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这部小说刚出版时,读过的人曾惊呼:“它将打败《圣经》!”2、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生活家姜饼的故事

1、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这部小说刚出版时,读过的人曾惊呼:“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J·P Donleavy 《姜饼人》60周年纪念版,By LilliPut Press

今天译文君为大家介绍的这位作家,也许对大多数中文读者还有些陌生,然而在英语文学界,他的名字和作品长期与各种“经典” 挂钩,2015年在他的代表作 《姜饼人》出版60周年之时,从《爱尔兰时报》、《卫报》到《独立报》和《纽约客》等媒体纷纷刊发了关于这部20世纪经典小说的回顾书评以及对作者的采访。他就是爱尔兰作家 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 。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J·P Donleavy (1926 — 2017)

一位评论者说,现在读唐利维先生的小说不再像是被拉进某个粗野喧闹的爱尔兰酒馆,而更像是某个晚上坐下来加入一场少有的交谈,喝着醇香的威士忌,听着肆无忌惮的笑声,而地点是在现实的边缘某处。

唐利维写了12部小说,包括受到评论界较多关注的《一个与众不同的人》(A Singular Man,1963)、《巴尔萨泽B的恶意祝福》(The Beastly Beatitudes of Balthazar B,1968)和《吃洋葱的人》(The Onion Eaters,1971),但《姜饼人》仍是他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说。最早读到这部小说手稿的是唐利维的爱尔兰剧作家朋友布兰登•贝汉(Brendan Behan),他说,“麦克(唐利维在朋友中的昵称),这本书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姜饼人曾被数次改编影视作品,图为1962年BBC制作的90分钟同名电视电影介绍

当年贝汉的预言虽然夸张,但这部小说的确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名和经济效益,至少使他自1972年起便得以住在爱尔兰中部莫林加镇一个有着200英亩地产和260年历史的庄园里。唐利维对这座庄园也颇为得意,因为据说以前詹姆斯•乔伊斯曾在此庄园里住过一夜。从《纽约客》2015年对他的访谈中我们得知,饰演《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杰克船长的好莱坞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也是《姜饼人》的一位读者迷,数度拜访作者,计划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屏,不仅如此,他还为爱尔兰著名独立出版商小人国出版社(The Lilliput Press)推出的该小说60周年特别纪念版写了序文,在文中他称这部令人不安的小说是“蒙污的永恒宝石”。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约翰尼·德普是唐利维的忠实书迷

自1955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小说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售出45000000册,20世纪90年代荣列美国兰登书屋著名的“现代文库20世纪百部经典英文小说”榜单,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样,是一部评论界公认的“邪典”(cult classic)。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姜饼人多个版本的封面缩略图

然而,这部小说得以出版之前曾四处碰壁,遭到过30多家出版社的拒绝。最初收到书稿的,是以开明著称的纽约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Charles Scribner),审稿编辑说这是他们读到过的最好的小说,但终因书中含有大量在他们看来会引起麻烦的色情内容而决定放弃出版。文学史上,因色情之名遭禁后又成为经典的,可谓其例不孤,比如西方现代小说中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风头过后,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后来还是出版了《姜饼人》

在贝汉的建议下,唐利维终于在1955年为小说找到了出版商——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The Olympia Press)。这家以出版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而小有名气的出版社于同年也出版了《洛丽塔》 。然而,面世不久,《姜饼人》即在爱尔兰、英国和美国被判为禁书,在爱尔兰遭禁长达20多年,美国也是到1965年才解禁出版了未删节的全本。此书似乎注定命运多舛,其后围绕此书的版权纠纷又使唐利维陷入与奥林匹亚出版社长达21年的诉讼,最终以唐利维买下该出版社而告终。这桩旷日持久的讼案被他写入了1994年出版的《<姜饼人>的历史》,书中回顾了《姜饼人》写作和出版的种种磨难。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右一的初版(1955年)《姜饼人》在英语图书二手市场的价格高到离谱

姜饼人出自一个童话故事,最早由一本名为《圣尼古拉斯》的美国儿童杂志刊于1875年的5月一期上,讲的是一位老奶奶烤了一个姜饼小人,为了不被吃掉,姜饼人从烤炉里逃出来,甩掉了在后面追它的老奶奶和老爷爷俩口子,又逃过了农场上猪、牛、马等动物的追逐,最后在过河时,受到狐狸欺骗还是被吃掉了。故事里,姜饼小人一路逃一路唱:“跑,跑,能跑多快就多快。你们追不上我,因为我是姜饼人”。故事结尾,在被狐狸吞吃的过程中,姜饼小人绝望地喊道:“我被吃掉了四分之一……我被吃掉了一半……我被吃掉了四分之三……我被全部吃掉了。”姜饼人的奋力大逃亡和最终难逃一劫的结局,基本上投射出了小说《姜饼人》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丹杰菲尔德的经历和命运。

小说的时间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末。塞巴斯蒂安•丹杰菲尔德是个27岁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曾在美国海军服役,二战后靠美国政府提供的退伍军人奖学金来到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学习法律。他已成家,有个英国妻子和一个两岁左右的女儿,生活来源就是他的退伍军人奖学金。在小说的一个层面上,他被刻画成一个浪荡子形象。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没有家庭责任感,“不想见到油腻腻的盘子或孩子脏兮兮的屁股”,非但如此,他还经常弃妻女于不顾,游荡厮混于都柏林的大街小巷、各色酒馆、贫民窟和地下聚会场所。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他就时不时地偷偷典当自己和房东家的生活物品,换钱买醉,有一次他甚至偷了公共厕所里的镜子,送到当铺,给自己换来了一顿都柏林时髦的格拉夫顿影院餐厅的晚餐。他无心于学业,从他妻子口中,我们得知他尽想着投机取巧和考试作弊;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他只看到一个他“一无所知的可怕景象”,想到学位和做大律师的梦想离他遥不可及,他只希望“有些白色的小天使拍着翅膀飞下来”把他和他的恐惧带走。他有着一副他的哥们儿珀西所说的“银舌头”,能说会道,撒起谎来都显得真诚无比。他很会勾引和利用女人,令他那位拼命想破童男身的爱尔兰裔美国同胞学友肯尼思•奥基夫艳羡不已。凭着自己一口不知哪儿学来的英国上流社会口音,他在食品店和酒馆到处赊账,混吃混喝。为了躲债,他几经搬迁,最后逃到伦敦,与他那帮“地下的”穷哥们儿演出了一幕幕黑色幽默的荒唐闹剧。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小说大量取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唐利维1926年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在布朗克斯区长大,父母是爱尔兰移民。据他讲,他父亲刚到美国时“穷得连个撒尿的壶都没有”。像小说主人公一样,二战期间他服役于美国海军,战后靠美国政府的退伍军人奖学金来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学习动物学。大学期间,他主要交游于都柏林波希米亚文人艺术圈,学业上收获寥寥,以至于最终未能获得学位。但唐利维不是他笔下的塞巴斯蒂安•丹杰菲尔德,后者的人物原型是唐利维在圣三一学院的一位名叫盖诺•克里斯特(Gainor Crist)的学友。他也是美国人,在圣三一读法律,能说一口上流社会腔调的英语,有着唐璜式的风流倜傥。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丹杰菲尔德用斧子从一块蓝色毯子上割下了一截,围在脖子上,冒充圣三一划船俱乐部的蓝色围巾,再凭他的上流社会口音在一家食品店赊账买下了一堆东西:一瓶杜松子酒、一瓶威士忌、一大块火腿、两磅奶酪和一只鸡。唐利维说,这是发生在克里斯特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在《爱尔兰文学》1978年1月刊的作家访谈录上,唐利维称这位学友是一个“拉伯雷式的圣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利维对其笔下主人公丹杰菲尔德实际上有着一种微妙的复杂情感和态度。对这部小说细读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放浪形骸、及时行乐的浪荡子的故事,看到生活的无常和荒谬对人的存在意义感的剥夺,以及一个无所归依的灵魂在困境中忧伤而绝望的抗争和沉沦。

在“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 novel)的形式下,丹杰菲尔德充满刺激、焦虑和绝望的流浪冒险经历,折射出他精神上家园失落的无归依感。对其祖国美利坚和先人之地爱尔兰, 他时常表现出强烈的自相抵牾的情感,有时甚至到了难以理喻的地步。绝望的时候,他诅咒爱尔兰,要离开“这个该死的国家”,因为“它毁了我,我恨透了它”;在他的情感意识中,爱尔兰呈现出一副梦魇般的恐怖景象:“这个寒冷的大西洋胸脯上的干瘪奶头。沉渣污垢之地。酒鬼在夜里掉到沟里发出尖叫,尖厉的口哨声划过田野和该死的褐色泥沼。在那里,他们透过荨麻丛的空隙,用母牛的眼睛和蛇的头脑观察,数着草的叶片,彼此等着对方死亡。夜里,被锁链缚住的怪兽们在黑暗的陷阱里嚎叫”。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提及经典的流浪汉小说形象,大多都会想起堂吉诃德里

另一个时候,爱尔兰又成了一片开着金雀花的古老绿色土地,这里“有最好的啤酒,有菠萝,有旷野,有勇气和欲望,有肥沃的土地和公牛”;“上好的肉牛,等着被切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牛肉。这是一个多么繁荣的国家啊”。他对自己和朋友说他不想离开,那样会让他难过悲哀,然而,一如他分裂的自我人格,他时常不由自主地陷入循环往复的心理焦躁和失衡:“这个国家跟我不相干。我要回到巴尔的摩去。我从来没机会去四处看看,去坐火车,或者去所有的小镇上看看。在游乐园里找找姑娘。或者在弗吉尼亚的萨福克闻闻带着花生味儿的姑娘。我想回去”。对于身在爱尔兰的他,彼岸的祖国美国似乎成了神奇的理想乐土:那里遍地是钱,富得冒油,有雪茄、白兰地、小汽车和晒成熟棕肤色新鲜得像面包一样可以吃的健康姑娘;他怀念新英格兰醇厚明朗的空气和印第安纳的广袤田野,渴望开着大汽车穿过弗罗里达的大沼泽地。在这混杂着乡愁和想象的思绪中,美国实际上成了异化的他者。

美国果真如他所想,他何以到了走投无路还没有付诸返回的行动呢?而在愤世嫉俗的奥基夫嘴里,美国只是个比其他国家更容易描述的国家:“我们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生产得多,卖得多,制造得多,仗打得多,操得多”,而且他觉得“在美国过的每一分钟都是浪费”。丹杰菲尔德的确想回去,如果不走,他就“再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地方”,但他又说不行,给出的理由含混而匪夷所思:“我是十月,永远面对冬季。我不能回去”。在一个现实的行动决定面前,他只让自己耽于回避行动的诗意诉说,以冀从中得到抚慰:“有太多的东西我想永远保存。从油质的月桂树叶上拂下的水珠,或者,我在寂静的清晨或深夜的脚步声。驴车的吆喝声。或者,当我躺在爱尔兰的土地上,仰望着星空之外的世界”。无论他浪迹的美国、爱尔兰还是英国,都不是“星空之外的世界”。流浪,尤其是精神上的无尽流浪,是他与这个“长着许多眼睛和嘴巴”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代价和命运。如果说在物质和社会生活上,他和他那些“住在地下”的哥们儿都是边缘人,那么在精神生活上,他们都是游走于地狱边缘(limbo)归依不定的灵魂。丹杰菲尔德不堪匍匐于生活的重压之下,选择一种“漂浮”的状态——“没有什么比得上这种感觉”,但这种漂浮,实际上是生命中不堪承受之轻。

有评论者将唐利维笔下的塞巴斯蒂安•丹杰菲尔德看作是20世纪50年代“愤怒青年”的形象,也有论者视其为狄奥尼索斯式的人物,代表了一种在传统社会价值失落的情境下及时行乐、追求无序生活中狂欢自由的生活态度。不同的角度下,这些看法或许各有道理,但小说整体上弥漫着一个浪荡子精神世界的疯狂迷乱和无所归依的氛围。丹杰菲尔德的确有愤怒,有挣扎和抗争,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产生自觉的社会目标和人生方向。他也不相信救赎和上帝的恩典,就像他在伦敦的一个聚会上大喊的那样,“圣诞是个骗局”。他道德混乱而又自我开脱:“就让我们堕落吧,堕落。最美的白是透着黑的。正义者同样也是卑鄙小人”。他的内心和他的肉身都在无可挽回地沉沦:“我觉得空虚、恶心。我感觉我正面对一片黑暗。得跳过去,而我到不了另一边”。小说结尾,他感到喉咙周围阵阵发冷,他觉得他“已经厌倦了自己可怕的心”,死的时候想在一桶波尔特红酒里分解,这酒将被送到都柏林所有的酒馆里,而他好奇“他们会不会知道是我?”。他终究不是一个直面死亡宿命从而活得本真的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英雄,但正如评论家托马斯•勒克莱尔所评论的那样,这个不停漂泊逃离的浪荡子和边缘人,无法忘却死亡的恐惧却奇异地活得悲欢跌宕,而且唯因其失败的忘却而体验弥烈。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1959年,年轻的唐利维在都柏林和朋友朗读《姜饼人》

《姜饼人》是一部很难译的小说。我的一位读过唐利维4本小说的英国教授朋友听说我在译这部小说表示很惊异,他说即使是母语读者也觉得这是一本对文学鉴赏趣味有很高要求的作品。唐利维曾说对他深有影响的作家是乔伊斯、亨利•米勒和卡夫卡。从风格上说,这部小说的确如其所言,渗透着这三位作家的影响。乔伊斯式的意识流、米勒的情色描写和卡夫卡的荒诞怪异,在这部风格卓著的小说里都有非凡的体现。而更有唐利维个人风格标志的是他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混合切换叙述和碎片化、时疾时缓的语言节奏。这些对于风格上的把握都极具挑战。小说中充满爱尔兰尤其是都柏林的地域色彩和风俗细节,为此我作了大量的注释,以便读者能有更感性的文化体验和在场感。最让我痛苦而后来又释然甚至欣慰的一件事是我犯下的一个疏误:我在译了7万字后居然因没有另外存盘而碰到了电脑崩溃的灾难,多少个焚膏继晷的日子译出的7万字全变成了清一色的星号,再也无法复原(读者诸君请相信我,能想的办法我都试过)。痛苦之后,我带着悲壮之心又从头译了起来。而重译的经历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重译是一个译者自我超越的历程,得到的和失去的不可同日而语。

(完)

出自《姜饼人》中译本,译者序

原标题《“姜饼人”的疯狂与哀伤》

作者侯毅凌,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

相关图书推荐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姜饼人》

[爱尔兰] J·P·唐利维|著

侯毅凌|译

一个爱尔兰裔美国人,操着伦敦上流社会口音,靠着美国退伍军人奖学金,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读法律,有永远也写不完的毕业论文,有家室,却见不得油腻腻的盘子和脏兮兮的小孩屁股。他精神上是唐璜式的倜傥和波希米亚式的文艺,肉身却上演着一幕幕荒唐透顶、狼狈不堪,甚至有悖常理的黑色闹剧。这个自相抵牾、灵魂无所归依的浪荡子,就如童话里逃出烤箱的姜饼小人,一路逃亡,最终还是落入狐狸之口。

生活的无常和荒谬对人的存在意义感是否一种剥夺?爱尔兰作家唐利维于50年代讲述的这个抗争与沉沦的故事,风格上渗透着乔伊斯、卡夫卡、亨利•米勒的深刻影响,半个多世纪之后骚动依旧,光辉依然。兰登书屋将其列入“现代文库20世纪百部经典英文小说”,也是评论界公认的一部“邪典”小说。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2、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生活家姜饼的故事

via:发现德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在离圣诞节还有一段时间

咖啡厅和蛋糕店已经充满了

浓厚的圣诞气氛

除了圣诞树

还有树桩蛋糕

姜饼和姜饼屋

说到姜饼

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小编也特别喜欢可爱的姜饼

现在就和你一起分享一下

姜饼的故事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相传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姜"是一种昂贵的进口香料,因此只舍得用在像是圣诞节、复活节这样的重要节庆。把姜加入食品中以增加风味,并有驱寒的功用。久而久之,姜饼就成了与圣诞节关联的点心。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之后,在欧洲出现了一种"姜饼市集",市集中会因不同的季节提供不同形状的姜饼。其中德国的纽伦堡更享有"姜饼之都"的美誉。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在赋与了圣诞节的气氛之后,姜饼很快就被大家广为流传。在12月6日圣尼古拉斯节时,德国和法国北部,人们会在这一天送各种形状的姜饼送给孩子们,或偷偷地放入孩子们期待的袜子内。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除了常规心形,姜饼还有两个有趣的造型大类,姜饼人和姜饼屋。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姜饼屋Gingerbread House

对于圣诞节里做姜饼人的传统,据说源自伊丽莎白女皇一世某次突发奇想命令点心师把姜饼造成宾客模样。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但很多人相信姜饼人的流行来自于一对因为战争而分开的恋人,年老后担心对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庄里出售对方模样的姜饼人。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圣诞姜饼人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童话形象,出自The Gingerbread man这个传统故事,讲一只刚烤好的姜饼小人为了避免被吃的命运,从烤箱里逃出来。

小人一路狂奔,躲过了老爷爷老奶奶,猪,牛,马,最后在过河时,被狡猾的狐狸欺骗还是被吃掉了。

整个故事里姜饼小人一直在唱一句话“Run, run, as fast as you can. You can't catch me, I'm thegingerbread man。”所以“姜饼人”被用来形容那种单纯又勇往直前的人。

今年,白宫装饰亮点包括用20多万块乐高拼成的56个姜饼屋,每个姜饼屋代表美国一个州或一处美国领土。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除此之外,游客们还可以在这里看到重达136公斤的姜饼白宫模型。(由68公斤重的姜饼、45公斤重的面团、9公斤胶贴、9公斤冰以及9公斤雕刻的糖片做成。)

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

本文关键词:原版姜饼人的故事意义,姜饼人的故事读后感,姜饼人的故事绘本,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有哪些,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概括。这就是关于《关于读者姜饼人的故事,“它将打败《圣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石榴花的做法(石榴花怎么做才好吃)

下一篇: 阳光房2019款图片(阳光房图片大全集2019)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