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一、古诗文鉴赏中各种作用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八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要答好这种题目你先要了解各种手法及其作用: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描写手法有:白描 彩绘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常见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此外还有对比、衬托等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二、诗歌鉴赏里什么是内容作用什么是结构作用

结构作用一般有套路,内容作用需要自己分析,比如:一、首句的结构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 2、打伏笔 3、转换话题三、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三、诗歌赏析诗句的妙处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2这里要注意,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出题者可能说的是广义的也可能说的是狭义的。广义上的表现手法可以等于表达技巧 3表达技巧的范围最广,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云托月想象 联想 照应 乐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相。

四、在古诗词鉴赏中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五、古诗鉴赏的题目有什么用

在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瓶颈。

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把诗歌读懂,答题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要把诗歌读懂并不难,前提是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但却表现了很深广的内容,蕴涵了很深刻的主题。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真正深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理解每个字,每个诗句的意思,调动自己的想象,真切的理解诗的内涵。

要把一首诗读懂,需要从以下几步入手,下面以一首诗歌为例子来具体谈谈。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请同学们现在把05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做一下。

二、方法指导 (一)字斟词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有极大的凝练性。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诗歌的时候,不能像读现代的文章那样囫囵吞枣,而应该逐字逐字的去认真领会每一个字的意思,深刻体会每一个里面蕴涵的丰富内容和情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的心血凝成。

我们要想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必须字斟句酌,反复体会品味。在品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要一字字的仔细读,对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要认真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懂每一个字词,决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懂的字词。只有达到对字词的的全部理解,才能够进而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全篇的意思。

(二)整体把握 站在整体语境的高度上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表达诗人情感的文字。

我们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要站在整体把握诗人创作诗歌的语境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目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诗歌的主要情感,或者可以了解诗歌写作的主要内容。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就传达了作者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题目表明内容是写送别,按照常理应该写离别之情。那么,本诗的题目传递出什么信息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湖州歌》则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作者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诗歌作者的身世,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等。

如果作者是杜甫,我们就要想到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歌内容往往是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格调往往是“沉郁顿挫”;如果作者是陆游,就应该想到他的诗词内容往往是表现抗敌报国的情感。那么,本诗从作者汪元量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析。 明确: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

但我们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伤感,而唐朝时代的主题主要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注释 解读了题目,作者之后,为什么跳过诗歌的内容而强调从诗歌的注释入手?因为诗歌的注释往往是诗歌的背景,透过这个背景,我们可以隐约的捕捉到诗人的思想脉络。

然后在基本捕捉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之后,再去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去体会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意象,就比较容易把握意向所蕴藏的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那么,本诗的注释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讲析: 本诗的注释告诉我们,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就使我们基本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

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有了上面这些对诗歌内容情感背景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去研究诗歌的具体诗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情感语 诗歌的本质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诗句里那些直接传达作者情感的字眼。

问:在这首诗中,情感字眼是什么? 学生朗读此诗,回答。 明确: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

“寒”“断”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 “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现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极度悲痛之情。

如果能够抓住这两个情感字眼,就比较容易把握整首诗歌的内容。 5、意象语 诗歌主要是通过塑造情感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的。

作者选用什么样色调的意象,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问:这首诗歌塑造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朗读、寻找、。

六、古诗文中,诗句的作用总结

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七、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分析某一联的作用答题思路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

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在迪厅酒吧看到的红色药丸是什么(酒吧里的红色药丸可能是什么)

下一篇: 追梦赤子心的歌词链接(追梦赤子心的歌词)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