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口土地面积多大(台湾人口和国土面积是多少)原创镜鉴青年2021-06-06 20:41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随着韩愈的一篇内容简短的序,燕赵之地被铭刻上“慷慨悲歌之士”的集结地。
那么韩愈因何有此感叹呢?很多人联想到了功亏一篑的荆轲。其实荆轲只能算“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而已,真正的根源在于燕和赵。
一、苦寒的燕先秦时期,最具历史特性的代表就是战国了。战国七雄各有各的特色,齐国富庶、楚国广袤、秦国凶悍、魏国骄横、韩国跟在诸多强国后面鲜有作为。
当时中原地区处于四战之地的国家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韩、赵,其中赵国又与其他两国不同,因为他的北边还需要肩负抵御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
而偏居东北一隅的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实际上他的处境还不如赵国。
首先,人口就非常稀少。燕国国土面积大约在2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人口仅仅150万。赵国的领土面积与之相当,人口数量却达到了350万。
如果这个数值还不具备冲击力,那就看看韩与魏。韩国的领土面积不足9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在300万上下。更恐怖的是魏国,国土面积不到燕国一半,人口却达到了500万!
综合战国七雄的整体数据,人口常年处于300万以下的只有燕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尚有一战之力,甚至面对燕国的攻击还可以反推回去,靠的就是人口基数大。如果类似的战损发生在燕国身上,那么亡国是肯定的。
其次就是地域苦寒。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恶劣,那个时候人类抵御气候的能力弱,燕国所处的位置与其他国家相比,农耕环境存在天然的劣势。
最后就是历代燕国国君的奋发进取。从春秋到战国,燕国一直坐拥强大的邻居,北边又要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因此常常陷于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可历代燕国国君还不安于现状,开疆扩土之火从未泯灭,造成越打越苦、越苦越打的尴尬境地。不仅差点被赵国灭国、被齐国灭国,甚至还差点被山戎灭过国。
二、燕、齐争端的源头公元前664年,山戎对燕国大举来犯。此战山戎的首领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在此之前,燕国被自己与匈奴轮番攻击,已经被迫迁都两次。
现在的燕国已经迁无可迁,再退就只能退到齐国或晋国国境了。
燕国抵挡不住山戎的进攻,被迫向齐国求援。当时的齐国还是齐桓公在位,正处于“霸主”地位。齐国迅速施以援手,不仅打退了山戎的进攻,还顺带手把孤竹、令支这样的小部落给灭掉了。
燕国不仅避免了亡国之痛,还扩展了地盘,对齐桓公自然是感恩戴德。燕庄公非常感激,亲自护送齐桓公归国,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
这是非常无礼的举动,因为按照周礼,诸侯只能将天子礼送入境,诸侯之间是不可以随便跨境的。
齐桓公说:“你不要再送了,别人会认为我想当天子。”
燕庄公感激涕零,“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感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为了避嫌,齐桓公将燕庄公所到的地方全部划归燕土。
战国之后,随着南边楚国的强大,齐国的生存空间无法拓展,因此想要拿回齐桓公划出去的齐国国土。燕国自然不能同意,于是双方爆发长期战争。
这是燕、齐长期争端的源头。
不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燕国有多么弱小。
三、顽强的赵国赵国可以用“顽强”来形容。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几乎到了无法恢复的地步。但就是凭借这些残兵败勇,生生在邯郸城下击败了士气正盛的秦军。
当时秦国大军杀奔到邯郸城下,赵国坚壁清野,放弃了邯郸周边所有的小城镇,军民都来保卫都城。
当时李牧的主力军还在北方防备匈奴,邯郸的守城主力多是老人、孩子。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于士卒,家中妻妾全部站上城墙御敌。
在这样的情况下,守将廉颇还调集少得可怜的精锐分批偷袭秦军营寨。每次夜袭几乎都是有去无回,但赵军义无反顾。
有人会说,邯郸之战的胜利依靠的是信陵君偷盗虎符,率领魏国大军来救。
可信陵君为何要“偷盗虎符”呢?因为大家都认为在丧失40万大军后,赵国必灭,别国没有必要结仇于强大的秦国。但赵国生生顶住了,如果没有前期的决绝,邯郸根本等不来魏、楚的联军。
最后秦军大败,赵国与联军还乘机收复了河东600里失地,可谓是奇迹。
四、慷慨悲歌之士最后,自然要说荆轲。司马迁用写史书的手法描绘出了易水河畔那段送别壮士的悲凉感。每每看到韩愈的那句话,脑海里浮现的多是荆轲远去的身影。
可在这背后,是太子丹在绝望中的不甘,他知道强秦无可抵挡,只能通过刺杀的方式来博一把。
在笔者眼中,太子丹比荆轲更能代表燕赵之地的“慷慨悲歌之士”,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保留对命运的不甘,在绝境中保持顽强。
这种悲壮中自我进取,不甘中保持信念的精神,正是韩愈对当时环境的失望,他借送董邵楠之机,希望后者能够保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