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如何用剧本改写孔乙己(孔乙孔乙己读后感)

如何用剧本改写孔乙己(孔乙孔乙己读后感)?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豆瓣评分9.1的年度最治愈国综,播放量超过4亿,下面是今日头条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如何用剧本改写孔乙己

东经110度2分,北纬18度5分。这是海天万顷之间一座绿色的小岛,像一块放在碧蓝器皿中的翡翠。

这座仅有0.41平方公里的小岛,地位却很不一般。

它是海南岛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文分界线,也是现在陵水县与万宁市的行政分界线。

所以,它的名字也很独特——分界洲岛。

如今,分界洲岛又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了独特的一笔。

余华、苏童、西川、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一群中国知名的作家和诗人来到岛上,读书、聊天、叙旧。

当然,最关键的是——谈文学。

这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节目,名叫《我在岛屿读书》。它由今日头条与江苏卫视联手制作,已经有了4.4亿的播放量,豆瓣评分9.1。

1

岛上有个书屋,作家们叫它分界书屋。

取这个名字,一是因为书屋坐落在分界洲岛;二是进了书屋后,就远离了身后那个嘈杂的、忙碌的世界,可以静下心来看几页书。

书架上是一排排一架架的书,足有五千多本。这些都是今日头条的读者们寄来的,从《唐诗鉴赏辞典》到文学名著,不一而足。

作家里,第一个上岛的是苏童,一副黑框眼镜下罩着浓眉大眼,头发剃得短短。他的小说《妻妾成群》就摆在书架上。

苏童是17岁考上北京师范大学,26岁写出《妻妾成群》的天才作家。三十年前,《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和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奖。

第二个来的是西川。一位两侧脸庞虬髯花白的诗人。

在岛上,他多次高声朗诵诗意十足的句子。

“海岛带给我海浪、咸味、孤绝感;……在海边,每一块石头都是大地的尽头。”

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井喷年代。西川和海子、骆一禾三人并称“北大三诗人”,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之一。《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寻找海洋》……他的诗在当时的中国高校,被无数人手动传抄,奉为经典。

一看到书架,西川就犯职业病,忍不住动手要给它们重新排定座位次序。谁和谁应该是一类,应该放在哪一个地方……那是他多年来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的职业习惯。

他拿起沈从文的书:“慌慌张张,不必生活。”

不对呀?沈从文有这本书吗?他还在纳闷,旁边的苏童已经忍不住大笑。

——那本书叫《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第三个来的作家是余华。62岁的他头发已经花白,穿着打扮却颇随意——大墨镜、花短裤、沙滩鞋,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南海的沙滩上。

普通人很难看出,这个老头儿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长销书作家之一。

余华的作品,是从一万颗牙齿开始的。年轻时,他在乡镇卫生院做牙医,但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于是辞职开始写作。

他想用文学改变命运。连续写了5年,一直被不停地退稿。邮递员最后连门都懒得敲,每次都把退稿从围墙外面直接扔进来。

终于有一天,他成功了。有了《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

尤其《活着》,已经重印了六百多万册,而且新冠疫情这几年印得格外多。它给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提供了一份深沉哀伤的样本。

苏童和余华都是许久未见,格外亲切,很快开始互相砸挂。

“就你当年给我写的信最无聊!”余华提起一桩往事:当年,苏童给他写信约稿,内容是:“余华兄,能不能给我们《钟山》杂志写一篇小说?……握手。”

结果他看完这封信,发现不对。在字里行间,有隐隐的笔画痕迹,显然是上一封信的笔迹透过来印上去的。

仔细辨认,发现是:“铁凝姐,能不能给我们《钟山》杂志写一篇小说?……握手。”一模一样!

在场的人听完大笑:“……这不是群发短信吗?”

2

把这些人的人生联系在一起的最大公约数,是一本杂志。

杂志摆在桌子上,摊开着——《收获》,1957年的第一期,创刊号。

巴金、靳以创办的这本杂志,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这份发行量最高达到过一百万份的杂志,是几代作家的摇篮。

一上来就是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对中国小说历史的一次梳理。然后是艾芜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老舍的剧本《茶馆》,接下来是严文井、冰心、沙汀、刘白羽……都是可以写进中国文学史的名字。

《收获》有个特点:作者的名字都是手写体。那是巴金定的规矩,剪取作者的手写签名印在上面。杂志是人学,他希望呈现一些生动、带着人文气息的特点。

带这本杂志来到岛上的人,更是当代文学史的见证者。他的头发已经稀疏,但目光分外明亮。正如三十年前他站在巴金身边合影时一样。

程永新,1982年还没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时,去《收获》实习,就留下了。一直做到今天,当上了主编。

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王朔的《顽主》、贾平凹的《高老庄》,程永新都是责任编辑。用苏童的话说,他是“我和余华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伯乐”。

用程永新的话说,编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欣赏,“作家写出好东西,要有一双眼睛去欣赏它”,其实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其实,更重要的伯乐是上海巨鹿路675号,是《收获》杂志的编辑部。

“每一个中国作家在收获上发表作品,都是一个重要的脚印。”苏童说。

余华在一次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活着》这样的小说,在1992年没有其它任何一个文学杂志敢发表,除了《收获》。

“主要是有主编巴金。他女儿李小林胆子大。……李小林是这样一个态度,如果你这本小说她真的非常喜爱,哪怕是冒着被撤职的风险,她也发了。”

2017年,余华在纪念《收获》创刊六十周年的演说中还曾透露:

《许三观卖血记》准备发表时,巴金的气管已经切开,躺在病床上,李小林给他读了一遍。巴金吃力地点点头,认为应该发表,这样才发表出来。

可以看出,尽管巴金晚年的身体已经很差,仍然关爱着这些作家。

巴金说过,晚年的长寿是对他的惩罚。但正因为他的存在,《收获》和一批批作家得到了庇护。

《收获》还有一个传统。当年,《收获》的编辑以从来稿中发现优秀的新作家为荣,一旦发现好稿子,会整个编辑部传看。

直到现在,编辑们现在还继续发无名作者的好稿子;而不是像很多杂志那样,宁可发成名作家的烂稿子。所以作家们都有一个自觉:哪怕名气再大,也不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给《收获》。

余华曾经说过:

“巴金的长寿,让我们这一代作家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自由地成长。”

3

当年那些被关爱的年轻人,如今也老了。

这次在分界洲岛上,余华、苏童还邀请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当年先锋派小说的“带头大哥”,作家马原。由于身体原因,马原只能通过视频和他们聊天。

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起在鲁迅文学院上学时,除了文学不会谈别的话题。马原号称读过两千部左右的长篇小说,他们都很怀疑这个数字。后来作家格非去核实,发现马原居然能说出哪一部是什么出版社的,这才心服口服。

“我们这些人里就你见过巴金,我们都没见过。”

“是呀,想一想还是很激动,老先生还给我写了‘马原同志’。”

同样在《收获》发表过很多作品,余华、苏童、马原等人的老友叶兆言也来了。

叶兆言的祖父,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语文”这门科目的名字就是他起的。叶家三代人都对文学无比热爱,也都在《收获》上发表过作品。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

叶兆言说自己是个书呆子,“我去哪里,都会去图书馆。看到书,我心里确实是比较高兴的。”

“在我们还不知道书是什么的时候,你已经阅览过你们家老爷子的书房了。”苏童插嘴。

“我祖父其实不藏书的,他的书谁都可以拿。真正对文学最狂热的是我父亲(原《雨花》文学杂志主编叶至诚)。”

叶兆言回忆说,在1978年,父亲光订各种各样的文学期刊,就能花四五十块钱。这个习惯影响了他,他家的电视柜底下,至今还收着满满一柜子的《收获》杂志,他不时还要看一看。

40多年前,学生时代的叶兆言、马原就相识了,两人写的小说都难以发表。叶兆言记得,马原会拿着退稿四处逛,很有先锋派作家的样子。

“对于写作者来说,先锋是一种姿态。真正的作家是特别孤单的,甚至孤独的。因为写作是独立性的。”

他至今记得祖父、父亲坐在写字桌前的样子,一写就是七八个小时。

“写出来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坐在那儿的背影很重要。我现在也是这样写作的。”

一群60岁左右的作家、诗人、编辑坐在一起,聊唐诗、聊散文、聊类型小说,聊读书对自己的影响……当然,也聊彼此间的启发和交往。

余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来以后,一个很大的收获是:一群多年相聚从不谈文学的人,又开始重新谈文学了。

比如谈到散文时,程永新总结散文的灵魂是自由。余华谈到,如果只是一篇散文,就太单薄了,散文背后一定要承载历史、文化、哲学、故事等更厚重的价值。

他想起了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里的一句话,“在巴黎唯一看不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只能是在埃菲尔铁塔里面。”

“这是哲学家的表达。”程永新说。

在余华看来:

“读书的好处就是,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让我接纳没有经历过的经历和情感。但这本书一定要跟你相遇。如果你没有感觉,那么你还没到跟它相遇的时候。”

他自己是35岁那年才第一次发现鲁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家里一本鲁迅的书都没有。去买了一本,翻开《孔乙己》,一下就被震撼了。

《孔乙己》一开头就写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写到孔乙己是唯一穿长衫、在柜台边喝酒的人。聊聊几笔,就把人物的尴尬处境交代了出来。“太牛了,这时候我才发现鲁迅多么了不起。”

这次来参加《我在岛屿读书》,对作家们来说,都是一次跨界的挑战。

本来,作家是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的。“大家都说作家是作品背后的影子,你把影子拉到现实中来,它跟你的想象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不需要见作家。”苏童说,就像马尔克斯如果来到我身边,他的神秘感立马消失。

托尔斯泰如果来了,他会是一束光,不要走近我。

但这一次,作家们还是来了,走到网络平台和大众面前。但今天如果还躲在文字背后,那种生活是僵化的,所以不要躲在背后。

对于《我在岛屿读书》,本身也是一次跨界。

它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不设固定环节、不设任务挑战,作家们只是坐在一起聊一聊,出去走一走。这让它在一众综艺节目中显得像一股清流。

与作家们相反,团队成员都读了大量文学经典,首先让自己变成半个书迷,这样才能对节目内容有更精准的把握,确保嘉宾们思考、分享的自然流露。

这也是《我在岛屿读书》受欢迎的缘由。如今,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1分。在今日头条上,“我在岛屿读书”的话题阅读量4.4亿。

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曾经表示,《我在岛屿读书》是为倡导全民阅读做出的探索。希望用美景、好书和文坛老友构建起的阅读场景,唤醒更多人对阅读的向往。

节目制片人颜小可也曾表示,“一个读书类节目,评判它成功与否,就是你看完之后,是否有去翻开几本书读一读的冲动。”

从节目观众的反馈来看,许多人说,看完节目有一种想要阅读的冲动,有人看完后疯狂买了很多书。或许,这档读书节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孔乙孔乙己读后感

第一次玩过山车

一年级七班 刘诗檬

星期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妈妈带着我去游乐园玩过山车。这是我第一次坐过山车,我已经念叨很久了,今天终于可以美梦成真了。我非常兴奋,觉得过山车肯定特别好玩。

随着铃声响起,过山车开始动了。一开始还比较平稳,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就感觉它飞快地穿梭起来,一会儿爬坡上升,一会儿俯冲下降,有时候还有急转弯。我也跟着一会儿人往后仰,一会儿紧紧顶着座位,心提到了嗓子眼,这跟我想象得大不一样呀!

突然,过山车似乎停了下来,我还以为结束了呢,结果又开始动了,而且开得更快了。一上一下,我感觉人好像挂在了天空中,头朝下脚朝天,头晕眼花,我都想吐了,实在太难受了,过山车一点儿都不好玩。我害怕得闭上了眼睛,紧紧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敢松手。

终于,我感觉过了好久好久,过山车真的停了下来,而我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妈妈问我:“宝贝,过山车好玩吗?”我想起刚才难受的感觉,直摇头:“过山车虽然又惊险又刺激,但是我再也不想玩了!”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有时候很多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只有你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我听了妈妈的话点点头,好像明白了。

指导老师:唐珊珊

就读学校: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我们班的“母老虎”——小汪

五年级一班 杨翊曦

我们班的“母老虎”是一个臭名远扬,男生一听见她的名字就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的人。那就是小汪 。

她的皮肤白得如一面刚刚粉刷过的墙,平常很爱打扮,如孔雀一样。可你们不要被她的外表所吸引,她的杀伤力可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

记得有一次下课,小李正打算去找小陈玩 ,他路过小汪的座位时 ,一不小心把小汪的文具盒弄掉在了地上。 那时小汪还在外面玩,并不知情,小李吓得脸色苍白,立马拾起来放在原处。小李正在暗自窃喜,可是我们班的高音大喇叭——小马,立马大喊到:“小李把小汪的文具盒碰掉在地上了,小汪来呀 !”小马说完,又自豪地对着小李说 :“你这一次就准备下辈子在床上度过吧!哈哈 !”小李死死地瞪了小马一眼 ,然后又慌里慌张地跑向厕所。但是他刚跑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小汪也刚好到了那里,他们两个正好撞在了一起。小汪被撞在了地上,小李立马回过神来,又急匆匆地跑进了男厕所。 小汪再一次回过神来的时候,她把她的“同伙”一起叫上, 再来到厕所门口等着小李。在男厕所门口,小汪不敢进去。小李见状,立马又嬉皮笑脸地说:“你就是不敢进来,你有本事来抓我呀?”小汪生气了,眼睛像着了一团火似的 ,一下子跑进了男厕所,然后盯着小李,说 :“你不是说我不敢进来吗?”小汪又立刻把小李捉了出来,叫到:“你再给我嚣张。”面对小李的是一顿拳打脚踢,直到小李被打得跪地求饶,小汪才放了小李一马。

小汪虽然厉害,但她也不是没有优点,在我们班上她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她都会出手相助。

这就是我们班的母老虎——小汪,但说实话, 她有时候也讨人喜欢 。

指导老师:尹晓琴

就读学校: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孔乙己》读后感

五年级 司马钧毅

绍兴市快阁苑小学 指导老师 冯丁均

如今的中国,国泰明安,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我不禁瑟瑟发抖。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人,那个人就生活在万恶的旧时代,他的形象被鲁迅先生描绘得淋漓尽致又真实无比。

他,姓孔,叫孔乙己,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末,死在众人的嬉笑、唾骂与冷漠中,他觉得命运是如此不公,但他并没有想过反抗。他成了人们的笑柄,遭人唾弃与排斥,却还自作清高。“孔乙己,你是不是真当自己识字!”,“孔乙己,你又偷书了!”。“孔乙己·······”在别人的眼中,他就是个满口“之乎者也”的傻子。的确,他从小就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穷困潦倒却还自命不凡。我也只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他让我看见了一个黑暗的,阶级等级明显的世界。我想,鲁迅先生写这个,是为了揭示旧社会富人对穷人的不屑,而穷人非但不抵抗,却寻找着比自己更弱的人来显威风,这不就是妥妥的阿Q精神吗?这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孔乙己就是这样的受害人,可笑又可恨。没人怜悯他,没人尊重他,每天都生活在别人的嘲笑和冷漠中。孔乙己自己也知道,但他依然护着自己那张脸,即使打断了腿,他也依然否认是因为偷窃折了腿。我想,文章中的种种矛盾,就是暗示并讽刺当时旧社会的等级制度吧。

读完了《孔乙己》这篇文章,我抱怨上天对孔乙己的不公,他生在了一个万恶的旧世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小说里的种种不公,让我猛地想起了建党百年。一百年前,我们牺牲了无数革命战士,就是为了给人民谋幸福。革命战士们啃馒头,吃野菜,生活虽然贫苦,但精神上没有任何萎靡。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党员不畏艰险,勤奋勇敢。正是由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多读书,为国家争光。绝对不能做文章中那种“冷漠、迂腐、不求上进”的人。

指导老师:冯丁均

就读学校:绍兴市快阁苑小学

小狗“汪汪”

三年级 徐修为

我们家养了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汪汪”。

它长着黑宝石似的眼睛,长着倒三角形的鼻子,一身黑白相间的毛,摸上去滑滑的、软软的。

汪汪特别懂事。有一次我和妈妈带着汪汪出去,汪汪开心地摆动着尾巴,当我和妈妈停下来跟熟人聊天时,汪汪很安静地坐下来等着我们,从来不会乱跑。每当看见小朋友时,它会静静地蹲坐在我身旁,从来不会出其不意的乱叫以至于吓到小朋友。你们说汪汪是不是很乖、很懂事?

汪汪有时候特别像一个小孩子,稍有点成绩就想让别人表扬它。还记得那次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菜,汪汪看家。我们刚走没多久,家里来了陌生人,汪汪毫不客气地张开了血盆大口, 直到把陌生人吓跑。我和妈妈回来后,汪汪洋溢着笑脸:“刚才有陌生人来了,被我吓跑了。”摇着尾巴美滋滋地向我们炫耀,似乎在“邀功”。得意的样子真让人觉得好笑。

汪汪唯一的缺点就是胆子特别小。那是一个夏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汪汪去灌溉稻田,那一段路我们足足走了半个小时。到了田地里,爸爸妈妈开始灌溉稻田,只听见爸爸“咔嚓”一声打开水闸,汪汪吓得浑身的毛都竖起来了,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回了家,吓得它早已顾不上我在后面大喊它的名字。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家时,汪汪早已在门口守候我多时了。我也是佩服汪汪的长跑耐力,要是动物园参加运动会,汪汪绝对能拿个冠军。

这就是我家的小狗“汪汪”,它真是一只胆小而懂事的小狗。

指导老师:王宪芳

就读学校:吉林省长春市黄鱼圈中心小学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十大品牌男装,了解世界十大顶级男装品牌

下一篇: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