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艾灸治便秘(便秘怎么艾灸)?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中医艾灸的最全疗法,下面是云南中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艾灸治便秘
艾灸疗法是历史悠久的中医物理疗法,此种方法由药、热、穴位组成,具有温通经络、补养气血、祛湿散寒等功效。艾灸疗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可治疗痹证、胃下垂、脱肛、遗精、阳痿等疾病外,还用于防病保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艾灸疗法如何灸治生活中一些常见疾病的文章。
一、概 述
艾灸疗法古称“灸焫”,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以加强治疗作用。
该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因其制成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等。
二、禁忌症
1. 凡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与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 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施灸。
4. 空腹、过饱、极度疲劳者应谨慎施灸。
三、注意事项
1. 掌握热量,防止烫伤,尤其对局部皮肤知觉减退及昏迷患者要更加注意。
2. 做好防护,以防艾火掉下烧伤皮肤或烧坏衣褥。使用温针灸时,可用硬纸片剪一小孔,套住针体平放在进针处,即可避免艾火直接掉落于皮肤上。施灸后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火。
3. 艾炷灸容易起泡,应注意观察,已起泡者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经75%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将泡内液体抽出,外涂碘伏,再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
4. 极少数患者灸后可见头晕、口干、鼻衄、乏力,此时应减少灸量。
四、常见疗法
1. 胎位不正可灸至阴。
2. 保健可灸足三里、肾俞、气海及关元。
3.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可灸百会。
4. 阳气虚脱之四肢厥冷可隔盐灸神阙。
5. 感冒头痛可灸大椎、太阳、完骨、头窍阴、率谷及风池。
6. 急性支气管炎可灸肺俞、定喘及合谷。
7. 慢性支气管炎可灸肺俞、膻中、脾俞、膏肓俞及太渊。
8. 咳嗽可灸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及列缺。
9. 便秘可灸天枢和足三里。
10. 急性胃肠炎可灸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11. 腹痛可灸气海、中脘、内庭、脾俞。
12. 失眠可灸涌泉、膏肓。
13. 心绞痛可灸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内关。
14. 尿潴留可灸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15. 小儿遗尿可灸关元、肾俞及三阴交。
16. 前列腺炎可灸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气海、腰阳关。
17. 阳痿可灸中极、关元、肾俞、命门。
18. 风湿性关节炎可灸曲池、足三里、血海及肝俞。
19. 类风湿关节炎可灸曲池、足三里、八风及八邪。
20. 月经不调可灸中极、关元、太溪、子宫。
21. 月经后期可灸关元、三阴交、气海、子宫。
22. 痛经可灸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子宫。
23. 带下病可灸白环俞、气海、三阴交、带脉、归来。
24. 乳腺增生可灸阿是穴(乳房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
25. 落枕可灸天柱、大椎、风池、肩外俞、肩中俞。
26. 颈椎病可灸天柱、大椎、合谷、后溪、风池。
27. 肩周炎可灸肩髎、风池、曲池、肩髃、肩部阿是穴。
28.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灸后溪、足三里、命门、腰阳关、肾俞。
29. 梨状肌综合征可灸环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
30. 足跟痛可灸申脉、太溪、昆仑、照海、解溪。
31. 过敏性鼻炎可灸风池、足三里、迎香、合谷。
32.斑秃可灸阿是穴、风池、头维。
本文选自《社区适宜中医技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罗玳红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干眼很可怕,眼科专家养“眼”有密招!
补虚圣药,来源炮制皆有别,辨别种类需谨慎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便秘怎么艾灸
《灸绳》一书对“灸感”有过这样的描述,“灸感由穴位向外扩散,自上而下走遍全身”。可为什么在我们日常的艾灸中,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样神奇的感觉,甚至出现腹泻、水泡、发烧等各种不适的反应呢?下面,为大家讲解20种艾灸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1.「 灸后病重 」
解 释:
灸后病重可能是由于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因为如果正气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脏腑器官是没有办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的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应对方案 :
当邪气排到体表时,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或者点刺放血让邪气及时排出来。
2.「返 病 」
解 释:
有些人可能在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之后没有犯病。但有可能病根还没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时间,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们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病根。
应对方案 :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继续艾灸。
3.「染 病 」
解 释:
是艾灸的一种排病反应,本身身体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体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正气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争,就会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
应对方案:
有专业的艾灸师对新病进行配穴应对,就能顺利地度过各种排病反应。
4.「 艾灸上火 」
解 释:
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
解决的办法有两种,
第一是要滋阴
第二要引火归元
滋阴,可以先吃点六味地黄丸,每天早晚吃一颗,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时晚上用艾叶进行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
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5.「 灸后排尿多 」
解 释:
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毒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功能会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
肾虚病人:在原有穴位上加肾俞等穴。坚持了一个周,尿频的症状就减轻了。
抑郁症病人:可以减少灸量和时间或者暂时停灸或者加上神门等安神的穴位。
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神阙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建议多吃山药、薏米等这类健脾祛湿的食物。
6.「 灸后发烧 」
解 释:
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几年前大家最熟悉的养生理念就是体温决定生死。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应对方案:
先天阳气比较充足: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阴邪过重: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可以继续艾灸,同时对身体进行辅助干预。
宝宝发烧:给宝宝多饮用温开水就可以。如果温度达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给宝宝泄热,一般会选择大椎、肺俞、身柱穴。
7.「 热感、走窜感 」
解 释:
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感传,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当出现走窜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出现。
艾灸的通窜感还表现在“找病”上,什么意思呢?
当艾灸的热力渗透到相应的病灶,阳气充足了,身体自然会进行调整。比如说艾灸中脘穴,胃部寒者肝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又检查不出来具体的疾病,其实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在起作用。
8.「 灸后出汗 」
解 释:
艾灸出汗对现代人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了,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
艾灸后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阳虚比较严重的人,施灸的前几天很少出汗,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应对方案:
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
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注意事项:
在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汗比较多,除了在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
9.「 灸后腹泻、肚子叫 」
解 释:
既然艾灸可以培补人体元阳,为什么还会出现腹泻呢?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会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
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
应对方案:
艾灸关元、足三里、神阙穴,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
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
如果是脱水的话,就要喝点糖盐水,在温水中加入适当精盐、白糖。
10.「灸后月经异常、白带异常、崩漏 」
解 释:
月经异常:艾火在调理人体的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而如果人体吸收功能比较弱或者补充的水液不足,而人体此时气血就会相对偏弱,所以出现假象。
白带异常:女性则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现阴部发痒、发红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被驱逐,正邪相争的过程中,细菌会暂时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炎症。
崩漏: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于经脉,气机不畅,艾灸后阳气会将寒凝邪气全部都化开,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案:
月经异常:只要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适当补充温水,在饮食中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白带异常:保持外阴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崩漏: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艾灸配合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更有利于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机能的恢复。
11.灸后起红点、红疹,发痒
解 释:
艾灸可以培补人体阳气,待人体正气充足之后,在气机的鼓动下,体内的寒湿外邪被化开,就像我们打扫完房间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样,这些垃圾毒素就会从皮肤和经络中排出来,其表现方式就是起红点、红疹,发痒,这都是排寒湿风等邪气的重要表现。
应对方案 :
脾胃功能相对比较弱的人,艾灸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脾俞、胃俞,同时适当吃一些山药薏米粥等补脾祛湿的食物。
对于起红疹后不痒的人来说,只要坚持艾灸,提升阳气,红疹会逐渐消失的。
如果痒得非常难受,一个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经返到体表的寒气、湿气、风气尽快排干净,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处涂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痒的效果。
如果有专业艾灸人士操作就更好了,可以选择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穴位,用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每周一到两次,让病邪及时排出去,待症状缓解后就能及时停止。
此时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则会使病邪再一次入里,甚至会侵蚀脏腑。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经腧穴进行放血。
注意:在此调理期间要尽量保持清淡的饮食,保持愉悦的心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12.一片一片的灸花
解 释:
有些人艾灸完后皮肤会变得红一块,白一块,呈花纹状,这是为什么呢?
艾灸时间太长自然会留下熏烤的印迹,其实这种花斑与体质有重要的关系,有花斑的人多数体内寒湿比较重。
应对方案 :
经常露在外面的皮肤每次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但为了健康,如果湿气比较重,不得不调养身体,每个穴位每天坚持艾灸10~15分钟,坚持下来,一般不会起花斑,而且也能起到非常好的调理效果。
13.灸后失眠
解 释:
艾灸之后,人体阳气会上升,如果这个患者阴相对偏虚,阳气在短时间内提升,相对于阴血就会过盛,所以精神会出现亢奋。
如果艾灸患者体内邪气太盛,在阳气不足前邪气就会占上风,所以人体整体素质都会便弱,但一旦正气提高,有能力和邪气做斗争,这个时候阳就不会乖乖地受外邪的控制,起来反抗,这样也会容易引起灸后失眠的好转反应。这也是阴阳重新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的过程。
应对方案:
每次艾灸之后配合艾灸涌泉穴和太溪穴,一方面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滋阴,可以帮助身体尽快调整到阴阳的状态,失眠的症状会自然消失。
注意事项:艾灸后导致的失眠,只要确定不是疾病导致的,都属于正常现象,其作用机理和前面我们分析的其他反应是非常相似的,当艾灸通过经络、腧穴的刺激,在传热、导热、透热等热反应的作用下,达到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调动了脏腑器官的恢复功能。
14.灸后嗜睡、乏力
解 释:
艾灸后出现嗜睡,乏力这是典型的浮阳归元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内稳态,只有这样人体各项机能才能够相互协调,处于一个整体的平衡状态,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人体阳气过弱,或者阴血不足时,阳气就会上浮,而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调理,真阴就会上升,外浮的虚阳会被引下来,起到归元的效果。
一方面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身体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抗争的过程,而睡眠、休息可以帮人体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身体能够更快地得到恢复。
应对方案:
跟着感觉走,想睡就睡。
15.灸后抑郁、狂躁、易怒
解 释:
多见于经常生气,压力大的人体内的酸毒积累越多,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艾灸一段时间之后,体内的阳气会上升,有能力将郁气排出体外,所以会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容易发怒,看什么都觉得不对,而且经常会感觉到悲伤,甚至会感觉到非常委屈,想哭,而邪气外出也需要一条出路,即有可能以打嗝的方式从上面排来,也可能会放屁。
应对方案:
如果想哭,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泄出来,可以哭。中医讲“肺主悲”,所以此时可以强化一下肺的功能,艾灸一下大椎、曲池穴,同时,刮拭一下肺经,重点以云门、中府、曲池穴为主。
如果感觉抑郁难受,就立即点按太冲穴,还要配合刮拭肝胆经,如果有条件,可以从胸、胁开始自上而下进行。
注意事项:抑郁或者狂躁的时候,一定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散散心,把情绪发泄出来,一定不要闷在心里,防止气结在心,还要配合饮食调理,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养好脾胃,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
16.灸后冒凉风、发冷
解 释:
艾灸后出现寒、热、酸、麻等感觉都被称之为灸感,寒湿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冒凉风,但是部位不同,一般人会从脚心、腿上、肩部、头部冒凉风,阳虚严重的人会感觉全身发冷。
应对方案:
艾灸后出现冒凉风、发冷的症状,一定要结合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增强血液循环,加强艾灸冒凉气的关节部位,只要坚持下来,不仅症状会所有改善,整个人体的机能也会跟着提高。
17.灸后出现便秘
解 释:
如果命门火不足以化动下焦阴邪,真阳元气化施无力,寒极生热则会引发虚火,导致大肠主“津”功能太过,从而出现肠燥便秘。其次,人为的憋大便也会导致津液不足。这是因为排泄物在大肠内呆的时间太长,大肠不断吸收津液,最终导致大肠干燥,这是人体自身原因导致。再次,如果气血过弱,艾灸腹部的时间过长,同样会把“津液”烤干,最终导致的就是大便干燥。
应对方案:
如果是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一定要减少灸量,配穴中加入滋阴的太溪穴、复溜穴。还可以配合一些穴位按摩,长强穴就是不错的选择,这个穴位有助于人体气血升降,改变大肠的舒张及收缩情况,对便秘有很好的改善效果。每天先艾灸长强穴20分钟,然后再将双手搓热,顺着腰椎尾骨向下连续搓100下。
注意事项:如果是老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因为便秘引发意外,家中可常备润肠丸等有润肠通便功能的中成药,出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就医。
18.灸后起泡、疮
解 释:
艾灸后可能会起水泡和脓疱,其中水泡更为常见。出现这种现象有两大原因:一是操作时间过长或操作不当,二是身体湿气比较重。
《小品方》中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针灸资生经》中也认为只有艾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湿气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起泡,有时候会发现不知不觉就起泡了。是寒邪向外排出的好现象,正所谓“泡破邪出”。
应对方案:
对于一般水泡,可以任其自然干瘪,水泡比较大的,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可以用一次性毫针从下方刺破,放出水液,不要擦破皮,碘伏外用,防止感染。
然后用艾灸直接对着患处进行悬灸,借助火力,增强杀菌的效果。刺破后继续选择温和灸,可以不用进行包扎,期间如果有脓水排出来,也属于正常现象,然后用医用棉签将水泡中渗出来的水液吸干净,一定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一般水泡是白色或者是略带黄色的透明状液体,如果发现水泡内的液体是浑浊粘稠状则说明灸疮感染,要及时就医。
19.灸后腹胀、打嗝、放屁
解 释:
艾灸后阳气提升,出现放屁、打嗝的现象也说明人体的肠胃功能开始恢复正常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艾灸后都会有放屁、打嗝的反应,如果正气不足,就会表现为腹胀,一般来说表明身体上虚下寒,如果能够及时将脏腑的邪气排出体外,就会感觉身体非常轻松。
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屁特别臭,这就说明肠胃问题相对比较重。
另外,肝、胆、胰腺等消化性器官有问题也容易出现这种排气反应,如果是寒性体质,放屁、打嗝的症状反应的就更为剧烈。
应对方案:
这里提醒大家一点,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屁,都是人体应该及时排出去的垃圾,此时可以用隔姜灸,同时配合自己的症状,如果是脾胃功能弱,就加上足三里、脾俞穴,如果是肝胆功能有问题,就配合肝俞、胆俞,肝气瘀滞就配合太冲穴。
20.灸后血压、血糖发生变化
解 释:
血压升高:是艾灸后的一种好转现象,一般会与其他症状同时存在。艾灸后体内阳气增强,身体自我调整功能得到恢复,此时血压的升高也是生理所需的高度,大血管的血压会升高,有助于清除血管末梢的垃圾,同时也不会影响由毛细血管所主的人体组织其他功能。配合相应的调理方法,继续艾灸一段时间,人体就有能力将血压调整到符合人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值域。高血压与肾脏功能和失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血糖升高:艾灸之后出现血糖高,因为阳气上升,潜藏在体内的阴邪被化,返回到血管、脾肾脏腑器官的一种表现。这种变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体内的阴邪从深层逐渐沿经脉排出体外。
应对方案:
血压升高:继续采用艾灸治疗失眠的方法来对待艾灸后血压不稳的情况,同时选择重灸,在配穴上一般会加上百会、涌泉、曲池、悬钟穴。这几个穴位不仅可以调理高血压,还可以改善睡眠,所以如果用艾灸调理的过程中出现血压不稳的现象,配合这些穴位,坚持几次,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血糖升高: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能力非常低,伤口愈合能力差,所以要把握好时间和灸量,一定不要起泡。糖尿病患者本身消耗比较大,所以在做艾灸期间一定要配合充足的营养。
【互动】
你在艾灸时会有什么反应呢?
你的艾条会上火吗?当时的你,是怎么处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