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谒李时珍原文?
陈世旭:拜谒李时珍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区层峦叠嶂,峡谷幽深;丘陵岗峦起伏,绿树成荫;平畈湖泊棋布,港汊纵横。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的丹炉滋补着后宫的风韵,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成为谄媚和争宠的工具。医者高洁的襟怀岂能玷污,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凶吉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通幽,不失细少。如此乃为良医。
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八月断壶”(《诗·豳风·七月》),装满了天人合一的玄机。眯着洞烛幽微的眼睛,悉心净化天下的纷乱与尘埃。五千年文明煨出的性情,看上去依然淡定。目标是行动的源泉,使命是肩负的道义。探索的道路,举步维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智者姿态安详。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点一盏虔诚的灯,一路前行,让芒鞋踏破。滚滚红尘之外,是人间天堂。
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洪亮声音,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草、木、菜、果、谷是五部兵权,刀剑斧戟斩杀世间一个又一个邪恶的梦魇。
龟裂的纹脉,写意出尊容;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清为天,浊为地,阴阳分为两极。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曾几何时,时光抛弃了记忆,灵魂的花朵,一片片凋落,一片片残红惊心。传媒与骗子合谋,金钱与谎言同在,良心失去了天平,潮流的风向偏离了岐黄道中的准绳。医疗成为产业,病患成为商机,天价挟持“药王”,医患对立如仇雠,多少生机尚存的躯体,痉挛在生命的黄昏。世风及此,已近“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诗经·大雅·板》)了。
拯救世道人心,刻不容缓。招魂的旗幡在寻找灵魂的医师。“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二、拜谒李时珍主要内容?
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叫李时珍,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了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凑到父亲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他说的药方正对症,才同意他学医。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以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写书。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三、拜谒李时珍开头描写的作用?
一、描绘李时珍的形象,让读者对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用美丽的风景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
三、体现后人对李时珍的纪念。
四、灯笼结尾表达方式?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大量使用方言,地方色彩浓郁,感情丰富,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典范之作。
五、拜谒的解释?
拜谒 bàiyè
(1) [pay a formal visit]∶拜访谒见
(2) [pay homage]∶参拜瞻仰(陵墓、碑碣等处)
这几天你们已经看见有几万几十万劳动者来拜谒列宁同志的灵柩。——《悼列宁》
六、拜谒的意思?
拜谒,汉语词语,读音为bài yè,一般作动词使用。拜谒一词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拜访,谒见,拜见。第二个意思是指参拜,瞻仰。词语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
拜谒的近义词有:拜会、拜望、拜见、探访
七、什么是结尾表达方式?
结尾表达方式是写作中用来结束文章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总结、提出问题或给出建议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结尾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使文章呈现出完整的结构,更能够在最后阶段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起到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根据文章的类型、文体和主题特点等进行结尾表达方式的选择,尽量使文章落地生根,让读者在阅读后受益终身。
八、拜谒与谒拜的区别?
、指代不同 1、拜谒: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2、谒拜:谒见礼拜。
二、侧重点不同
1、拜谒:这个词侧重于指拜谒这一整件事,包含了随之而来的习俗等其他事宜。
九、瞻仰和拜谒的区别?
瞻仰是带着崇敬去参观,拜谒则是拜访的礼节性诗语
十、干谒和拜谒的区别?
"干谒"和"拜谒"都是指向特定地点或人物表示敬意的行为,但它们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干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行为,指的是亲自前往某个地方,如神庙或陵墓,向神灵或先人表达敬意和祝福。干谒强调的是亲临现场,亲身参与,表示一种敬仰之情,具有一定的庄重和郑重性。
"拜谒"也指前往特定地点表示敬意,但它强调的是拜访、致敬或恭贺的行为。拜谒可以是亲自前往,也可以通过书信、礼物等方式表达。拜谒多用于对尊长、师长、名人或重要场所的致意。
总的来说,干谒侧重于信仰神灵或向先人祭拜,强调的是个人的虔诚和敬意;拜谒更广泛,包括对各种尊敬对象的致意行为,也可以包括一般社交礼节中的拜访和致敬。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和时代可能会有所变化,上述解释是一个一般性的概述,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具体上下文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