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二、儒家经典名言?
儒家经典中有很多著名的名言警句。其中最著名的三字经和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打造出一个家庭和谐、国家繁荣、天下太平的社会。
再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名言,都无不传递出那种亲近、仁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以人为本,在经典中强调人类的关爱和尊重,信仰道德原则是立足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三、儒家经典学说?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四、儒家经典内容?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儒家经典之最?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ト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宏。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总称。这里要指出来的是,先秦时是六经,其中的《乐经》失传了,学者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的。《乐经》没有了,不过后来历代又有许多著作进入“经”的行列,如“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等。其实,“五经”的排序如果按照成就的历史的早晚论,应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六、儒家经典诗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儒家十二经典?
儒家思想
一,蒙学 共七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弟子规
二,孔门弟子 《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们所记录整理,关于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三,曾子《大学》
《大学》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编排而成,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四,子思《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五,孟子《孟子》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孔子《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孔子《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八,孔子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九,伏羲 文王 孔子 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十,孔子 左丘明 公羊高 谷梁赤《春秋》左传(译文)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孔子以鲁史为基础所作,其中文字非常简练,事件记载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后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传(亡佚)、夹传(亡佚)。小雅首次将春秋三传合而为一,以便于阅读比较。
十一,左丘明《国语》
这是左丘明《左传》之外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将春秋主要诸侯国,按照国家的思路来撰写的。
十二,荀况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十三,(明)洪应明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十四,(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十五,舒大刚 中国历代大儒
八、儒家经典名句
儒家经典名句:在理想社会中的道德与伦理
儒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之一,而儒家经典中的名句更是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与伦理观念。这些名句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儒家经典名句及其深意:
1. “为人之道,既竭虑而忘劳”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一章,教育我们要仔细思考,全情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并且不怕辛劳。这是一种勤奋与担当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不要与他人攀比。相比之下,小人只关心表面的虚荣和功利,缺乏内在的追求。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追求真正的价值,并以此为人生的指引。
3.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一章,强调了仪式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只有在遵守和尊重仪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过上有意义和有目标的生活。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于礼仪和规范的重视。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学而》一章,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只有持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愉悦和满足。这也是儒家经典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核心理念。
5.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道德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道德不应该是遥远的理想,而是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日常互动中。这提醒我们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用道德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儒教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儒教经典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依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儒家经典中嵌藏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道路。
首先,儒教经典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在物质激励和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儒家的道德观念提醒我们要关注个人品德的培养,以及与他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只有通过道德的引领,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共存的社会秩序。
其次,儒家经典倡导了教育的重要性。儒教强调“学而优则仕”,即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人处世的指导。儒家经典中关于学习的名句可以鞭策我们不断学习进取,追求卓越。
最后,儒教经典中对于人伦关系的思考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随着社会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儒教强调了仪式和礼仪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建立起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关系。
总的来说,儒教经典中的名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名句,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教经典中深思熟虑的智慧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用:quotes/
九、儒家经典诗书作品?
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4],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十三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国学十三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什么是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