊字东野,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当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上任之际,韩愈热切写来此文加以宽慰,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表面上说这是天意,实则是含蓄指斥轻视人才的时事。
韩愈不停地帮助孟郊,又写下《荐士》诗:“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为其谋职。
此前,韩愈还写过长诗举荐困顿但“莫肯低华簪”的孟郊。贞元九年,韩愈与李观别、孟郊同在长安,韩、李作诗向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推荐孟郊,搞个饭碗,这就是“古貌古心”这方匾的四个字的出处的《孟生诗》,诗曰: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
骑驴到京国,欲和薰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
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
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
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嵚。
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
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
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
秦吴修且阻,两地无数金。
我论徐方牧,好古天下钦。
竹实凤所食,德馨神所歆。
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
求观众流细,必泛沧溟深。
子其听我言,可以当所箴。
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淫。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碪。
三
“郊寒岛瘦”,两三百年后,“文雅尚理”的宋代,苏轼的这四个字,与“温热尚肥”的唐代对比墙裂。这四个字是苏轼对孟郊、贾岛简啬孤峭诗风的评语。孟郊是怎样的“寒”呢?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孟郊的《登科后》,国人耳熟能详。“龌龊”:指处境的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放荡”:指摆脱拘束、自由畅快。
孟诗现存五百多首,多不平之鸣,造句古拙奇险,诗风冷峭。在星光灿烂的唐朝大诗人中,才华满身却苦逼如孟郊者罕见也。
孟郊的父亲孟庭玢是昆山县尉,在他10岁时去世,母亲艰难地把他和两个弟弟拉扯大。
孟郊青年时隐居嵩山,孤云明月,青灯黄卷。三十多岁开始游学,行踪飘忽不定。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百姓水深火热。“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孟郊《寒地百姓吟》)
贞元7年(791),41岁的孟郊赴京应试,落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孟郊《落第》)
在京期间,孟韩相识,互为知音,韩愈从此不遗余力四处推荐他。孟郊仕途坎坷,“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旧唐书》)。孟郊比韩愈大17岁,文采不相上下,有“孟诗韩笔”之誉,但韩愈十分推崇孟郊的诗品与人品。
贞元九年,孟郊再试,再落第,写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46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大考,终于进士及第。狂喜,写下天下举人、进士共同心声的名诗《登科后》,并产生“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著名成语。
候补了五年,孟郊才等到一个“芝麻官”溧阳尉。“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文人任武职,孟郊有力无处使,则寄情山水、徘徊诗行,以至疏于政务,上司怒而另顾他人代班,分走其一半俸禄。
期间,孟郊将老母接来奉养,那首吟之泪奔的《游子吟》出于此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苏东坡说《游子吟》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县尉俸禄微薄,再分去一半,生活重担让孟郊再度穷困潦倒。贞元二十年(804)他辞去溧阳尉。元和元年(806),又是韩愈力荐,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孟郊不再饥饿,却重击频至,三个儿子全部相继夭折。”“天昌其诗,不昌其后”。花甲老孟郊被命运折磨得遍体鳞伤。不久,老母亲病逝,孟郊居丧,孤苦伶仃。
元和九年(814),郑馀庆转任南西道节度使,奏请孟郊为兴元军参军,试大理评事,孟郊赴任,同年9月,病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史载:孟郊“家徒壁立,得亲友助,始得归葬洛阳”。是韩愈等出钱操办后事并为其作墓志铭,张籍倡议私谥曰贞曜先生,故韩愈题《贞曜先生墓志》。
孟郊一生困顿,却甘做“诗囚”而青史留名。韩愈说:“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欧阳修曰:“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
韩愈与孟郊非亲非故,对文友如此激赏,一生为他鼓与呼,鼎力相助,如此古道热肠,史所罕见,是大写的读书人,大有古仁人之心,是真正的古貌古心者。韩愈得以“从祀孔庙”,良有以也。
四
叙毕“郊寒”,略说“岛瘦”。贾岛的著名“推敲”与韩愈有关。贾岛“撞见”韩愈,撞到一个古貌古心之人。
唐诗人贾岛,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
贾岛以苦吟著名,曾费时几年做了一首诗,诗成泪横,高兴并心疼自己。
一次,贾岛骑毛驴上长安朱雀大街,正值深秋,金风落叶,景色迷人,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这是下句,还得有个上句。他就边骑驴边念叨。对面鸣锣开道,京兆尹(长安市长)刘栖楚过来了,贾岛愣是听不见,刘市长很生气。贾岛忽来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关了一夜,贾岛却吟成一首《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不长记性,没多久,又骑驴闯官道——他正推敲一句诗呢。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僧推月下门”,“推”好还是“敲”好?贾岛举棋不定,就推敲、推敲地念叨,不知不觉骑驴闯进大官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何乱闯?贾岛就把自己“推”、“敲”不定的事叙说一遍。韩愈闻之哈哈大笑:“还是用‘敲’好,万一门关着,推如何能开?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而且,更深夜静之时,一个‘敲’字,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闻毕连连点头。这回他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五
吉安市吉州区都市田园观光区里,挂满匾额与楹联的古貌古心园,让“城市后花园”“高度”猛增。
古园所在地的兴桥镇,古时名为“儒林乡”。古园离吉安市区10公里。园子160余亩,吉州区政府主导,古貌古心公司打造,有游客接待中心、古戏楼、秀江书院、爱敬堂、庐陵匾联馆、廊桥、休闲亭、山林湖水等,集古董展示、文玩交流、文化创意、传统民俗、游学体验、木艺培训、非遗传承等为一体的特色文旅园。
寻觅乡愁记忆传承庐陵文化深掘源头活水,
徜徉诗酒田园弘扬工匠精神厚植血脉根基。
古园这副立意高远、囊括园意没署名的长联,乃古园项目“前敌总指挥”彭勇所撰,他不肯署名。
彭勇/楹联
古貌古心园主刘欣,多年前在兴国结缘购到这方《古貌古心》匾,“古貌古心”这四个字一下子击中他的心,便用它命名自己的收藏馆和文化公司。
刘欣原在老家安福走村串户照相为生,惊见很多老物件在流失。为守护庐陵文化根脉,他做起了古玩这个深不见底的行当,一干二十年,呕心沥血,收藏各类民间手工艺术品6 万件,兴办古匾馆、楹联馆、藻井馆、古床馆、书画馆、奇石馆、精品馆、杂项馆、拍卖馆、民俗馆等多个展馆。
他聘请一批木艺工匠和专家团队,创制各种木制工艺品。他的仿古家具、牌匾、木雕、屏风等年销售量600 万元。其收藏庐陵民俗工艺品之丰,产销庐陵文创产品之巨,在江西乃至华东地区名列前茅,赢得业界的点赞。
2018年,有三千方古匾、一千副古联的刘欣,急需寻一块地,安置、守护,为大众展示这些最有文化含量的藏品,得到吉州的垂青。为报效乡梓、记住乡愁,刘欣投资兴建了古貌古心园。
为该园取名时,有各种各样的热音。彭勇总指挥高瞻远瞩、慎重拍板:就叫“古貌古心园”。他定下这个名字时,眼前一定高大着无数庐陵先贤、中华仁人的名字。
2、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明朝品级与官职
早年朱元璋沿用元朝中书省制度,相当于中央宰相府,设左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其政务分给六部 同时罢丞相制,并下谕后世不得复立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明朝品级与官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品级与官职
基本制度早年朱元璋沿用元朝中书省制度,相当于中央宰相府,设左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其政务分给六部。 同时罢丞相制,并下谕后世不得复立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朱元璋经过一系列改革,将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很多官职间互不统属,分隶属于不同系统内,并且权力大小不一,职责范围内的,七品管四品也是常有的事。不在职责范围内的谁也管不了谁,最终只能请示皇上定夺。大臣的族亲不得任职科道官员,若为僚属同族需要以下避上,不得在同一部门任上下级关系。
先讲行政机构、监察和司法机构、军事机构三大块,这是明朝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内阁、宦官、皇亲国戚之类的拎出来放在后面讲,像僧道官、太医院等不太重要的官职略过。
行政系统中央行政机构——六部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制,直接由皇帝管理六部,即"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一把手是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 各部下又设清吏司,分司办事,各部清吏司数量不一。
早年,六部中以吏部、兵部、户部权力最大 。在这其中,吏部又比其他五部更甚。
吏部
一把手为吏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选拔、封勋、考核等事务,以甄别人才,从而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自古吏部尚书作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礼遇无可比拟。
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设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加文选司主事一人)。
司务厅掌管催促督察、稽缓(古时制度,各种公文要在时限内处理完)、勾销、官署文书等庶务 ,相当于秘书处。司务虽为从九品,但十分重要,上呈下达均经其手,也是尚书与下各清吏司间关系的纽带。
文选清吏司,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主要负责文官的选拔,协助尚书处理官员的升迁、改调等事务。明朝官阶文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一共十八级。连从九品都算不上的称之“未入流”。 虽然官职权力有大小,但官员的升迁还是按照品阶来的。
验封清吏司,用来协助尚书处理官员封爵、世袭祖荫、褒奖与封赠、以及相关校对核算等事务。官员初到任时,还会授予散官。文散官共四十二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正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
稽勋清吏司,用来协助尚书处理官员勋级、名籍、丧养等事务。文官勋级分为十等。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凡是父母年满七十,无兄弟,可以退休归家供养。凡到守丧期间,解职回乡守孝,并查处那些丧期未满而做官、隐瞒丧事、居丧时间不足的官员。
考功清吏司,用来协助尚书处理官员的考核、升职贬黜等事务。凡内外官员一经任用,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自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合官员称职、平常、不称职决定升贬,拟定去留意见并请示皇上裁定。升职不超过二等,降职不超过三等,情节严重的便罢免、处罪。 王官、钦天、御用等内监官员不必考察。 正统十一年增加考功司主事一人。
文选司和升迁除授有关,被人称为喜司;验封司和袭荫褒赠相关,人称为乐司;稽勋司和丁忧病故相关,称为哀司;考功又涉及降职罚俸,被戏称为怒司。从这些戏称里面,就可以大致看出吏部四清吏司的主要职能。
户部
一把手为户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全国户籍人口、土地、税赋(包括盐税、船税、茶税等)、徭役、宝钞、仓储等事务。
户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设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后增设山西司郎中三人,陕西、贵州、云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东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后增设云南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各司主事二人,山东、四川、贵州各司主事一人)。
十三清吏司分章各省之事,同时兼领所划分的两京、南直隶北直隶的贡赋,包括各司、卫所俸禄,粮饷、仓储等事务。
照磨所(稽查文书出入数目),置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辖管宝钞提举司,设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正九品,后革除),典吏一人(后革除)。同时设有钞纸局、印钞局、宝钞广惠库、行用库,各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至二人(从九品),负责宝钞的印刷、存储、回收等事务,后部分官职被革除。
礼部
一把手礼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等政务。
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统六年仪制、祠祭二司各增设主事一人。后仪制司又增设主事一人,专门用来教习驸马仪制之事。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用来提调监督会同馆——朝廷接待宾客的机构。
铸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万历九年革一人)。
仪制清吏司,辅助尚书管理各种礼文、宗亲封赏、贡举、各种学府等事务。
祠祭清吏司,协助尚书管理祭祀典礼、天文、帝后丧葬、庙讳之事。所有天文、地理、巫师、僧道等登记在册,一旦造谣被查罪无赦。
主客清吏司,辅佐尚书处理各番国(不是藩国,指外国)朝贡接待以及给赐等事。
精膳清吏司,辅佐尚书处理宴飨、食品餐具、美酒膳食等事。
兵部
一把手兵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军籍、军队训练、军官选拔、升迁调配等事务;
兵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正统十年,增设武选、职方郎中各一人。成化三年,增设车驾郎中一人。万历九年全部废除)、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正统十年增设武选司员外郎一人。弘治九年增设武库司员外郎一人,后都废除。嘉靖十二年,增设职方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洪武、宣德间,增设武选司主事三人,职方主事四人。正统十四年,增设车驾、武库主事各一人,后革除。万历十一年,增设车驾主事一人)。
兵部下辖会同馆(明代会同馆有邮驿职能),会同馆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大通关大使、副使各一人(俱未入流)。
武选清吏司,负责卫所士官选拔任命,升迁调配、世袭、功赏等事。武官勋级分六品十二等: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武散官,共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职方清吏司,掌管地图、军队制度、城池疆土守卫、简选训练、征讨等事。
车驾清吏司,掌管卤簿、仪仗队、禁卫、驿站、马匹等事。
武库清吏司,掌管兵器、符契、军籍、武学、柴薪及皂隶等事。
刑部
一把手刑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天下刑法、罪犯服役、勾覆、关卡禁令等事务;
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十三司各增设主事一人。成化元年增设四川、广西二司主事个一人,后革除。万历中,又革湖广、陕西、山东、福建四司主事各一人)。十三司各掌其所辖区域刑狱之事,兼领京府、直隶的刑狱之事。
设照磨所,置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照磨所照对印刷文卷、记录贼赃赎金。
设司狱司,司狱六人(从九品)。 司狱负责统率狱卒,管理囚犯。
工部
一把手工部尚书,六卿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务。
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后增设都水司郎中四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后增设营缮司员外郎二人,虞衡司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后增设都水司主事五人,营缮司主事三人,虞衡司主事二人,屯田司主事一人)。
下辖营缮所,所正一人(正七品),所副二人(正八品),所丞二人(正九品)。
文思院,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
皮作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革)。
鞍辔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隆庆元年,大使副使俱革)。
宝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年间革)。
颜料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后革)。
军器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革一人)。
节慎库,大使一人(嘉靖八年设)。
织染所、杂造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
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
大通关提举司,提举一人(正八品,万历二年革除),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来副提举、典史都革除)。
柴炭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
营缮清吏司,掌管土木兴建等事务。所有宫殿、陵寝、城郭、坛场、祠庙、仓库、官舍、营房、王府邸第的工程,聚集工匠会聚材料,按时监督工程。
虞衡清吏司,掌管山泽采集捕猎、制陶冶炼的事务。
都水司掌管桥梁道路修整、车船制造修理、织造、券契、度量衡等标准的制定等事务。
屯田司掌管屯垦、抽取赋税、薪炭、夫役、墓碑的制定等事务。
翰林院
一把手翰林学士,掌管各种文书相关之事,包括讲读经史、编纂史书、皇帝实录、玉蝶等,作为皇帝的顾问,评议和制定详细的制度和文书。
学士一人(正五品);
侍读学士二人(从五品)、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侍读)、侍讲二人(正六品),负责讲读经史之事。
《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都为世袭),各自负责专门一经的讲读,后来特别赐予圣贤先儒的后世子孙世袭,不管理院中事务。
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不常设),掌管皇帝文书以陪侍天子;
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等待皇帝诏命以备应答;
孔目一人(未入流),掌管文移之事; ;
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负责修撰国史。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兵刑各种大政事,以及诏敕、书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记并誊录,以预备编纂实录之用;
庶吉士(无定员),在翰林院读书,由学士一人教导他们,万历以后,由吏、礼二部侍郎二人教授,从他们的教导员就可以看出庶吉士注定前途无量。三年试学,留下的会充任翰林官,作为天子近臣。没有留下的,也会授予给事中、御史,或州县官等官职。
明朝独创内阁制度
讲完翰林院,接下来就可以介绍明朝最重要的内阁制度。因为早年朱元璋从翰林院中选出一些优秀的文臣充任华盖殿(后为中极殿)、文华殿、谨身殿(后为建极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的殿阁大学士(都为正五品),充当皇帝顾问。 朱棣时期开始让翰林大学士预机务 ,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早期阁臣继续署理翰林院事,公文的称呼也为翰林院,后称内阁并专值内阁事务。
内阁做什么的?已经有六部了,为何要设立内阁?朱棣的话说的最明白:
六卿理政务,翰林职论思。
废除丞相制后,将宰相的政务分于六部,但无法完全代替宰相,因为六部负责的只是其中的具体某一个方面,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缺少能统筹和决策的人,这样所有的事都压在皇帝一人身上了,朱元璋的勤政也是出了名的,但并非所有的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有过人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
所以朱棣时期开始让翰林大学士开始参与军机要务,思考治国方略等。而原本六部继续处理日常的政务,作为权力的具体执行层。更多的扮演的是决策和统筹的角色。后有六部尚书侍郎或詹士兼大学士入内阁者,其地位也在六部之上。
具体职务涉及提出好的政策方案、废除陈规、规谏皇帝、查核奏章、票拟批答,草拟诏书、史书编纂等,保证各部门事务正常运作。
后期皇帝越弱,对于内阁的依赖也就越强,阁臣的权力也就越大。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在六部之上。 特别严嵩和张居正时期,压制六卿,俨然已是真宰相了,只不过有实无名而已。
英宗开始,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即将全国往来奏章写好批阅建议,皇帝照着用红字抄一遍就可以了,称为“批红”。后期怠政、懒政的皇帝太多,“批红”的权力也交给司礼监,虽然宦官不能随意更改“票拟”内容,但旨意生效必须要批红才可以,所以后来形成了阁臣和宦官互相制约的局面。
由于内阁的渊源与独特性,很多点都可以独立成一篇论文了,这里不展开,以后在其他问题中详细作答。
三公三孤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为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用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位高权重,无定员专授。 但明朝没有设置职事,也没有设置下属和办公的地方,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宣宗之后基本上是虚衔。 下面这段小故事直接说明了这一点:
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公座,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杨以闻。乃命工部具椅案,礼部定位次,以内阁固翰林职也。
中书科
中书舍人二十人(从七品),入值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制敕房中书舍人(都为从七品,无定员)。
中书舍人负责写诰敕、制诏(皇帝诏令分为制、诏、诰、敕等,此处不展开)、银册、铁券等事务。
行人司
跟名字一样,是个专门跑腿的机构。像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遣送囚徒等事,奉旨而行。
设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
通达下情的主要部门——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又名通政司,一把手为通政使,位列九卿。朝廷内外奏章都要先送达通政司,然后再上呈给皇帝。不过先要由通政司进行初次筛选归类,并誊写副本,有问题的驳回,机密或要事文书则立即上奏。包括天下臣民陈情和建言,冤假错案,或者各种不法之事,都可以先写好文书呈递给通政司,由通政司誊写记录诉告缘由,然后再上呈皇帝。
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通政使只负责收转文书,但承担起丞相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工作,权力也不小,五军、六部、都察院的奏章,包括机密要事在内,都要先盖通政司的印信才得以上奏。 商议重要政事、审理重大案件以及会推文武大臣时,通政使也必会参与。
地方行政系统——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称布政司,长官左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行政事务。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这样一省中就有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统称为“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归属中央的部门,来分管一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遇大事由三司会商。
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参政、参议分守各道,以及派遣管理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务。
下设经历司,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一人(从七品)。经历、都事掌管收发公文,审查巡按、巡盐御史的文书,都是使用的经历印章;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照磨、检校掌管校勘清理卷宗。;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理问掌管刑罚之事;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各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省下为府,一把手是知府,掌管一府的行政事务。遇大事,需报告巡抚、巡按、布政使、按察使,得到许可才能采取行动。
设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无定员,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同知、通判分别掌管一省的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务。没有一定的职责,各府所掌管不同,如玺塞、延堡同知又兼管民事,边疆府通知有多达六七人的。推官主管一府刑罚之事;
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负责收发上下公文;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负责校勘六房卷宗档案;
司狱司,司狱一人。
府下是县,一把手是知县,掌管一县的行政事务。
设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属,典史一人。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典史负责收发文书。县丞、主簿,设置革除不统一,但如果编入户籍的平民达不到二十个里的都裁革。
另设州,一把手知州,掌一州的行政事务。
设知州一人(从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无定员,从七品)。未满三十里(110户为一里)的州,同时没有属县,裁减同知、判官,有属县的裁减同知。下属,吏目一人(从九品)。
州分两类
一为直隶州,视同为府,相当于“省辖市”。
一为散州,视同为县,相当于县级市。
不过直隶州和散州的品级都为从五品。
顺天府
朱棣迁都北京后,顺天府作为首都,和其他府不太一样,一把手为府尹,掌管京府的政务。
顺天府设府尹一人(正三品);府丞一人(正四品),京府二把手,兼领学校事务;治中一人(正五品),协助府尹和府丞管理府中事务;通判六人(正六品,嘉靖后革三人),分别管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坝的事务;推官一人(从六品),专理刑狱诉讼,并考察下属官吏;儒学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一人。
下设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
辖官宛平、大兴二县,各知县一人(正六品),县丞二人(正七品),主簿无定员(正八品),典史一人。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都税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宣课司,四个:正阳门外、正阳门、张家湾、卢沟桥;税课司,二个:安定门外、安定门。各设大使一人(从九品)。
税课分司,两个,崇文门、德胜门。各设副使一人。递军所、批验所,各设大使一人。
在大明府、县这两级的政府里面,具体政务的执行机构叫作“三班六房”。知府和知县是流官,干几年就会调走,但三班六房的职位往往为本地胥吏所把持。
里甲是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明朝采用里甲制,以户计,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从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户每年轮流充当里长, 余100户分10甲,每甲10户,轮流充当甲首。轮值的人户,称为"见(现)年",不当值的九户,则称为"排年"。
监察和司法系统监察系统包括监察和司法两大块
中国古代监察和司法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有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在历朝的权力体系中,君权作为权利顶层,下面一层就是决策、军事、行政和监察权力,虽然各朝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没有朝代将司法权紧靠在君权之下的,更多的司法是隶属于行政部门。如明朝刑部归在六部内,归属于行政系统内,大理寺的地位就更低了。
但司法权作为民生的重要部分,统治者也非常重视,但相比之下更注重监察权。所以立法者希望监察权属于司法,但又期望其高于司法,这样的设计方案虽然看起来很矛盾,但也是受时代所限。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接下来的介绍才更容易理解,下面将监察系统和司法系统分开来讲:
监察系统
中央监察系统(主要监察中央百官)——六科给事中
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明代设置谏院,六科不再隶属于其他单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
各科一把手为都给事中,专门负责监察六部百司事务,防止六部权力滥用。各司奉旨处理的事务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在给事中处五日一注销,核查是否按时完成。六科虽然对应六部,但重大事务都可以通奏,不过事情属于某一科,则以某科为首。
另外作为皇帝近侍官员,有规谏、补阙、拾遗等言谏的职责和权力。 六科同时掌“封驳”权,皇帝的诏令有错误过失的地方,直接封还执奏;下臣上奏的奏章,驳正其错误的地方。 如果由宦官传旨一定要先覆奏,再次得旨后方可行动。 廷议大事、大臣廷推、大案会审,六科都会参与。
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都 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吏科给事中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都为从七品,后人数增减不一)。
最高监察机关(主要监管地方百官)——都察院
长官是左都御史,又称总宪,和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主要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官员,充当天子的耳目风纪的部门。凡是奸臣弄权、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贪污受贿、学术不正、上书陈言乱改祖宗法制等的行为,一律上奏弹劾。 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凡贪赃受贿从重论处。
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佥[qian]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
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地方监察官——十三道监察御史:
都察院将全国分为十三道(宣德十年罢原置交阯道),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计有浙江(10人)、江西(10人)、河南(10人)、山东(10人),福建(8人)、广东(8人)、广西(8人)、山西(8人),云南(11人)诸道,共置御史一百十人;均为正七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内外文武百官违法失职之处,或当面弹劾,或写奏章弹劾。
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出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曹、巡关、攒运、印马、屯田等御史,带天子巡视地方政务、军队数目、盐、茶、马等相关事务。
十三道监察御史因与六科给事中地位和职责相近,被合称为“科道官”。
都察院总领朝廷法纪,所见所闻皆要纠察,可以风闻言事;六科给事中侧重中央监察,主要针对六部;十三道监察御史侧重地方监察,主要针对各府,弹劾要讲究真凭实据,不得乱写虚文诋毁别人。
中央临时派出地方监察官——巡按
明朝开始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一名。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
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一般不理其他事务,专门负责监察地方政务,权力极大。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称为“八府巡按”,来塑造巡按御史的威风形象。
巡按没有固定驻地,要巡视遍历各地,但各地都设有一座“巡按察院”作为办公室。
地方临时派出官职——巡抚(后常驻)
都察院还设立了一个临时外派的制度,即为巡抚制。
一省“三司”职责分明,互不统属,互相制衡,但遇事互相推诿,缺乏一个统筹的角色,所以设置巡抚来协调、统领三司,抚政安民,这也是取“抚”字的含义。巡抚原为都察院临时派遣,后来发现地方矛盾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宣德年间成为了常驻的地方大员了。
一般左职在朝,右职在外。所以一般外派到地方的都为都察院的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加派的职衔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
巡抚可以解决一省之事,兼要处理军务加提督衔。设有总兵的地方加赞理或参赞衔以协管军务。辖管地方多事务重要的时候,加总督衔。其他还有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官衔,都是因具体事务而临时加派。
办公室场所被称为“巡抚都院”。
司法系统
提刑按察使司
三司之一,长官提刑按察使,负责审查一省的刑罚事务,平反冤狱,惩罚贪官污吏,从而澄清吏治。遇大案与其他二司一起会商,并报告给巡抚和巡案,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批示。
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检校一人(从九品);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因为明朝不能越级上告,诉讼必须由下至上,事情急迫的,可以击打闻鼓。所以,我们从下往上介绍。
百姓一般出现矛盾了,要先找乡里里老进行解决,解决不了才能告到县衙,县衙解决不了才能告到知府那,知府解决不了才能告到提刑按察使司那。越级上告不但要挨板子,而且还会发回上级审理。
提刑按察使司是省一级的司法机构,其长官提刑按察使掌管全省的刑名案件,其审理权限仅仅限于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须报到刑部审理。
还可以告到巡抚和巡按那里,但如果案件不涉官,他们不会亲自审理,还是转给上级单位。
凡是军队、官吏和宗室、勋戚等犯法的,按照法律条文知罪并请皇上定夺。昭狱必须依据爰书来定罪,不得逢迎皇上旨意。
凡是死刑、处决和秋后问斩的,必须三次覆奏。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的死囚,每年都要审查。每五年会派官员,审查冤案和积案。
中央司法系统——三法司
再往上就是三法司了,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称为三法司会审;遇有特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使进行“圆审”;皇帝亲自交办的案件,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死刑只有三个部门一致同意了,再请皇上勾决了才能执行。
与唐宋不同,大理寺专管复核而不掌审判,最高审判权归于刑部。三法司的分工如《明史·刑法志二》所说:“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司法复核机关——大理寺
一把手大理寺卿,位列九卿。大理寺对已经审判定案的案件进行最终的复核。 有问题的驳回再审,一直有异议的最后会九卿进行会审,最后还有异议的则请旨发落。 是各类冤假错案的最后一道门槛。
设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
内设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下设左右二寺,各有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从六品)、评事四人(正七品)。
左、右寺设定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事复核之事。
军事系统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为了制约军权,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是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统称为五军都督府。各都督府掌军队相关事务,统领各自的都司和卫所。
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赏功臣挂的虚衔)。 担任都督衔的基本上都是公侯伯,由老将担任的非常少。
内设经历司,掌握往来文移之事,经历一人(从五品),都事一人(从七品)。
总兵官,遇征伐则临时任命,后为常驻,具体由实授或暂时署理的三等都督(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和充任都督佥事的公侯伯)担任。
遇到大型征讨的时候,武将们挂各种封号的将军、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印,带兵出征,回来后归还军权。
武官的选授、升迁调配等,都由所在部门先上报都督府后,再移交兵部,兵部决定后,移交都督府,再下达到都司和卫所。首领官员的选授,则交由吏部负责,具体流程同上。
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
明朝重文官轻武官的现象非常严重,五军都督府内受兵部、吏部压制,外受制于监军和督抚,到后期都督元帅像走卒一样受人驱使。即使总兵官这样总领一方兵务,见了兵部的人,都要下跪行礼。
地方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
都司下设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每卫5600人。每千户所1120人,每百户所112人。各卫所平时屯守,战时奉命攻守。
京城防卫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指挥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四人(正七品),吏目一人。
指挥,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内外,各画境而分领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凡亲、郡王妃父无官者,亲王授兵马指挥,郡王授副指挥,不管事。
京营
京师设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嘉靖时改三千营为神枢营,由总督京营戎政统领。
京卫指挥使司
又称京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
镇抚司,镇抚二人(从五品);
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人。所辖千户所,多寡各不等。
京卫分为上直卫和非亲军卫之分。
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又称上直卫,共二十六个,由各指挥使统领并直接听命于皇帝。
非亲军卫并且归五军都督府管的一共三十三个。
非亲卫军中不归五军都督府管的十五个,其中归工部管的三个,还有其他非亲卫军十个。
武学
京卫武学,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一人。卫武学,教授一人,训导二人或一人。掌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而听于兵部。其无武学者,众武生则隶儒学。
京营和京卫历代皆有变动,且涉及到京畿布防的变化,以后在其他文章中画图详细作答,这里只重点讲下,属于上直卫中的锦衣卫。
皇帝直属近卫——锦衣卫
原为拱卫司,最终定名为锦衣卫。负责仪仗、侍卫、巡察、缉捕、审理钦犯等事务,由都督、都指挥使统领,不同于其他京卫。 常由勋戚担任都督来统领,因恩荫寄禄挂衔的官员没有定数。
凡是朝会、巡幸,便准备好卤簿仪仗,率领大汉将军(明朝廷殿卫士的称号,早年称天武将军,共1507人)等侍从随行。作为皇帝仪卫队,衣服华美,遇到祭典等大型活动,身着飞鱼服,配绣春刀,侍卫皇帝左右。夜间轮流午门外值班,遇盗贼等行迹可疑之人,秘密缉拿审讯。
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
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
镇抚司,原掌本卫刑名之事,兼理军匠。朱棣时增设北镇抚司,专治诏狱,改原来的镇抚司为南镇抚司,专理军匠事务。下设将军、力士、校尉,千户,百户,总旗等官职。
锦衣卫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并且经常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犯人被屈打成招后牵连者甚广。朱元璋知道后直接废除了锦衣卫,但朱棣时期又重新开始启用。
明朝五大寺明朝的五大寺,不是寺庙,而是衙门。分别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太常寺
一把手太常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祭祀礼乐之事,管理下属各管,听命于礼部。
太常寺设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
其属,典簿厅,典簿二人(正七品),博士二人(正八品),协律郎二人(正八品,嘉靖中增至五人),赞礼郎九人(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人,后革二人),司乐二十人(从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九人,后革五人);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各设奉祀一人(从七品),祀丞二人(从八品);
牺牲所,吏目一人(从九品)。
太常寺下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
光禄寺
一把手光禄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管祭享、宴劳、酒醴、膳羞之事,听命于礼部。
设光禄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寺丞二人(从六品);
下设典簿厅,典簿二人(从七品),录事一人(从八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署正一人(从六品),署丞四人(从七品),监事四人(从八品);
司牲司,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后革);
司牧局,大使一人(从九品,嘉靖七年革);
银库,大使一人(从九品)。
太仆寺
一把手太仆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管牧马之事,听命于兵部。
设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正德十一年增设一人),寺丞四人(正六品);
下设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
常盈库,大使一人;
所辖,各牧监,监正一人(正九品),监副一人(从九品),录事一人(后监正、监副、录事俱革);
各群,群长一人,后革。
鸿胪寺
一把手鸿胪寺卿,小九卿之一,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朝百官朝见,外藩诸国上贡等,都由鸿胪寺引奏。
设鸿胪寺卿一人(正四品),左、右少卿各一人(从五品),左、右寺丞各一人(从六品);
其属,主簿厅,主簿一人(从八品);
司仪、司宾二署,各署丞一人(正九品);
鸣赞四人(从九品,后增设五人),序班五十人(从九品,嘉靖三十六年革八人,万历十一年复设六人)。
小九卿翰林学士、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鸿胪寺卿、苑马寺卿、国子监祭酒、尚宝司卿,詹事并称为小九卿。
国子监
国子监又称太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一把手为祭酒,小九卿之一。朱元璋最初设立国子监的目的,一来明初人才匮乏,二来为了防止勋戚大臣等贵族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沉迷于享乐,进而为祸一方。将他们送入国子监,学习明体达用之学,即通过对六经、历史的学习,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从而为国所用。那些不遵守教导的,用荆条抽打他,不悔改的,直接流放。
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
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
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
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
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
掌馔厅,掌馔二人(未入流 )。
尚宝司
一把手为尚宝司卿,小九卿之一,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等。
设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司丞三人(正六品,吴元年但设一人,后增二人)。
东宫大臣初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来辅佐和教导太子。并设太子宾客(正三品),来规范太子礼仪,规劝教诲过失。无定员专授。 原为兼官,永乐后都为虚衔,和太子的辅佐教导职责没有干涉。 后来太子的教导指责主要由詹事府负责。
詹事府
一把手詹事,小九卿之一,统领掌管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的所有事务,用来辅佐教导太子。
詹事府设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
下设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设左春坊,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左庶子一人(正五品),左谕德一人(从五品),左中允二人(正六品),左赞善二人(从六品),左司直郎二人(从六品,后不常设),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不常设),左司谏二人(从九品,不常设)。
右春坊,设官和左春坊对应。
司经局,洗马一人(从五品),校书二人(正九品),正字二人(从九品)。
左春坊、右春坊和思经局的官员与詹士一起,每日与太子讲读《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并以朝中各种军国大使教授太子,从而学会如何处理政务。两坊一局的事务由于和翰林院的职能相近,所以经常兼理两处官职。
皇亲国戚亲王郡王
除太子外,皇帝的儿子封为亲王,府内设官署,冕服车旗邸第,为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遇到亲王都要伏而拜谒,没有可以与之分庭抗礼之人。亲王嫡长子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不一定是嫡孙)立为世孙。
亲王的其他儿子年十岁的时候,封为郡王,嫡长子封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为长孙。
郡王的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孙子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封镇国中尉,五世孙封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的都封为奉国中尉。
这些宗亲们出生后要请名,年长后请婚,终生授禄,并给予丧葬费用。
公主郡主
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
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亲王和郡王的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
驸马仪宾
驸马都尉,地位在伯上。凡是婚配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的,都称驸马都尉。
其余婚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都称为仪宾。
驸马都尉和仪宾都不能参与政事,不过在明初,驸马都尉有出任镇守和掌管府部事务的,不过都为临时任命。除了恩亲侯李贞,永春侯王宁,京山侯崔元,因为恩泽封侯,不在制度之列。
宗人府
皇帝宗室由宗人府来进行管理。设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都为正一品)。负责皇族的族谱——玉牒,定期更新修编宗室子女的嫡庶关系、名封、嗣袭、谥号、婚丧嫁娶等事。 刚开始宗人府由亲王管理,后来由勋戚大臣统领,不专门设官,管辖的事情都交给礼部处理。
下设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掌管收发公文等事。
通过宗人府来发掘宗室中有才能之人,并记录宗室的罪责过失。宗室所有请求诉求由宗人府代为向皇帝转述。
所有王府内官员不得外调,王室姻亲不得授予内廷职位,百官对于宗室藩王,称官名而不称臣。只有王官对他的藩王称臣。
功臣外戚公、侯、伯三等,专门用来封给功臣和外戚。
功臣授予铁券(即为免死铁券,讽刺的是这些手握免死铁券的功臣及其后代,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弄死了)。封号四等:辅佐朱元璋定天下的,称开国辅运推诚;帮朱棣篡位成功的,称奉天靖难推诚(朱棣造反打着就是靖难的口号,给这个封号得有多讽刺);三等称奉天翊运推诚,四等称奉天翊卫推诚。武臣称宣力武臣,文臣称守正文臣。
功臣和外戚中有才干又贤能的,充任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南京守备,或者出京担任镇守总兵官,否则只是食俸禄陪侍上朝而已。嘉靖八年规定,除非特别恩赐,外戚封爵者不世袭。
钦天监
一把手钦天监监正,负责观察天文、定农历、预测天气、推算天象历法等古代天文相关诸事,古代天文往往和占卜相关,往往会按天象来定吉凶。
设监正一人(正五品),监副二人(正六品);
下设主簿厅,主簿一人(正八品);
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人(正六品)、五官灵台郎八人(从七品,后革四人),五官保章正二人(正八品,后革一人),五官挈壶正二人(从八品,后革一人),五官监候三人(正九品,后革一人),五官司历二人(正九品),五官司晨八人(从九品,后革六人),漏刻博士六人(从九品,后革五人)。
女官
设六局一司,六局下又掌管二十四司。 皇帝的衣食住行都有专人负责。
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
尚宫局。设尚宫二人(正五品,下各局品级同),负责协调中宫行政事务,所有六局收发文书簿籍,都要经尚宫局签署盖章。宫外征用办事的,由尚宫局负责协办相关手续。
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掌管礼仪起居相关的事务。
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掌管皇帝穿衣服饰、仪容仪表等相关事务。
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掌管皇帝膳食的品种和数量,进奉给皇帝的事务,由尚食先行品尝。
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掌管皇帝睡眠就寝相关事务。
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掌管督促女红相关的事务。
一司: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女史四人。掌管纠察宫闱、戒令、责罚、贬谪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负责记录功过。
二十四司
尚宫局下掌管四个司:司记、司言、司簿、司闱。
尚仪局下掌管四个司:司籍、司乐、司宾、司赞。
尚服局下掌管四个司:司宝、司衣、司饰、司仗。
尚食局下掌管四个司:司膳、司酝、司药、司饎。
尚寝局下掌管四个司:司设、司舆、司苑、司灯;
尚功局下掌管四个司:司制、司珍、司彩、司计。
司记司,设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记司负责宫内各司文书簿籍,登记后签署盖章,然后交付执行。(二十四司、典、掌的品级都相同,下不赘述)
司言司。设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宣读传达上奏。
司簿司。设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管宫人名籍及俸禄和赏赐。
司闱司。设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管宫内的钥匙。
司籍司,设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管经籍、图书、笔札、案几等相关事务。
司乐司,设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掌管音乐相关事务。
司宾司,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来宾的赏赐等相关事务。
司赞司,设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司仪赞唱引导等相关的事务。
尚仪局内设彤史,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管宫闱起居相关事务,了解后宫佳丽们的生辰八字、性格和经期等,从而更好的为皇帝安排临幸的礼仪和时间,并记录临幸的后宫佳丽、时间和场所等。
司宝司,设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宝玺、符契。
司衣司,设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等相关事务。
司饰司,设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洗浴、盥洗用具等相关事务。
司仗司,设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是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司膳司,设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管烹调相关的事务。
司酝司,设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掌管酒醴和侍奉饮酒相关的事务。
司药司,设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医方药物。
司饎司。设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粮食薪炭相关事务。
司设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床上用品的清洁和铺垫相关事务。
司舆司,设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车轿、伞扇相关事务。
司苑司,设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园囿中花果种植。
司灯司。设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光烛火相关事务。
司制司,设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管衣服裁制缝纫相关事务。
司珍司,设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掌管金玉珠宝。
司彩司,设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掌管绘绵丝絮等各种布料。
司计司,设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管统计衣服、饮食、柴炭花费的事务。
永乐之后,女官的职务都移交给宦官了,只留下尚服局四司。
宦官
宦官又叫中官,现在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因为中官村(太监村)名字不雅,才改名为中关村。因为贯穿明朝的始终,而且随着太监权力逐渐的扩大,人员的增多,权力渗透到明朝的方方面面,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放到最后来讲。
这里主要讲下十二监、四司、八局、东厂和西厂。
十二监:
朱元璋设置的旧制: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后来皇帝们的改制:
司礼监
设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所有的仪礼刑名,并管理长随、当差、听事等人员,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太监负责内外章奏以及在皇帝面前核对符契。秉笔、随堂负责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掌司各自负责所在部门。典簿负责记录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极大,奏章文书均过其手,内阁的拟票要其批硃了才生效,权力如同当朝首辅,后来张居正也要处处讨好太监冯保,以便自己的政策能够有效实施。
内官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坊,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饰品、用具以及冰窖等事。
御用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里外监把总两人,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玩器,负责督办。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进献给皇帝。
司设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负责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
御马监
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人。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人员。象房有掌司等人员。
神宫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管理无定员,负责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和筵宴等事务。
尚宝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只要是要用宝的时候,外尚宝司以揭帖赴监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完,存号簿后上交。
印绶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无定员,负责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直殿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佥书、掌司无定员,负责各殿及廊道扫除的事务。
尚衣监
设掌印太监一人,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
都知监
设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前负责各监发文、通知、验对符契之事,后惟随驾前负责清道,驱走闲杂人等。
四司:
朱元璋旧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
后来皇帝们改制:
惜薪司,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负责所用薪炭之事。
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各种杂戏。
宝钞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负责制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负责沐浴之事。
八局:
旧制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
兵仗局,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制造军器。火药司属之。
银作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无定员,负责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内。
巾帽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籓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造宫中衣服。内织染局,员同上,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
酒醋面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司苑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负责蔬菜、瓜果。
提督太监,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东厂
朱棣篡位时很多大臣不服,通过重启锦衣卫制度来整治这些人,但也知道朱元璋废除锦衣卫的原因,所以为了防止锦衣卫权力滥用,设置了东厂由宦官来进行监管。但是后期形成了锦衣卫和宦官的“厂卫”体系,变成了比之前的锦衣卫更可怕的存在。
东厂,提督东厂一人(全名“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排名第二或第三的人担任),权力如同总宪,被尊称为厂工。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两人,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担任,负责刺探缉拿刑狱之事。
西厂,提督西厂一人,西厂存在时间短,只有汪直、谷大用担任过。
南京官职
南京官职不罗列了,因为相比于官职的介绍,整个迁都前后的历史变迁更有意思,以后在其他文章中详述。
本文关键词:古代的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清朝时期文林郎是什么职位,皇清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恩赐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文林郎是什么官职。这就是关于《文林郎是什么官职,明朝品级与官职(一方从唐诗游到庐陵的古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