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高中语文朗读

朗读,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教法 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仍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大用早已被叶圣陶、吕淑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句翻译的方法。他们讲出了自己的高深学问,却耽误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光,造成了语文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这里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习惯和操作技术的问题。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 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三、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四、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例如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把朗读推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法,不仅需要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朗读高手。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搬新家语录?

下一篇: 日本称呼礼仪文化是什么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