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温铁军农业反哺工业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温铁军农业反哺工业以及工业反哺农业还是农业反哺工业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简述建设社会主义 村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2、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简述建设社会主义 村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 村,对于党和 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 村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 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 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 村,是确保我国 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 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 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 化 行列。也有一些 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 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 化进程,使社会主义 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 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 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 村,是全面建设 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 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 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 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 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 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 、最持久的 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 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 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 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新华社 10月23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村是我国 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 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 “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提法蕴含新思路
“社会主义 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 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 村就是 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 村”,则是在 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 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 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 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 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概括说,建设社会主义 村,在经济上就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可以通过 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来实现。
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 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即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终于走出“八年徘徊”,也只是恢复性增长。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 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这个努力方向来源于如下现实: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 生的厕所,有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子还没有电话……
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60%到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门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放不下的事。今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 。”国庆节期间他在河北农村考察时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
应当看到,近几年 已经出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举措:
农村教育方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 还确定,“十一五”期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农村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等费用也将全部由 负担。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30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2004年招标采购总计22亿元的总值。
村建设将迎来农村大发展
不久前记者在陕西延安的羊泉镇东里村采访时,村民徐建红说,“过去做饭满窑烟,如今生火拧开关。这多亏有了沼气池!”他家的猪圈,猪粪全流进沼气池,一点也不臭。旁边的厕所,以前来个人都没下脚的地方,现在改成水冲的,干净多了。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154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等 为代表的一批生态项目,如今在各地农村积极推进。山东、浙江等省提出要以“生态立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等可再 源。在河北,从2004年起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确定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主要抓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社会主义 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 民、新风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 特征; 民是指有 、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农村要想改变面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也需要农村提高自身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就必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科技含量。他同时提醒,“ 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一哄而起。所以中央特别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陆文聪认为,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 村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实行民主的社区管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是今后的重点所在。概括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 应重点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治理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三是重点发展医疗、养 等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支持农业生产,五是发展教育事业。
人们期望,有一套 改革措施出台,形成一个合理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今后几年内能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及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协调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改善,农村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并给相关行业带来 发展机遇。
简单地说: “社会主义 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
详细地说: 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历程:50年代初土地改革 ,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农民获得土地。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 ,实施土地公有制。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提出了“ 社会”概念。第四次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 村”。它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它承接了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温饱的努力和发展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 基础之上全面的 村建设,是对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体制和政策的矫正。可以说, 提法蕴含着 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村建设要求,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 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 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 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