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 创造光明未来)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纪检干部走访群众。 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的党员志愿者开展助农服务。 张 斌摄
云南陆良县大莫古镇干部走访农户,了解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王 勇摄(人民视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重要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已经绘就。要创造光明未来,同样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激发这一好传统、好作风的实践力量。
站稳群众立场,当干部必须明白“为了谁”
回答好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过的思想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公仆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才是站稳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
走进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很多人会感慨,这可能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一栋栋联排别墅排列整齐,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房前屋后,绿树新芽,春花初绽。
10多年间,南李庄村经历了一场巨变。变化的开始,便是河南孟电集团和村子推进企村共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海涛兼任村党支部书记。
要让一个贫穷的村子发生根本性变化,当然离不开资金投入,孟电集团先后为南李庄村出资3.6亿元。但在范海涛看来,钱怎么花,更为关键。
范海涛上任后没急着决策干事,先跑到村民中间广泛征求意见,发现群众反映最普遍的难题是住房。村里70%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坯房,有些甚至是危房,下雨天漏雨,刮风天透风。
“全村整体改造”被提上日程。孟电集团出资1.6亿元兴建新村,全村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一辈子吃够了盖房的苦,村民王美一家彻底解决了住房难,今年春节在家门口贴出了自撰的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楼感谢共产党”。
干什么要看群众需要什么,同样,不干什么也要懂得听群众的意见。范海涛和村两委提出了“三个不干”:村民不同意的事不干、收费摊派的事不干、村民得不到实惠的事不干。
新村规划完成后,节约了70亩地,怎么用?有人提议建汽车4S店,规格高、收益快、好管理。但村两委研究后发现,4S店虽好,却解决不了群众就业难题。农民种地,很难改行卖汽车:而如果只在汽车店当保安、做保洁,收入低,不稳定。
“发展产业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干部省事,而是让群众有活干,能致富。”范海涛说。经过多次走访、讨论,村两委有了决策,为世代种地种菜的村民建一个农贸市场,方便他们创业就业。
投资1个多亿的农贸市场建起来了,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00万元。村民还以土地入股,每亩每年可从村集体分红1.2万元。
“当干部必须明白‘为了谁’。要给群众看得见的实惠,把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范海涛说,“不管是决策还是干事,当思路不清、举棋不定时,到群众中去多问多听,就会找到答案。”
坚持群众观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劳动,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坚持群众观点,不懂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终将一事无成。
一个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苦,行政资源短缺的县如何摆脱贫困?
镇雄县,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县份;地处乌蒙山腹地,山区占比98.8%,土地贫瘠、气温冷凉;行政编制不足2500人,万人行政编制仅为14人。
“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激发群众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昭通市委常委、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说,这是镇雄脱贫攻坚实践给出的答案。
围绕“人”的工作,镇雄县干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把人送出去。土地贫瘠,发展空间有限,就要创设条件做好劳务输出,让群众走出去。镇雄县探索了“五精准五解决”工作法——精准摸底解决底数不清楚问题、精准培训解决针对性不强问题、精准转移解决组织化不高问题、精准服务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精准推动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为群众外出就业提供全链条、高质量服务。
第二件是把人引回来。扶贫要花钱,除了政策资金,社会资金也不可或缺。镇雄县拓展群众工作思路,发动走出去的能人、企业家回乡兴业。自2015年起,镇雄县的四大班子每年都要去镇雄籍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开展座谈,定期不定期与企业家就社会扶贫开展对接,做好服务,促成大批社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数据最有说服力:脱贫攻坚以来,全县转移就业人员翻了一番,达6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6%,群众年务工收入从2013年的55亿元增至2020年的206亿元。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镇雄累计募集老乡无偿帮扶资金4.7亿元,引回创业投资10亿余元,370位能人被聘为家乡村级经济发展顾问。
在翟玉龙看来,镇雄干的第三件更是管长远的事——办教育。教育曾是镇雄群众的“痛点”,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每年都有3000多名学生外出读书。镇雄县筹资3亿元,新建了城南中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群众对干部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不用去外面读书,谢谢政府给我省了三四万块钱!”
山城寸土寸金,可新学校三期工程加起来占地就达630亩。“本来能卖钱的地,却拿来花钱。”2014年以来,镇雄县投入教育资金60亿元,职业教育从2014年在校生不足1000人,增加到2019年的近万人。
一个深度贫困县,却兴教育、富教育。翟玉龙认为,这样的决策恰恰体现了人民的分量,“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教育扶贫落到实处,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镇雄的未来储备充足的人才和能量”。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翟玉龙对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为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充足的条件和更高效的服务。”
代表群众利益,扎根群众提高工作本领
群众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邵宗智是一名80后干部,2017年1月,在云南省龙陵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他,被组织选派下基层,来到龙山镇杨梅山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成为五级书记的最基层一环。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党组织软弱涣散贫困村:人心涣散,纠纷频发,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不服众。
邵宗智一上来就当了回“热锅上的蚂蚁”——面临一件急活儿、重活儿:易地搬迁。村民分散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有滑坡危险,有的还是危房。“群众利益无小事,况且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邵宗智说。
村里做工作,村民不买账:“不想搬,我们住惯了,为什么要搬?”面对僵局,邵宗智没急着到群众中做工作,而是集中精力先做了一件事,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跟党员干部谈心、开党员大会统一思想;组织生活重回轨道,党务、村务公开正常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践诺……
紧接着,重整形象的党员干部分别到村民中开民情恳谈会,一户户谈心,收集意见建议。班子团结了,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扭转了。此后,村里又以代办、领办、约办、联办“农事四办”为抓手,筹资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需要到乡镇和县城办理的由专门人员代办……
村民心气顺了,看干部也顺眼了,开始和村委会“一起干”。再加上党员干部带头干,这个全县开建最晚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全部按时完成了搬迁入住。随后的道路建设、农田水利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快速推进,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成了脱贫攻坚“红旗村”。
做群众工作需要党员干部既有政治意识,还要足够接地气和具备同情同理心。
村里几年下来,邵宗智收获了不少干群众工作的心得。群众不理解自己的工作怎么办?他从实践中总结了4个工作要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立之以信。“群众是讲感情的,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干部放在心上。”“越是矛盾突出、问题复杂,越要用群众的语言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干部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群众才会尊法。”“干部的作风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要取信于民必须要转变工作作风。”
脚踩在大地上,与群众摸爬滚打,这位年轻干部感受到以前在机关里没有过的“如鱼得水”般的自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为党的年轻干部,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扎根群众之中,才能够不断成长成才,为保证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永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