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宋晓英(演员宋晓英图片)原创央广网2021-06-09 06:55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正式上映。男女主人公——周文雍、陈铁军两位年轻革命者的爱情故事开始被大众熟知。
影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的广州起义。周文雍、陈铁军是否真的在刑场上举行了婚礼?这对受组织指派假扮夫妻的年轻人,在相识相遇、共赴生死的一百多天里,究竟结下了怎样的感情?
点击音频,听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事↓
电影《刑场上的婚礼》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刑场,周文雍、陈铁军,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枪口,把刑场作为结婚的礼堂,把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礼炮,从容不迫地举行了婚礼。这个故事既壮烈又浪漫,感人至深。
扮演陈铁军的女演员宋晓英当年与影片中的陈铁军同龄,都是24岁
刑场上真的举行婚礼了吗?
当年的广州红花岗刑场,就是今天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这里,现在是广州中心城区内的4A级景区。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办公室主任何秀婷:电影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艺术提升。1928年出版的报纸说,就义的时候,两位烈士没有说我们要举行婚礼。当时牺牲前,周文雍把白色围巾披在了陈铁军的脖子上,陈铁军用手松了一下周文雍脖子上的绳索,希望勒得不要那么紧。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谢燕章也曾描述过两位烈士牺牲前的情形:反动派军警押着周文雍、陈铁军、何穗成三人,乘三辆手拉黄包车从西堤出发,向红花岗刑场驶去。据当时在场的目击者回忆,抵达刑场后,周围聚集了不少民众,反动派怕生变故,草草下达了枪决命令,现场很快传来了三声枪响。谢燕章十分肯定:“周文雍、陈铁军并未在刑场上举行婚礼,而且反动派也不可能等他们举行婚礼后才行刑。”
何秀婷:1928年2月6号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他们俩是手拉着手、肩并肩,英勇就义。枪声响了,两位烈士倒下来,当时周文雍并没有马上气绝,他用尽自己最后的一口气说,“同志们,革命到底。”
记者:最后说话的不是陈铁军,是周文雍?
何秀婷:是的。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里周文雍、陈铁军的雕像(李谦摄)
少年周文雍和少年陈铁军
周文雍,1905年出生于广东开平百合镇茅冈村,百合镇茅冈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润表介绍:
周润表:周文雍6岁上私塾。辛亥革命后,他进入横石乡新式小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两年时间,就读完初小四年的课程。14岁便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从开平到了广州。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文雍书写的“广州苏维埃政府(部分复制)”(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提供)
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馆长刘锡初:“这几个字是周文雍写的,‘广州苏维埃政府’。当天起义完就成立了这个政府。”
记者:当时“广州苏维埃政府”这个牌子就挂在现在的广州起义纪念馆?
刘锡初:对,当时的公安局门口。
1927年12月11日,周文雍和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聂荣臻、陈郁等人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周文雍是广州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他当时(23岁)已经是广东省委常委。广州起义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农兵联合。工人赤卫队有三千多人,是广州起义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支革命力量。周文雍还兼任了广州工人赤卫队的总指挥。
陈铁军从广州坤维女子中学毕业时拍摄
陈铁军比周文雍年长一岁,1904年出生于佛山一个华侨商人家庭。20岁时考入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22岁时,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把自己的原名“陈燮君”改为“陈铁军”。
陈铁军手写“个人自述”(陈铁军纪念馆提供)
陈铁军的父母很早就把她许配给佛山当地“盲公饼”何家,何家在佛山也是有名的富商,但陈铁军坚持反抗婚约、不惜离家出走。她曾任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秘书长,省港罢工劳动妇女学校教务主任。
两人是否真的产生了爱情?
两人相识背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进行逮捕和屠杀。这年8月,受党组织指派,两人假扮夫妻,陈铁军作为周文雍的助手,为了帮助周文雍开展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在周文雍和陈铁军的家乡,相关党史工作人员讲述了一个个“夫妻”相处的小细节。
1、默契的“辣椒饭”
周文雍23年的生涯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其中第一次,在广州起义前,他因为参加请愿示威游行,被敌人关押。此时敌人还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对外说自己叫“方一德”。党组织为了营救他,派陈铁军送去了“辣椒饭”,当天夜里周文雍就发起了高烧。看守怕周文雍得的是传染病,很快将他从拘留所转入犯人留医处,周文雍也因此成功获救。
佛山禅城陈铁军纪念馆讲解员戴晓燕觉得,这对“假夫妻”,此时有了“真默契”。
戴晓燕:周文雍是11月1日被捕的,陈铁军也参加到营救的工作。一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怎么通讯? 陈铁军送的饭是辣椒饭,有很多辣椒,广东人肯定受不了这个,广东这边的天气受不了,而且不让喝水。你肯定要充分配合,要了解她的意思。“咦?她为什么要送这么多辣椒给我?”要懂这个意思,才能把周文雍从监狱里面解救出来。虽然名义上是假夫妻,但是两人的心意应该已有一定的契合程度,才会成功地做到,要靠默契、信任。
2、出生入死,重返险境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宣告成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但是,因反动势力迅速反扑,敌我力量悬殊,广州苏维埃政府在激烈的战火中只坚持了三天。作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随后率领部分起义武装,和十多倍于自己的敌人在广州的大街上短兵相接,浴血奋战,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成功撤离广州。
佛山市禅城区档案馆副馆长梁健鹰查阅了当年的馆藏档案。
梁健鹰:到了香港不久,1928年1月,他们又先后从香港返回广州,这一次,他们的任务是重建广州市秘密机关。
周、陈二人此番可谓是血雨腥风后,大难不死,两人是否也曾惺惺相惜?再次决定重回广州,这份决心之下,二人有没有过一丝犹豫?
曾和周文雍在广州起义中并肩作战的聂荣臻元帅,1978年7月31日在家中接见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创作人员时回忆:
聂荣臻:广州起义失败后,李立三坚持派周文雍回广州,我是不同意的。周文雍在广州名气很大,他是公开身份的,谁都认识他。但周文雍态度很好,他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当天晚上,在香港的机关石阶上,我与周文雍坐在一起畅谈到天亮,我要他多加小心,没想到这次长谈成了我们最后的诀别。
3、周文雍的三次主动申请
1928年2月2号,周文雍、陈铁军同时被捕,分别关押,四天后被残忍杀害。从入狱到牺牲,周文雍曾三次向敌人为陈铁军提出请求。在国民党当局走过场式的出庭审讯时,周文雍打断了法官的陈述,希望法官更正妻子的名字,陈铁军,而非陈燕萍(化名)。审讯结束时,周文雍又主动提出,要和陈铁军拍一张合影。2月6号押赴刑场时,周文雍再次向敌人提出,可以捆绑自己,但不要捆绑陈铁军。
广东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弢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陈弢:周文雍被捕后,广州卫戍司令邓世增亲自审讯。周文雍始终坚贞不屈,还在监狱的墙上写下了绝笔诗: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以诗明志。
监狱的铁窗前,23岁的周文雍和24岁的陈铁军留下了两人最后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合影。两人并肩而立,表情淡定从容,没有一点对生命倒计时的惶恐。陈铁军头戴绒线帽,身体很自然地向一侧倾斜着,表情中带着些许的高傲甚至不屑;周文雍此时已被要求脱下满是鲜血的囚服,换上西装,但不自然下垂的右手,可以看出被严刑拷打后变得扭曲的手指和手腕。
他们牺牲的第二天,1928年2月7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共党首要周文雍夫妇就戮详情”。
1928年2月6号、7日《广州民国日报》(佛山禅城陈铁军纪念馆提供)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1928年2月15号《申报》的报道记录得比较详细:“是日下午,军法处下令将周夫妇两人摄影存档。是时,周夫妇尚无惧容。两人拍照毕,法官宣布判决罪状。”
1928年2月15号《申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
周总理、邓颖超与《刑场上的婚礼》
1962年2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话剧、歌剧和儿童剧作家时曾特别谈到,当年他在上海得知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牺牲的消息时很受感动,当时即想把它写成戏而一直没能如愿。他说周文雍、陈铁军的这张合影,“这是人间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
15年后,邓颖超帮助周总理完成了遗愿。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留存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资料:
1977年4月15日,中央工作会刚开完,邓颖超即将出国访问。出发前,她专门叫来了侄女周秉德,希望她转达一些意见,给《刑场上的婚礼》编剧张义生。
邓颖超:他(张义生)信中提到的许多问题,有的我可能答不上来。我怕是没时间与他见面了,请他再次南下,介绍几个人让他去探访。祝他成功,这也是恩来的遗愿。
聂荣臻与《刑场上的婚礼》
《刑场上的婚礼》筹拍时,聂荣臻元帅1978-1979年间曾先后四次在家中接见编剧张义生和导演蔡元元。
聂荣臻:广州起义失败后,我在香港报纸上看到他们两人被杀的事情,报纸上还有他们俩赴刑前的合影照片。我把照片剪下来,藏在身上,一直到长征路上,因为天天打仗到处奔走,最后才丢失,但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1978年3月28日)
聂荣臻元帅亲自向影片创作人员介绍周文雍、陈铁军两人的特征和斗争事迹,要求他们拍好这部影片。
聂荣臻:你们的剧本提纲我看了,剧本名字我想过还是叫《刑场上的婚礼》比较好,观众一看就明白了。(1978年3月28日)
英雄不曾被忘记
陈铁军的家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周文雍的家乡广东省江门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两地相隔150公里。
如今在佛山禅城,这里不仅有陈铁军故居、陈铁军纪念馆,还有铁军小学、铁军公园。
佛山禅城铁军小学
在百合镇,这里不仅有周文雍故居、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纪念碑,还有百合镇初级中学“周文雍陈铁军班”。
周文雍 陈铁军烈士陵园,正中为周文雍 陈铁军纪念碑
当年周文雍在监狱墙上写下的绝笔诗,现在的年轻人依旧在吟诵,并不曾忘记。
陈铁军家乡青年:“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
监制丨高岩
编审丨郭静 刘黎黎
采访丨李谦 吴媚苗
演播丨方亮 庞莹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丨娜孜叶 陈铭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影片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