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剧本和记述文有什么区别

一、剧本和记述文有什么区别

请见下文叙述:

一般来讲,人们习惯于把剧本划归文学范畴,把它和小说、诗歌等统称为语言艺术。那么,同为语言艺术,剧本和小说的区别在哪里?剧本对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人们在区分剧本和小说时,往往把前者称为“代言体”的艺术,而把后者称为“叙述体”的艺术。所谓“代言体”,就是指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基本上是通过“说话”来传达的,只不过这些“话”是剧作者在“代替”他们说而已,这与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感的小说大为不同。在小说中,如果对话不足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作者就会用大量的描述和议论进行补充,以暗示人物的心理动机和隐秘思想。读者通过这些描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字,使这些人物形象在脑海中复活,从而对人物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评价。马丁·艾斯林在《戏剧剖析》中说:“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恰好是由于除言语以外那一组成邪分……”他所指的除言语之外的那一部分即人物的动作。

戏剧特殊的表现手段决定了剧本语言必须具有动作性的特点。这里的动作不仅仅指举手投足等眼睛所能看到的动作,也指人物之间情感、思想的交流、碰撞和摩擦。叙事文学的语言也有动作性的特点,但与戏剧文学相比,这个特点却不是首要和必需的。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本质上的最大区别是前者运用叙述法,使眼前的事成为往事,而后者则用动作使一切往事成为正在发生的事。因为只有把个别事件发生的瞬间转化为人物动作,直陈于观众的视觉和想象,才能使戏剧成为可能。马丁·艾斯林认为:“这种(指戏剧的)具体性是由下述事实而来:既然思想感情的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讲述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只不过,现实和戏剧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的事是不可逆转的,而后者可以从头再来,不停地演出。可以这样说,一切叙事文学都是过去完成时,而一切戏剧文学都是现在进行时。

二、非线性叙事逻辑指的是什么

非线性叙事逻辑指的是空间叙事逻辑,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常用的。

与之相对的是线性的时间叙事逻辑,西方小说的叙事累计。

在文学叙事中,故事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比较而言,中西叙事的时空视角各有侧重。中国叙事的逻辑起点更具空间性,西方叙事的逻辑起点更具时间性。

三、叙事类文学作品的特性

(1)客观性

叙事类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是独立的客观事物,这些对象对于作者来说是外界的客观的,因此客观性也就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特性。这种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构成作品的形态要素上,具体说,客观性表现为作品描写事物情景和描绘人物行动的客观化。强调客观性并不等于否定叙事文学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功能。只是不同种类的作品表现它们的途径各异。叙事文学不像抒情文学那样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描写外界的客观事物,间接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价值判断和思想感情。

(2)情节性

情节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时间上的连续,二是因果关系。叙事类文学作品在结构形态上是故事化的,也就是说一部这类作品总要讲述一个或几个有头有尾前后相续的事件,而当故事中出现的前后相续的事件不仅具有时间上顺序呈现的意义,而且建立起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时,事件就为情节所贯穿,而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

(3)混响性

所谓混响性指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多声部”性。这里的多声部性可以在作品的不同层次上表现出来。叙事文学在描写事物、塑造形象时,既可以通过叙事人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被叙述人(也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来进行。当然,叙事文学中,被叙述人语言是从属于叙事人语言的,但由于在作品范围中,被叙述人具有一定的独立地位,因此他的语言并不等同于叙事人语言,从而形成“多声部”的语言现象。

作者与叙事人的分化是造成叙事文学混响性的又一种情况。有些作品中,作者与叙事人在人格上可能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但在作品表层的叙事人话语中我们又的确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听”到作者的“声音”,这样在表层与深层叙述的不一致中,作品的混响性体现出来。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辩论赛取胜的技巧

下一篇: 个性特征探索小结怎么写?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