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如何用粘土做肺(用超轻粘土做人物)

如何用粘土做肺(用超轻粘土做人物)?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给孩子设计的「可恶的病菌」DIY游戏,陪玩、科普、锻炼三不误,下面是亲子游戏大全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粘土做肺

↖↖↖ 关注我们,任何时期,陪娃攻略货源充足

最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普资料越来越多,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认识到病毒的威力。

那么,除了科普视频和绘本,还有什么更有代入感、更能增加感性认识的途径,让孩子主动警惕起来,讲卫生,勤洗手呢?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游戏号主,小游当然要为「DIY亲子游戏」摇旗呐喊——说千遍讲玩遍,不如玩一遍。

给娃设计的「可恶的病菌」DIY游戏分享给你,防疫期间,陪玩、科普、锻炼三不误,赶紧mark。

病菌是如何传播的

每次看到舒肤佳的电视广告里面孩子手上那乌泱泱的细菌时,总觉得很可怕,但看完还是该怎么玩怎么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病菌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感受到它的存在。

像这样,分别用干净的手触摸过、擦过手机键盘、肮脏的手触摸过等等的吐司片作为培养皿,进行菌落对照试验,确实能看到明显的效果(相当有震慑力……)。

但是,在这特殊的防疫期间里,我们还是避免这样人为地增加麻烦吧。

于是,利用「类比」的手法,让病菌现身,则稳妥得多。

现身吧,病菌

婴儿爽身粉、面粉、DIY闪粉,都是合适的材料。

将这些材料倒在手心,揉搓一下,然后就尽情撒野吧,玩玩具、抱抱爸爸妈妈、地板上玩、爬沙发、按电视遥控器……

于是你就会发现,不一会儿,家里到处都沾上了“病菌”,包括家人身上。

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还会交叉传播,后果越发严重。

看看这个国外的幼儿园老师是如何通过游戏演示病菌的传播的:

一个喷嚏的威力

防疫期间,我们戴口罩就是为了防止飞沫传播病毒,尤其是避免病患打喷嚏时造成的超大型传播。

一个喷嚏能打多远呢?感染10米远的培养皿不成问题,如果有气流的帮助,最长可“飞行”40米。但这些数字仍然比不上一次亲身的实验游戏——

继续用爽身粉来模拟病菌,放置手心,假装打喷嚏(注意避免唾沫飞出,仅仅口腔送气即可,或者可以用气球打气筒来代替),效果是这样的:

更“4D”的玩法是,以按压装了水的喷瓶来代替人体打喷嚏,如果感受到水雾喷洒,那么就相当于“中招了”:

可以看到,可恶的病菌就是这样借助人的活动接触、交叉接触以及喷嚏等特殊途径实现传播的,那么该如何阻止它呢?

好好洗手

我们来做一个类比实验,看看洗手液的威力有多大。

首先在盘子里倒入清水(可加入食用色素),然后撒上一层胡椒粉或者DIY闪粉。

然后用一只手指戳进去,你会看到粉末都聚集到手指这里来。

但如果手指事先沾上洗手液呢?哇,“病菌”都退避三舍了!

注:这个实验是用作“类比”,原本原理是水的表面张力,而非洗手液的杀菌效果。但别忘了,对于大脑里概念库未尽丰富的孩子来说,类比就是最好的理解方法之一。

许多家长都深知洗手的重要性,但孩子就是莫名抗拒,怎么办?

之前我们游戏群里有个宝妈做了这样一个可爱的洗手液DIY装扮,竟然让娃爱上了洗手,有这个烦恼的亲们不妨试试。

▲ 来自读者「我」的创意

▲ 边挤还边发出小猫吐出洗手液的声音

光自己洗手还不够,家里的“猪朋狗友”们也该趁机搞搞卫生了。

——喜欢玩水是吗?

——那就让你玩个够。

用上各种工具,给家里的玩具、公仔们来个热水泡泡浴,一举两得,你懂的

啊……啊啊啊秋

我们知道,喷嚏是忍不了的,那么如何教会娃避免打喷嚏时“助力”病菌成功发射呢?下面的“啊秋”小游戏告诉你。

在纸上画出一个小人的脸,剪出一双手,手掌根一端粘在纸张两旁,手指尖一端粘上一张纸巾。

然后家长喊“啊秋”时,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用小人的“手”将纸巾捂住口鼻,如果慢了,就算输。家长可以在每次“啊秋”之前给一些“酝酿”的暗示,比如“啊啊啊啊啊啊……啊秋”。

还可以做成纸盘超简易款。

或是带弹簧手的纸杯高级版。

同样是预判指令,快速捂住口鼻的玩法,只不过用折纸的方式做出弹簧手。

这个游戏不仅教会孩子打喷嚏的卫生习惯,还能练习观察力和反应力。

病菌大作战

大家一般是用超轻粘土来做手工,但由于它的轻质特性,也非常适合用来做成病菌模拟玩具。

粘土随意捏一团、混色,然后插上扭扭棒(建议将扭扭棒两头都插入粘土中,防止玩耍时擦伤),或者棉签,晾干后就可以玩「病菌大作战」了。

玩法很简单,由家长抛掷粘土玩具,孩子利用羽毛球拍或者其他器具拍打,避开它,如果被“病菌”碰到身体就算输。

这个游戏不仅练了动手能力,还能宅家运动起来。

人体肺部DIY模型

我们知道,这次的肺炎主要的症状就是呼吸道疾病,CT下呈现的是双肺阴影病灶。那么人体的肺是如何运作的呢?一个DIY小模型告诉你。

将一个可乐瓶去底,套上剪去底部的气球,用胶带牢牢封住接口。

用两根吸管(模拟气管)分别连接两个小的气球(模拟双肺),接口封住,再穿过打孔的瓶盖。

如果没有打孔的工具,也可以将“气管和双肺”放进瓶子里,然后用热熔胶封住瓶口,或者用一团粘土来密封。

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可运作的肺部模型。

当我们把底下的气球(模拟横膈膜)往下扯时,瓶内空间增大,大气空气通过上面的两根吸管进入瓶内,两个小气球体积增大。

这就模拟了人体的一次呼吸,有趣吧?快动手试试吧。

还可以在瓶子上贴一个人形,更具真实感。

而肺部生病的人,就像底部气球失去弹性的模型,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人就会得不到供氧,非常难受。

对DIY步骤有疑问的亲们,可以点开下面的视频教程看看——

视频加载中...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可恶的病菌」主题游戏,希望能带给孩子真切的体会。

如果对病菌、微生物有兴趣的亲们,推荐看看这本绘本——

《微生物的秘密战争》,以军队作战为喻,讲述了微生物的运行机制,画风比较特别,值得一看。

想获取更多的亲子游戏,请关注我们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春节陪娃】和【搜游戏-游戏目录】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分享不错的,不妨转发给朋友,或者点个"赞“,让更多家长看到~

-End-

用超轻粘土做人物

原标题:澄泥砚家的姑娘:用青春传承非遗

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制作技艺复杂,曾消失数百年。1991年,张慧的父母张存生和王玲历经131次失败恢复了黄河澄泥砚制作工艺。因从小生活在郑州的黄河岸边,跟随父母学习黄河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张慧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黄河澄泥砚的传承。

如今,张慧是河南省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传承人。

一筐黄河泥,是她从小最熟悉的玩件;一块澄泥砚,是她父母毕生的心血。父辈复原,子辈推广,如何将黄河澄泥砚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下去?张慧用韧劲、稳劲与拼劲,交上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青春答卷。

走近张慧,在这个35岁的青年身上,有着一种独有的定力和耐力。雕刻澄泥砚时,她低垂的眉目流露着手艺人的专注和精湛。做非遗讲解时,她的语调展现出文化传承者的自信和胸怀。

为给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张慧已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并培训100多名聋哑大学生利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文化文创,引得很多华侨购买这些“来自母亲河的礼物”做纪念。张慧说,“我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做好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做好了黄河文化的传承。”

家学心血的守与不守

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土窑洞,一家人一住就是33年。为了艺术创作,他们放弃了20世纪80年代在安徽靠手艺就能当上“万元户”的富裕生活。六口人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张慧的童年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稳定地在幼儿园度过,“有钱了去一个月,没钱了就不去”。

关于童年,张慧印象最深的,是窑洞里刺眼的白炽灯和铺在地上的小床铺。父母常年不分昼夜地在窑洞里刺眼的白炽灯下雕刻,无暇照顾张慧。小小年纪的她,一个人在窑洞里整日玩泥巴,看着潜心创作的父母,躺在父母给她铺在地上的小床铺上醒来又睡去。

黄河澄泥砚,由经过澄洗的黄河中下游多年冲积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墨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但由于泥质极细,入窑烧制成功率极低。

为了复原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张存生夫妻俩从自身擅长的砖雕工艺转到陶砚烧制。拜师、查史、研究、尝试,3年的夜以继日,终于在1991年让黄河澄泥砚重获新生。1999年,为了代表河南为澳门回归献礼,张存生夫妻俩制作了闻名海内外的“九龙晷”巨型黄河澄泥砚。在烧制第38窑时,张存生三天三夜没合眼,为创作耗尽了心血。2000年,年仅32岁的张存生因病离世。

大学毕业之际,张慧曾一度拒绝“澄泥砚家的姑娘”这一标签。“从小到大,看到的都是澄泥砚,真的看烦了。”青春叛逆期的张慧,曾想开辟自己的事业。但回到家中,看到辛苦的母亲,独自支撑着父亲未竟的事业,张慧几经纠结,最终选择继承父业,帮母亲一起扛起家里的“大摊子”。

就这样,对黄河澄泥砚的爱,张存生的家学心血,最终传到闺女这里,由张慧坚守。

手艺打磨的苦与不苦

虽然从小就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学生时代的寒暑假也都投入到澄泥砚的生产和创作中,但能真正做到“接棒”,张慧又经历了近七年的“苦学苦练”。

最青春的岁月,张慧过得枯燥又单调。

从东北师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张慧便跟着母亲在黄河边的窑洞工作室里创作。工作室离市区很远,张慧每周只能回市区一次。跟其他年轻人能享受城市的多彩便利不同,张慧每天要做的雕刻,重复且枯燥。

“我经常质疑自己,为什么要每天这么枯燥,为什么不和别人一样,过得轻松一点。我曾无数次想过放弃。”每当陷入自我怀疑,张慧都会一个人静静坐着哭泣。

但回想起父母创下黄河澄泥砚这份基业的艰难,手艺人本身就要动心忍性、与艰苦的创作环境相抗争的使命,张慧手里的刻刀,放下又拿起。关于毕业后的那段时光,张慧的形容是“几经崩溃又自愈”。

张慧经常待在湿气逼人的窑洞,导致体质偏寒,不规律的睡眠又使她患上神经衰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手艺,为啥没人继承?说到底是太苦。”这其中的苦,有创作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磨练的困苦。

然而,正是这段困苦的时光,让张慧明白,只要沉下心来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够多,再“苦”也会变得“不苦”,对之的态度甚至会从嫌弃厌烦,变得“爱上”和引以为傲。

手艺出师后,张慧不仅深得父母在黄河澄泥砚创作上的真传,还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手工艺品的用途,创作出了黄河瑞兽摆件系列和黄河澄泥瓷茶具系列两款文创产品。

张慧是黄河澄泥砚非遗传承人,曾获得河南省工艺美术师等称号。她说,虽然自己还年轻,艺术创作的道路还有很长,但取得的这些荣誉,让她以黄河澄泥砚为傲,以做黄河澄泥砚的父母为傲。

张慧热爱黄河澄泥砚。如今,她不再排斥“澄泥砚家的姑娘”这一标签,她特别想让大家记住,她是黄河澄泥砚新的传承人。

非遗传承的变与不变

任何手工艺品的传承和推广,都会遭遇瓶颈期。黄河澄泥砚也不例外。

2019年,张慧能明显感觉到,大众对黄河澄泥砚这块摆在书房里的砚台,已经不再感到新鲜和稀奇。如何才能让传统的黄河澄泥砚技艺,不断满足当下大众对手工艺品的审美需求?

张慧深入思考后,大胆地将黄河金沙泥揉进釉料,在外观上赋予黄河泥多彩的颜色,在内容上注入黄河泥更精彩的黄河故事和文化,创作出了黄河瑞兽摆件系列和黄河澄泥瓷茶具系列两款在书店、展览馆畅销的文创产品。

其中,黄河瑞兽摆件以中国传统祥瑞内容和中原地域特色文化为出发点,深挖传统,外观不断创新更迭。作品纯手工捏塑形,上釉后高温烧制,釉色丰富,精致可爱,目前开发原创产品造型300余款。

“黄河泥上釉成了瓷,陶提升为瓷就产生了质的变化!”张慧大刀阔斧对黄河澄泥艺术进行改进。黄河泥揉在釉料里,泥里矿物质的光泽就闪烁在摆件的外观上。黄河泥的内涵没变,精气神仍然在。

母亲王玲对黄河澄泥砚技艺的创新也非常支持,父亲去世后,母亲独立支撑黄河澄泥砚的发展,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堪称手工艺界名副其实的大师。

胆大心细的张慧总是调侃地说:“手艺传到我手里,我一个年轻人不去谋求创新,那年老的人思维更固执就更不会去创新了。”

张慧认为,“黄河澄泥砚就是要创新,时代让它走到创新的节点,就是要做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才能让这门手艺更好地流传下去。”

非遗传承,能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是什么?

张慧认为:能变的,是不同时代下对手艺的理解和所打造工艺品的外观;不能变的,是传统文化的根和内涵。“把非遗做成文创,一定离不开传统文化,要去传统文化里找到文创的内涵和意义,文创才能有灵动的精气神。”她说。

如何保护好父辈制作的现有的黄河澄泥砚和黄河澄泥石碑,推广黄河澄泥文化,让更多的人来继承这门手艺,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张慧用韧劲、稳劲与拼劲,交上了一名年轻非遗传承人的青春答卷。

张慧创立了文创“柒炁”品牌,定期面向聋人开展“无声世界让陶艺更精彩”公益培训活动,培训聋生30多名,帮助解决聋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张慧说,这些聋人学生学东西特别快,因为他们身上的专注精神,是做手艺最契合的品质。

“传承这件事,任重而道远。当前很多非遗技艺后继无人,传统技艺逐渐消亡,如何守住初心、做好传承、顺应时代、敢于创新,使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挑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郭秋林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符文适应之力什么意思(lol符文适应之力有什么用)

下一篇: 河北省中医大学排名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