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嘉靖三大事件?

一、嘉靖三大事件?

嘉靖一朝,发生的事还真挺多,因为嘉靖在位时间也很长,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

1、大礼议事件: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反对,发生了历时三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有200多位文武官员受到不同惩罚,其中杖死17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寝的规模扩建,耗费白银48万余两。

2、“宫变”:1541年(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和王宁嫔等人发动“宫变”,一天夜里,她们找到嘉靖帝的宿处,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按住他,用绳索勒住他的脖子,不料慌乱之中,把绳索打成了死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勒不死嘉靖帝,其中两个妃子一看事态不妙,就扔下了其他宫女,向皇后报告,想以此得以宽侑。皇后立即带人救下了气息奄奄的嘉靖帝。可怜以杨金英为首的这些宫女,包括那两个向皇后打报告的妃子都被处以极刑。

3、筑城: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二、明嘉靖是大礼仪还是大仪礼?

大礼仪。

所谓“大礼议之争”,其实是爆发于明嘉靖时期的一次事件。表面上,这只是关于朱厚熜父母的名分之争,实际上,这却是一场事关皇权的权力博弈。这场“大礼议之争”,既不关国家的存亡,又不关百姓的福祉。但是,它却是明史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一次重大事件。或许,这场争斗捍卫了儒家的正统礼制,但它的意义并不大,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三、嘉靖34年的事件?

华县地震(又称:明嘉靖关中大地震,简称:嘉靖大地震),地震发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

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同时发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

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的记录,推断当时的地震强度为矩震级8.0级至8.5级。

这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特大地震之一,也是世界有历史纪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四、嘉靖皇帝大礼仪的表现?

明朝嘉靖帝(世宗皇帝)在继皇帝位之前,对其生父、生母的称呼号,与朝廷大臣们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即所谓的“大礼仪之争”,最终,争议双方达成了妥协,为嘉靖帝点赞。

五、大礼仪事件解析?

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需要从其他侄子中选皇位继承人,结果选中朱厚熜。在进京继位时是否先继承皇太子还是直接继位成皇帝和文臣集团发生矛盾。以后朱厚熜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于文臣集团又发生矛盾,最后以朱厚熜的胜利告终。

六、嘉靖大礼仪为什么会赢

嘉靖大礼仪(The Grand Ceremony of Emperor Jiajing)是中国明代皇帝嘉靖在位期间举行的一场盛大宴会和仪式。嘉靖大礼仪成为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嘉靖大礼仪的背景

嘉靖大礼仪举行于1567年,当时的明朝帝国正面临着内外多方面的挑战。嘉靖皇帝意识到,通过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和仪式,可以加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威,巩固皇权。因此,他决定举办嘉靖大礼仪。

嘉靖大礼仪的目的

举办嘉靖大礼仪的目的有多个方面:

巩固嘉靖皇帝的统治地位。嘉靖皇帝希望通过举行盛大的仪式,向朝廷和百姓们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信,以巩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加强皇帝与官员们的关系。嘉靖皇帝希望通过与官员们一起参与大礼仪的筹备和执行过程,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稳定社会局势。当时的明朝面临着内忧外患,举行嘉靖大礼仪可以为社会注入一定的稳定因素,缓解社会矛盾,提升人民的归属感。 展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嘉靖大礼仪以其隆重的场面和丰富的仪式内容,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帝国的繁荣和富有。

嘉靖大礼仪的具体内容

嘉靖大礼仪包括多个环节和仪式:

祈福祭祀仪式:在嘉靖大礼仪开始之前,皇帝会亲自前往寺庙,进行祭祀和祈福,以祈求国家的平安和昌盛。 宣布大礼仪的规模和时间:皇帝会通过诏书,宣布嘉靖大礼仪的具体规模、时间和相关的安排,以向全国宣示这场仪式的重要性。 筹备和组织阶段:在大礼仪举行之前,皇帝会亲自主持筹备工作,并派遣高级官员负责各个环节的组织和协调。 盛宴和庆典仪式:在大礼仪的最重要阶段,皇帝会主持盛大的宴会和仪式,邀请全国官员和各界人士参与,庆祝国家的繁荣和富有。 神秘游行和表演:大礼仪期间,还会有各种神秘的游行和表演,向人们展示明朝帝国的文化威望和艺术成就。

嘉靖大礼仪的影响

嘉靖大礼仪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影响:嘉靖大礼仪巩固了嘉靖皇帝的统治地位,加强了他在政治上的权威和威信。此外,大礼仪也有助于改善皇帝与官员们的关系,促进政府的稳定运作。

社会影响:举行嘉靖大礼仪缓解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稳定了社会局势。人民通过参与大礼仪,感受到朝廷的关怀和期盼,增强了对明朝的认同感。

文化影响:嘉靖大礼仪展示了明朝帝国的繁荣和富有,提升了国家在文化上的地位和声誉。同时,大礼仪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行和表演,也为人们带来了文化盛宴,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结语

嘉靖大礼仪作为明代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举行大礼仪,嘉靖皇帝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定了社会局势,并展示了明朝帝国的繁荣和富有。嘉靖大礼仪成为了明代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七、嘉靖比吕方大几岁?

大概17岁左右。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角色吕芳在嘉靖皇帝身边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吕芳是嘉靖皇帝在位时期位高权重的宦官,曾经跟随嘉靖皇帝40年之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太监,在喜怒无常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周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随时都有丢掉乌纱帽的风险,还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警惕自己的身家性命。

八、嘉靖三大托孤大臣?

高拱、张居正、高仪

高拱,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513年1月19日),出身官宦世家,生而相貌魁伟,自幼颖敏高拱好学。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为文雄健开爽,出人意表。年十七乡试夺魁。嘉靖二十年(154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他由此从政三十余年,共提职十四次。四十五年(1566),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同年十二月,世宗崩,裕王即位,是为穆宗,改年号隆庆。元年(1567)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五月,因与首辅徐阶矛盾,辞官归里。三年(1569)十二月,穆宗召高拱还阁,以原官兼掌吏部事。次年,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高拱与张居正力排众议,使封贡得以成功,因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后进柱国,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后,任内阁首辅。六年(1572)正月,加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余官如故。

高仪,高仪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官太常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官礼部尚书,家中失火,苦无经费重建,遂借住友人家中。后引疾归。隆庆六年(1572年),以高拱推荐,起以故官侍东宫讲读。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结果是夏言为首辅,然后被严嵩进谗接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张居正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

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即明神宗。明穆宗在位时,十分信任张居正,他遗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个大臣辅政。

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大宦官冯保联合推倒高拱,成为首辅。由于神宗年幼,于是一切军政大事都由张居正裁决,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从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开始,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抹辉煌。

再说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神宗年间,张居正当政,所有文件都是由内阁批阅,神宗年幼,总想给自己找点事干,但一拿起奏疏,都是张首辅批阅好了的,所有事情照着办就行。万历毕竟十六七岁了,就只有找人玩,找到了身边的太监,太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太监喝酒,他也喝酒,不过万历喝酒喜欢闹事。神宗八年喝醉后找到一个太监要他给自己唱歌,但那个太监不会唱歌。他闹的事马上就传到了太后那里,太后给他看了一本书叫《霍光传》,霍光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就是废过皇帝,意思就是,如果万历再不听话,就把他废掉。神宗清楚,现在有能力废掉他的,就是张居正,所以由此恨上了张居正。

张居正下场: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但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眼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死后不久,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触动了神宗。神宗态度大变,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他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险遭鞭尸。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

高拱下场: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但张居正在太后前责高拱专恣,致被罢官。明神宗以“专权擅政”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就这样“志不尽舒,才不尽酬”,被罢相归家。归家后,发愤著书立说,著作有《高文襄公集》。万历六年七月二日(1578年8月4日)病,死于家中,享年66岁。葬于县城北部阁老坟村。高拱殁后24年,即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神宗为高拱平反,赠太师,谥文襄,荫一子尚宝司司丞。嗣子务观承荫。

高仪下场:高拱被朝廷驱逐,此时正在家养病的高仪,听说大惊,但也无法,唯有终日叹息。很快病情加重,呕血三日,于六月二十三日病故。

高拱、高仪并非同族,出仕前并不相识。

九、嘉靖时期三大天才?

杨博: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被严世蕃称为“三大奇才”之一(另外两位是陆炳和严世蕃自己),曾守卫甘肃、蓟州等要地,多次抵御鞑靼进犯,后回归朝廷中央,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严世藩

严世蕃:严嵩之子,才学出众但残忍狠毒,是严嵩左膀右臂,多次为严嵩出谋划策,也是严嵩二十余年不倒的重要支柱,自诩为嘉靖时期“三大奇才”之一(另外两位是陆炳和杨博),最后被徐阶等人弹劾,进而被嘉靖帝下旨处死。

陆炳:锦衣卫指挥使,嘉靖幼时奶娘之子,明朝著名的大特务头子,曾被严世蕃诩为“三大奇才”之一,曾与严嵩同盟治夏言于死地,但为人有一定原则,多次平反冤狱,曾帮助过很多后来被严嵩等构陷的政治官员,明朝“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职位唯一全部拥有者。

十、大礼仪事件名词解释?

大礼仪是明嘉靖年间确定兴献王朱祐杬尊号的争论,因系朝廷礼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无子,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孝宗从子,武宗从弟,即世宗)即皇帝位,下令礼臣议其生父朱祐杬尊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武宗父)为皇考,朱祐杬为皇叔父。进士张璁言,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立兴献王庙于京师。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去艾青先生故乡赏析?

下一篇: 诚信应考标语?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