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陶行知的知与行的关系?

一、陶行知的知与行的关系?

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二、“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学生陆澄记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但这个意思大概王阳明不止一次说过,学生们也觉得这种观念很重要,也就不止一次地加以记录。  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字由“矢”与“口”两部分组成,矢有疾义,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了然明白,嘴里可以很快地说出来。“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知”也被用来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这里的“知”是感知义。《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庄子·外物》“心彻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义。  “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使下发生,当然也就离不开知。《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闻、见、知、行递进,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认识,行则为知之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将知分为三类,相对的行亦有三类,含行与知协的意思。这些都是着眼知行之关联说的。  着眼知行之差异的,《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算知易行难说的滥觞。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是知先行后说,同时认为行更重要。王阳明则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认为知行相依不分先后。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经实践而得形成,有知离不开行的意思。但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强调心性,与程颢有所不同。  王阳明的说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是针对其所处时代而发,饱含竭力救世的情怀。他对知行关系的阐述有其特色,更可贵的是他毕生追求理想信仰,践履知行合一,这对后人影响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赞赏知行合一说,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受杜威影响,认为做为学的起点,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为陶行知,主张“即知即传”。他的观念与王阳明所说不尽相同,但在重视知行关联互促上是一致的。

三、知与行的名言?

1、“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出处】先秦诸子所著《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解释】惟:唯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2、“三思而后行”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出处】:战国时期荀子所著的《荀子·儒效》。

【解释】: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四、知与行那个更重要?

行更重要。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并用一生倡导的四个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知行合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知很容易,这个知,可以是知道,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认知。但是知是知,行是行,知并不代表行。而知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行。王阳明所强调的知行要合一,就是告诫人们,知不是目的,要把这个知用于实践,哪怕在实践的过程中犯点错误,都远比知而不行要强几倍!

五、潍坊中学与行知哪个好?

潍坊中学比行知学校好。潍坊中学位于潍坊市奎文区东关,它是潍坊一中的原址,后来潍坊一中新建,这里就成了潍坊中学,地理位置优越。潍坊中学多年来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师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质量一直不错,高考成绩也很突出。

六、家庭礼仪知与行的起源?

中国华夏历史五千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礼仪礼仪知与行就起源于此

七、知与行有哪些典型例子?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八、陶行知思想及行知精神?

陶行知主张的是平民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对提高国民素质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即使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学习的行知精神:一是无私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先生的名言,他的一生忠实地履行了这一名言。二是艰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理论。四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九、知网著录规范?

期刊文献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3,等.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页码-止页码.[例1]赵凤朝,李子荣,王佰亮,等.骨髓水肿与股骨头塌陷及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专著文献的著录格式为:[序号]章节作者.章节名//全书主编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

十、校园文明礼仪规范有哪些?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表达建议的虚拟语气句子?

下一篇: 日喀则青稞种植特点?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