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结了天文、气象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季节、寒暑、天气的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球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绕太阳公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黄道。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春分和秋分正处春、秋两季中间,夏至和冬至正处夏、冬两季中间。这样一年可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成6小段,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度,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农历上称太阳在黄道上从0 度起算,每15度为一节气,全年共有二十四节气。
综观节气同天文、气象和农时的关系──
反映四季变化的有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的有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7个: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的有4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上的某些纬度为出发点,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每个节气和阳历的一定日期基本对应。如下所示:
小寒1月5日或6日────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1月20日或21日───最冷时节
立春2月3日或4日────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2月18日或19日───降水开始
惊蛰3月5日或6日────开始响雷,冬眠的动物复苏
春分3月20日或21日───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4月4日或5日────气温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4月19日或20日───降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5月5日或6日────夏季开始的意思
小满5月20日或21日───麦类等夏熟作物颗粒逐渐饱满
芒种6月5日或6日────芒种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夏天到,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7月6日或7日────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7月22日或23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8月7日或8日────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8月22日或23日───“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9月7日或8日────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水气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9月22日或23日───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10月7日或8日───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开始降霜
立冬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的意思
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开始降雪
大雪12月6日或7日───降雪较大
冬至12月21日或22日──进入“数九”寒天,昼短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