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图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图片以及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2、《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 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弓|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 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 书目之一 ,那么它必然有它的 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实 他从小 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 和谐,终生把科学的 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 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 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 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 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读后感:
分享者:高同学 第一部分: 1943年,有一个人养了至今不知道死活的猫,薛定谔的猫。1944年9月薛定谔写了一本书,叫«生命是什么»,此书作者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大意是:不同于我们提及生命所想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作者认为一般的物理学定律无法解释生命这一有机体,本书用物理学和 ,数学的原理来探究生命活动。而且这本书写于1944年,在分子生物学,核酸还没发展的 ,作者对生命的物质层面了解是如此让人折服,每个看过书的人可能都会思考:数以百万计的原子是如何组成生命的?人类是如何组成和思考的?生命的存在能否由物理学和 来解释?它让读者把生命当做一个概念更加冰冷透彻的对其进行理解,激发我们把生命放在宇宙的框架下,用规律来总结生命这一有机体,推动了分子进化的诞生和DNA的发现。 薛定谔在书中第一章提出了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他写到活细胞的最重要部分是染色体纤丝,我们也可以称为非周期性晶体。普通的物理学家眼里,周期性晶体构成的极具吸引力和最复杂的结构已经使得无生命的自然界变幻莫测,而有机 家所探索的更为复杂的非周期性晶体更是生命的物质载体(这也看出生命这一物质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生命的永恒在于遗传特性的永恒。生命的遗传本质是从减数分裂开始,从一个受精卵到染色体的 ,基因的表达。这是一个生命的发展和延续,所最终展示的遗传性状实际上不仅仅是指个体明显的外在特征,它更是一种表型的综合模式。 继续研究微观的遗传特性就会发现突变的存在。一般而言,突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害的,只是由于它们是潜在的,因而自然选择一直没有消除它们,且自然选择可以把突变作为自己的合 原料,但这种突变是极为罕见的事件,一般基因一直处于36.67℃左右的温度下,但是却能保持几个世纪之久而不受热 的干扰。从现在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量子论与遗传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作者并且从量子力学的层面来解释基因的突变,把突变认为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而引起的。 引用书中歌德的一句话--存在是永恒的; 有许多法则保护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从这些宝藏中汲取了美。作者认为遗传特性是永恒的,人类的整个生命的延续依赖遗传的神奇作用,而我们能观察发现这一作用更是神奇,我认为这就是生物学的魅力所在,每当多了解一点就多惊叹于生命的美丽神奇,生命遵循着相同的道路 ,从出生到死亡,从染色体到生命个体,从微观的原子到宏观的躯体,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而基因和突变又让组成生命的原子以不同的规律展现,如果只从统计学和原子排列来想生命这一工程要多么宏伟。这不得不让我们敬畏生命。 最后,分享书中很喜欢的一句话 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斯宾诺莎《伦理学》 第二部分: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所写的一本生物学的经典巨著,这本书属于科普读物,不涉及深奥的科研成果,但是短短一小本还是读的让人怀疑自己(读不懂),这是科普?讲的是生命?很难想象这本书写于1944年,一字一句耐人寻味,透露的思想更是我等普通人望其项背。(1)存在是永恒的; 有许多法则保护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从这些宝藏中汲取了美(歌德)。
万物由原子组成,组成生命的细胞,感知外物的器官,仅仅是数以万计的原子吗?那么感觉和思维呢?生命物质结构的工作方式,和机器不同,你就算研究投组成生命的每个原子的 轨迹也无法堆砌出一个鲜活的生命,
了解生命就要了解生命的遗传机制,生命延续千万年靠的不是长寿是传递。一个基因包含的原子超出100万或几百万个。它可能是一个大的蛋白质分子,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每一个自由基,每一个杂合环都起着各自的作用。意外总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继续研究基因的遗传就会发现突变的存在。突变是极为罕见且多数有害的,物种的自然选择把有利的突变保存。作者从量子力学的层面来解释基因的突变,把突变认为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而引起的。好吧,量子.......
(2)我思故我在
生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活的物质才是生命,可以和外物环境进行交换的物质才是活的。从热力学来解释死亡,能量是守恒的,生命是一个负熵的过程,整个系统慢慢退化,最终变为毫无生机的物质。
一个人同一时间不可能踏进两条河流,精神,知觉,意识也是单数的,我们可以有不同角色,不同人格,但我们同一时间只能以某一人格,某一角色来思考来反应,那么会有复数存在吗?认为知觉是单数的,事物可能存在多面性,东西只能是一个。树在这里,没有进入 视野,我没看到它而已,或着这个树以什么角度投射到 知觉之中。
我们知道知觉总是和肉体连接的,人少年,中年, 年或者喝酒,生病,身体物理状态不同也会影响意识,所以宗教会考虑灵魂,认为灵魂是不能脱离肉体的。
唯物论会认为知觉和神经元相关,无法回答的都是科学还未发现的。
只要身体的器官调节自身的功能,不断与环境发生作用,意识就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出现,不断受到环境的影响,经受一定时间的锻炼后,被环境以特殊的方式而修改。像我们这样的高级脊椎动物,在神经系统中就拥有这样一个器官。这个器官的特殊功能与意识不断发生联系,通过经验使自身不断 应外部变化的环境。因此,物种经历发育变化的地方就在神经系统这个部位;如果把我们看成植物的话,神经系统就在茎干的顶端处。意识不断的与环境发生作用,有意识的学习,重复行为构建精神世界,但是学习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吗?
人类的进化点滴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人类与意识的抗争也从未停止,我是不是可以按照心意生活?欲望是不是要抑制?那么道德,我们认为的 事物是不是就是意识之光。 第三部分: 《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作者是从科学的角度探讨生命,试图理解组成生命的物质及遗传机制,更进一步探讨组成生命的意识是什么,对于敬畏生命的话题未直接谈到,说下自己的感受,懂得了组成生命的物质是什么,生命的一代一代如何更迭的就会感叹生命的神奇,感叹自己的无知,神奇和未知激发我对生命的 与敬畏。 未知总是让人 想,无论是无畏还是敬畏,我认为都有部分来源于未知,当人对生命的探索越多,发现自己所知的越少,就越会敬畏生命,敬畏它的伟大神奇。古人把一部分对大自然的畏惧,对天灾人祸的畏惧寄托于宗教上面,对宗教的屈从和崇拜,可能也有一部分来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死亡是每个生物都会遇到的终点,特别对于人类来说生离死别总是永恒的话题,死亡让时间让生命变得珍贵, 珍惜所以敬畏。 热爱也会敬畏,我可能会 下班路上看到夕阳,看到夕阳下 的树木,盛开的海棠花,川流的车辆,驻足停下片刻,突然就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神圣。 当然,我认为敬畏生命应该也是一种伦理要求, 敬畏生命才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学会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