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杜甫月食(月食古诗原文)

杜甫月食(月食古诗原文)原创2020-02-26 11:38·残雪文史

文/残雪文史

在唐朝的卢仝所作的诗《月蚀》中有一句:

“传闻古老说,蚀月蛤蟆精。”

意思便是在古老的传说当中,吃掉月亮的是蛤蟆精。在古代时,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月食观念都是蛤蟆吞月,一直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延续了几千年都是这样的观念,这个观念可谓是经久不衰。

但是反观如今的社会,老人们所说的月食都是天狗食月,他们都认为月食是因为天狗把月亮吃掉了,这与以前的蛤蟆吞月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如今也很难再听说到蛤蟆吞月这样的观念了。

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古人尽管缺少科学知识的支撑,但对很多自然现象也有自己的解释,蛤蟆吞月也可以说是蟾蜍食月,便是古人对大自然观察的结论推测

古人的知识体系固然没有现代健全,所以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古人们十分擅长于对大自然进行观察,正如伏羲所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几句话并可以概括古人的生活状态,所以对于月食,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也或许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恐惧,他们还曾经有过救月的行为。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当中,就已经有关于人们救月的记载,虽然没有详细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在当时就已经产生了救月的念头,并且有了一定行动。因为对月食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在月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上,古人也有着自己的猜测与想法。

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造成月食的元凶便是蛤蟆,这是因为古人们一直都相信月中有蛤蟆,蛤蟆也被称为蟾蜍。也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导致人们后来认为月中有兔,这是为“蜍”和“兔”这两个字在古代时非常容易被混淆,所以蟾蜍也被误认为是蟾兔,渐渐的,月中有兔的观念便被普及开来。

关于月中有蟾蜍这样的观念,古人们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月中的蟾蜍就是嫦娥,这在《灵宪》和《后汉书》当中也都有详细描述,而且古人们还会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月中有有蟾蜍这件事,因为月属阴,而蟾蜍属阳,所以必须两者搭配,一旦将两者分离,就意味着阴阳失和,天下必定会产生大乱。

这种观念在古代时深受人们信服,在三四千年的时间里都盛行不衰,在古代的许多诗作当中,也引用了关于蟾蜍吞月的传说,而且还延伸出了许多其他的意思,可以用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

甚至到了晚清时期,这种观念依然在流行,在接近民国时期时也就是1903年,此时距离民国的到来已经不足十年,当时的《日日新报》中就以“蛤蟆吞月”作为一次月食新闻的标题,这就明显的体现了在此时蛤蟆吞月这种观念仍然在盛行。

古代时以蛤蟆吞月为主的观念如今已经淡漠,反而是天狗食月的观念更加盛行,天狗食月观念的兴起和盛行是有其原因和契机的

在古代的传说当中,确实有一种动物名为天狗,在《西山经》的描述当中就可以看出,西边有一种名为天狗的野兽,而且杜甫在见过天狗之后还为其作赋,在许多文献和传说当中都有着关于对天狗的记载。这些天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来自于西方,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古代时天狗真的存在,那么它应该是来自中国西方的一种动物。

天狗还有一种意思是天上之狗,也就像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哮天犬,这里的天狗指的不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动物,而是天上派遣下来的狗,在古代的许多故事当中都有着关于天上的狗的记载,在那时天上有天狗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人们都认同的事实。

但笔者认为,在那时,一般而言,天狗更多的是指代天文上的涵义,我国古代时对于星象就颇有研究,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描述:

“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坠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

由此便可以看出,在古代时天狗指的是一种星体,即天狗星。而且在古代的众多史书当中,对于天狗的关注就未曾断绝过。

天狗星在那时还有着守财和守御的说法,但是在很多时候,天狗星的出现都是一种不祥之兆,每当天狗星出现之时,都必定会有血腥之事或者人类之间自相残杀之事发生,因此,在当时天狗星也被视作为一种妖星。

天狗星与月亮的交集大概只有在天文学上才有,比如在宋政和五年时,“六月壬子,天狗犯月”。关于天狗犯月方面的记载并不多,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关于天狗食月的记载便是在辽朝时,此后便是到了明清之际,尤其是清朝以后,关于天狗食月的记载开始慢慢增多,根据当时关于天狗食月的记载来看,这种观念的出现应该是由民间传说开始的。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时,天狗食月的观念依然存在着,但当时的出现也依然只是作为少数的流传,这种观念真正开始盛行,还要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看起。在建国以后的《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中有许多对于天狗食月这一传说的描述,此时这个观念也仅仅只是在一些地区盛行,后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展开,这个传说才开始在各个地区流传开。

而且人教社还在教材当中编写了一篇《看月食》的课文,本意是为了借此来批判关于月食的传说,弘扬科学的解释,但是这却使天狗食月这个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众多中小学生的脑海当中,影响了后面的一代又一代人,后来这篇文章被从教材当中删去,但是这个观念却盛行起来。

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这个过程也是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这样的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后来的科学传播奠定了基础

古人们关于月食的观念,在如今看来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并不具有科学上的意义,仅仅是一种神话传说,仅供娱乐而已。但是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他们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凭借着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悉心观察出了月亮的变化,又以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阐述与解释,这体现出来的也是当时古人们的智慧。

那时的人们都有着鬼神观念,在他们内心都有一种信仰,也就是祭拜鬼神来保佑自己的平安,所以蛤蟆吞月这样的观念便自然的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古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因此他们会恐惧月食现象的出现。

人们害怕月亮会因此而消失,蛤蟆吞月这样的观念便给他们内心带来了安慰,给了他们一种关于这个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这种观念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

后来人们对于月食观念有了转变,从蛤蟆吞月变为天狗食月,实际上,天狗食月的出现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天文的关注,因为对于天狗星的研究,从而发现了“天狗犯月”的现象,虽然天狗犯月并不能说是天狗食月观念的直接由来,但是这两者之间也并不是毫无联系,这也促使了古代天文的发展,调动了人们对于天文的观察与兴趣。

因为天狗食月的盛行与义务教育普及紧密相关,而这种观念的盛行,正是因为一篇课文导致的,这篇课文的本意是希望解释关于天狗食月的谬论,但是却相反的使这种观念更加流行。虽然这与一开始的初衷不同,但是这也代表着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重视科学的解释,为后来的科学传播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条件。

结语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食月观念一共有过两次的重大转变,一次是因为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月食观念从传说开始变得科学化,还有一次便是从蛤蟆吞月变为天狗食月,第二次转变花费的时间十分漫长,蛤蟆吞月在历史当中一直在延续,直到近代时才被天狗食月所替代,这其中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

虽然蛤蟆吞月的观念持续的时间非常之久,但是如今更加普及的却是天狗食月的观念,而后者的观念也是由于一篇课文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看食月》这一文,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才使得天狗食月的观念在如今流行起来,蛤蟆吞月的观念却因此被人们渐渐淡忘,甚至在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观念的存在了。

这些月食观念的存在虽然不具有科学性,但是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对人们关于天文的认知上也发挥了一定的调动作用。笔者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意义,所以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其实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礼记》

《山海经》

《汉书》

《史记》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语文课外活动记录(六年级语文课外活动记录内容)

下一篇: 金秋相声大联欢(合页中弯大弯小弯图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