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电影(八十年代怀旧老电影)
文:太不虚
编辑:野人五
图片:网络、视频截图
星期五言:从电影艺术角度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可能还写不进“世界电影史”教科书,更别说跻身国际电影节的行列了。但就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而言,“八十年代国产片”又着实能让当下人大吃一惊——它在类型上的开拓性,在突破意识形态上的胆识,在自我反思与多元视角下的胸怀与深度,乃至创作者在作品中释放出的热情,都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也是现在电影人无法企及的。重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对于笔者这样一个八零年代生人来说,那感觉或许就如同那个时代的创作者在重温革命、动乱、改革岁月一般,而这其中的痛苦、欢笑、眼泪、逝去……便是跨时代的共鸣。
一、主题与时代背景
纵观八零年代电影(这里指1980-1990间拍摄的片子),你会发现有一条清晰的主题线贯穿始终,那便是:反思、释放、民主、自由;人文、市井、改革、希望。
根据这些主题关键词与内容题材,我们又可以把这十年拍摄的电影归为三大类,即历史类(如《高山下的花环》)、人文市井类(如《模范丈夫》)、概念类型类(如《小街》、《戴手铐的旅客》)。
注意,这些电影虽然喜剧、悲剧、悬疑剧风格不定,但几乎没有一部片子的叙事是脱离时代背景的,也几乎没有一部是脱离那些主题的。可见时代背景对那十年电影的影响之大,联系之紧密。
▲ 电影《小街》海报,1981
那么,那个时代背景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个是二战、文革的阴影,一个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前者是历史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是电影创作者反思的对象。后者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调,它给了创作者反思的权利和空间。这两样东西合起来便是那时创作者赖以生存的东西。
带着这一认识我们再来做个概括性的总结,即:八十年代电影主要是在反思战争与文革的功过;释放个体民主自由;展望与迎接改革开放。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电影会有多强的朝气与颠覆性。当然,这种颠覆性与朝气会被有形无形地反映到电影中去。
二、颠覆性、思考性、理性
谈到颠覆性,那些电影至今看来都让人汗颜,我们,我们来举例说明——
★《T省的84、85年》故事里的记者竟敢当面质问法院审判长:
- 我可不可以这样问您,在我们中国,是法大于党,还是党大于法呢?
而审判长又能跟被告说出这样的话:
- 不要太天真了,人民法院不会支持你将矛盾对准党的组织的。
▲ 电影《T省的84、85年》海报,1986
★ 再来看《牧马人》里的妈妈与儿子的这样一段对话:
- 妈妈,爸爸怎么弄来这么多钱
- 当了二十多年老右,补的
- 妈妈,长大我也要当老右,挣好多好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