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山寺的佳句

1. 夜宿山寺的千古名句

《夜宿山寺》的千古名句应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原诗:

《夜宿山寺》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释义: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扩展资料:

《夜宿山寺》就是这样一首既反映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又反映了崇尚庄老、超越现实,在回归田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的盛唐时代品格。

诗人极尽夸张和想象,层层递进,状写寺楼之高,表现出了诗人与天地、自然亲近的超越意

首句“危楼高百尺”,以一个百字形容寺楼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手可摘星辰。登上顶楼,一伸手,似乎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三四句则将想象推向极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竟然不敢大声说话了,唯恐因此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原来,我们与超凡的自然可以如此接近!

本诗句句夸张,却令人感同身受。不能不佩服李太白澎湃的诗情和奇幻的想象。这种事情与想象,体现着中国古代哲人对自然——亦即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对逍遥自放的人生境界的审美追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夜宿山寺

2. 有关“山”的诗词佳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3. 题破山寺后禅院佳句并点评

原诗[编辑本段]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但余钟磬音。

有时作惟闻钟磬音。万籁此俱寂,有时作万籁此都寂。)

注释[编辑本段][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译文[编辑本段]解释一: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磬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解释二: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解释三:清晨(我)来到一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处,那里是花木掩映的禅房。山中透出的光使鸟儿欢悦,水潭中的倒影使人心空灵纯净。

所有的声音都沉寂了,只听到僧人敲击钟磬的声音。鉴赏[编辑本段]《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

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常建(708-765?),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

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

诗一卷。诗文赏析[编辑本段]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

4.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常建资料

生平简介:常建唐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 )登进士第。天宝十二年(753)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苏盯眙县)尉。后去职,隐居于鄂渚(今湖北东南)一带。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却颇具诗名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就将常建列为首位,评价很高。他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意境清远,风格淡泊,造语警拔,构思精妙。同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 关于写山的佳句,挤呀挤呀挤

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段落:

早晨,千山初醒,朝云出岫,在青青苍苍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转眼间,太阳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巅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碧野《岭南秋日》

西山数不尽的诸峰,如笑如眠,带着紫苍的暮色,静躺在绿阴起伏的春野西边;你若叫它一声,好像是这些远山,都能慢慢走上你身边的样子。 ——郁达夫《薄奠》

山,在你的面前呈现出千态万姿,活像许许多多不同种类造型的艺术品,都一下子来到了你的眼前。它们的样子像鱼、像龙、像鸟、像蚌、,像珠璎、翠盖,像笔架、珊瑚;像人,像人的某一种姿态,坐立、眺望、期待、相逢……又无不在参差中带着一种逸脱的神气,好像随时可以飞离地面似的。而这一切中,更为壮观的却是,往往迎面碰到一座很高很高的悬崖,剖面平直有如刀切,就像谁用斧把大石山劈去了半边,把剩下的这半边留在江岸边一般。——秦似《碧水青峰九十里》

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满山松杉、毛竹和知名不知名的杂树,一片接一片,一丛连一丛,葱茏、苍翠,盖地遮天,从山麓一直拥上山顶。站在高处眺望,林海波涛,汹涌起伏,一浪高过一浪,一层叠上一层,那气势壮阔极了。在漫天云雾,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深厚,迷蒙,天地成为浑然的一体,会使人感到像翱翔在云里,潜游在海里。——吴伯箫《天下第一山》

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改改。

6. 夜宿山寺的千古名句

《夜宿山寺》的千古名句应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 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

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原诗: 《夜宿山寺》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释义: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扩展资料: 《夜宿山寺》就是这样一首既反映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又反映了崇尚庄老、超越现实,在回归田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的盛唐时代品格。

诗人极尽夸张和想象,层层递进,状写寺楼之高,表现出了诗人与天地、自然亲近的超越意 首句“危楼高百尺”,以一个百字形容寺楼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手可摘星辰。登上顶楼,一伸手,似乎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三四句则将想象推向极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竟然不敢大声说话了,唯恐因此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原来,我们与超凡的自然可以如此接近! 本诗句句夸张,却令人感同身受。

不能不佩服李太白澎湃的诗情和奇幻的想象。这种事情与想象,体现着中国古代哲人对自然——亦即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对逍遥自放的人生境界的审美追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宿山寺。

7. 题破山寺后禅院名句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

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

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扩展资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

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 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

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作者介绍:常建是唐代邢州籍的诗人,字号不详,长期游历长安。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

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 一派。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常建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

8. 题破山寺后禅院千古名句

1、千古名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3、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麻将佳句

下一篇: 失去我你会后悔的短句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