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自画像(德加自画像侧面)
《自画像》埃德加·德加,1855年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看起来闷闷的。帅倒是帅,不过,看起来很宅。德加留给人的印象,是闷骚型帅哥。
不管是马奈前辈,还是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私生活暂且不论,他们的作品本身只要不做深层次解读,看起来还是很正常的。
但德加在私生活和作品中,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变态属性。这不是现在那些画家牵强地表达出变态,而是现代也通用的货真价实的变态属性。
先从出身说起。埃德加·德加从年龄上讲,恰好在马奈与莫奈之间——比马奈小两岁,比莫奈大六岁。他父亲是个银行家,所以他跟马奈一样,都是不差钱的阔少。
他住在比马奈居住的圣日耳曼德佩区更历史悠久的高级住宅区,毕业的学校是比马奈的法兰西公学院更有来头的巴黎路易大帝中学,而且,跟连考两次海军学校都没考上的马奈不同,他以应届的身份考上巴黎大学的法学部。
但德加想学画,所以退学了。受到学院派大神安格尔的鼓励,德加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希烈·德·加斯的肖像》1857年,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德加的老爸和祖父都是企业家,他老爸在巴黎管着老爷子在那不勒斯开的银行分行。上图中的人物就是德加的祖父,看起来是不是派头十足呢?
前面介绍安格尔的时候曾提到过,对当时巴黎艺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斩获罗马大奖,去意大利留学是崭露头角的不二途径。不过,对于像德加这样不差钱的阔少来说,自费去趟意大利留学绝对是小菜一碟,完全不必为罗马大奖纠结。
《贝利尼一家》德加1858—1867年,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这幅就是德加自费留学时画的,画中的人物是德加在意大利寄宿的人家。这种古典风格的画风就是正宗学院派出身的德加的原本风格。
学院派老大安格尔很器重他。
就算跟前辈马奈比起来,德加的画看着也很古典。不过,这幅古典风格的画中,也有比马奈、莫奈更“潮”的近代、变态的萌芽。
之后你就会懂的,咱们先来说说下面这幅画。
凭借着古典的画风以及在意大利的“镀金”经历,德加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作品入选官方沙龙了,例如这幅《室内》。
这幅画其实还有另一个有些惊悚的名字 ——《强奸》。德加就凭着这样一幅画入选了。
《室内》德加,1868—1869年,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主题是什么先抛开不谈,单论画风,是正统的学院范儿。
这幅画里没有半点跟印象派沾边的新新要素,然而,这里已经流露出德加的近代、变态的要素。首先是“室内光”,再有,女性的“衣衫凌乱”和“裸露的后背”,以及“穿黑衣的阴郁男子”。
先看看德加的照片。还是觉得他像个宅男。
埃德加·德加的照片,19世纪50年代
身为不差钱的阔少和学霸的德加,曾到美国旅行过。德加可能是唯一一个加入印象派,还去过美国的法国画家。
对那时的巴黎人来说,美国可能还是乡村。
正因为是乡村,反而不受传统和惯例的束缚,近代文明得以繁荣发展。因此,美国先于欧洲,诞生了现代思想的萌芽,反过来影响了欧洲。
《新奥尔良棉花市场》德加,1873年,波城美术馆藏
这幅《新奥尔良棉花市场》是德加在美国游玩期间创作的。画上,德加的舅舅在棉花交易市场忙得风风火火。除了美国经历外,眼疾也成为德加不自信的一个原因。1870年普法战争,被征兵的德加在某次射击训练时,被发现“眼睛似乎不太好使”,结果一检查,发现他有眼疾。
关于德加的评传里,说他得了“恐光症”,眼睛一接触外光就会睁不开眼。难怪他画了那么多室内的画。
因为种种因素,德加渐渐变成一个性情孤僻、不好相处的骨灰级宅男。因此,虽然他加入了印象派的圈子,但小伙伴不多。
他从印象派吸收的技法,只有色彩分割法和浮世绘风格的构图,在其他方面,他完全在自己的道路上探索着。
印象派的一大特征是在自然光下作画,而德加偏爱室内光。其原因不单是因为德加患有“恐光症”,还因为他对自然没啥兴趣。
德加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风景画。但要说他喜欢画人物,这也有点牵强,德加画的人物都是“扑克脸”。
特别是在加入印象派的圈子后,这种倾向越发明显,他有意弱化甚至抹去人物的性格,换言之,德加想画的不是人物的个性,而是匿名性。这种匿名性,跟德加的另一个变态的嗜好——“爱画后背”有关,这一点需要留意。
莫奈醉心于捕捉光的瞬间变幻,而德加则对捕捉肢体的瞬间动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执念。
比如前面提到的《室内》“衣衫凌乱”那般的发生不协调的瞬间,德加会像按“暂停”键般将其捕捉下来。
令“独行侠”德加在独自探索的道路上充分焕发光芒的题材是“舞女”。在室内光下,身份不详的舞女衣衫凌乱地重复着瞬间性的动作。
这简直是为德加而存在的绘画题材。
而且,芭蕾是在德加所在的时代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证据在于,芭蕾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近代色情。
在当时的人看来,芭蕾的衣着相当暴露,甚至能看到脚。
大面积的裸露令观者心里痒痒的,芭蕾中潜藏的色情的新意实则在于近代的身体语言,或者说激烈的动作——一种与之前的舞蹈形式迥异的不自然、异乎寻常的身体动态。
“居然还可以这样跳起来!”“竟能这么旋转!”芭蕾这种艺术形式,就像这样在极具震撼力的身体动态中,令人发现新时代的美和色情。
还有踮着脚尖走路,当时应该也很有视觉震撼感。
从这种身体的功能性中发现美的意识,一战后渐渐变得普遍。
那时,毕加索和德·基里科娶了俄国的芭蕾舞演员。即使到了20世纪20年代,芭蕾舞演员仍然是艺术家们心中的缪斯。
艺术家想要据为己有的色情。
德加领先了这种潮流50年。但是领先得有些过头了,19世纪时,还不允许名门阔少娶芭蕾舞女。所以,当时那些阔少们想了个办法,将喜欢的芭蕾舞女当情妇包养。然而,欠了一屁股债的德加没这个经济实力,他只能把芭蕾舞女画下来。就像追拍偶像的摄影发烧友那样。
咱们来看一幅德加画的芭蕾舞女——名作《舞蹈课》。后背、动态、凌乱的衣衫,基本涵盖了德加的“舞女”系列的要素。还有一点不能遗漏——秃顶老头。
《舞蹈课》德加,1875年,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秃顶老头是德加的“舞女”系列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芭蕾舞剧场的休息室》德加,1872年,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仔细看一下,德加将导演或音乐家画成了秃顶老头。
《芭蕾舞蹈练习》1873—1878年,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藏
在糟老头的衬托下,愈发凸显出少女们的纯洁,这就增强了色情意味。所以,这种情况下,老头的形象越猥琐不堪,甚至让观者产生心理不适,就越能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
虽然德加画里的秃顶老头都是有名的芭蕾舞老师,但再有名,在画里的作用还是糟老头。哈哈
这种秃顶老头效应,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使用的一种西方绘画的传统表现手法。
比如,《圣经》中的“苏珊娜与长老”是伦勃朗等众多大神最爱的绘画题材之一。
这个故事讲的是猥琐的长老偷窥了少妇苏珊娜沐浴并要挟她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历代大神在描绘这一场景时,大都将少妇苏珊娜青春、纯洁无瑕的胴体跟俩长老猥琐不堪的丑态形成对比。
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苏珊娜与长老》1610年,维森施坦城堡 波姆斯菲尔德
德加在意大利留学期间画的下面的《贝利尼一家》,这里面就已经能看到少女和秃顶老头的对比了。
这幅画里的父亲可能恰好早衰?
咱们看到的德加的“舞女”系列作品,单看画本身,感觉可能恰好老师或者指挥是个秃头。那我们再来看一幅,画中圈出的人物的存在,你怎么理解呢?
《舞台上的彩排》1874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左边的秃顶老头是指挥,所以问题是右侧椅子上坐着的两个老头——德加为什么要画他们?
看着像是碰巧来看彩排的,这些无关紧要的人有必要画上去吗?
如果说他俩真是来看彩排的,你不觉得态度有些恶劣吗?满脸的不耐烦。
看起来目中无人的样子。他们坐着的地方正冲着演奏,难道是观众?
这幅画画的是芭蕾舞女们彩排的场景。
难道是管事的人?比如赞助商?
其实这两个人是芭蕾舞女的金主。
所以才会一脸不耐烦,“怎么还不快点结束!”快点结束,好进行接下来的活动……
这些一看就能秒懂,而且画册的解说里也是这么写的。
看这幅画时可以脑补出这样的故事:本以为看了小情人穿着芭蕾舞短裙跳舞的样子后会性致高涨,没想到看了会儿彩排,发现无聊得要命。或者,想趁着看彩排的时机物色一下有没有其他“猎物”,没想到大失所望。
哈哈,德加连这些细节都没遗漏!
这些秃顶老头的存在,令这幅画中的秃顶老头效应更加生动。
观者会浮想联翩:“哪个女孩是他们的情妇?”“彩排后,这个女孩会被这个秃顶老头摆布着做出怎样不堪入目的姿势?”这正是德加“刻意”安排数个秃顶老头出场的目的。
德加有一手画秃顶老头的绝活儿。虽然是“绿叶”地位,但那种金主在心中抱怨“怎么还不结束啊”的惟妙惟肖感跃然纸上。
因此,德加最具代表性的名作《舞台上的舞女》中,自然也少不得秃顶老头粉墨登场。
《舞台上的舞女》德加,1878年,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这里的秃顶老头没有“露脸”,所以没法一下子捕捉他的内心剧场。这样一来,就更让人好奇他此时脸上的表情了。想想看,这不是彩排现场,而是正儿八经的演出舞台。对于包养了混出名堂的芭蕾舞女的金主来说,这绝对是最有面子、最满足的时刻。
“你们赞不绝口的女神是老子的。”
倨傲地站在那里的秃顶老头心里肯定美得冒泡,“怎么样,我的妞还不错吧?”
德加的“舞女”系列中,有很多完美糅合了精湛的画技和高超的色情表现手法的杰作。
德加或许没想表现色情什么的,但他刻意在画里添上“打酱油”的秃顶老头,总归是有原因的。比如,增添反派人物增强整幅画的对比效果、买画客户的嗜好,等等。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不是色情,而是社会派纪实”,他们认为,德加跟写实主义的库尔贝前辈一样,“如实”地反映了收入微薄的芭蕾舞女不依靠金主就无法生存的剥削社会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