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市场(什么叫银行间市场)
【环球网 记者 田刚】近年来,关键行业的核心计算机软件系统特别是底层核心软件的自主可控,成为投资领域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安全技术未来会越来越深入底层系统、深入底层代码、深入‘0和1’的数字化世界,守卫数字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构建网络强国的坚实基础。”
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研发、人才等八方面提出了37项举措;《人民日报》也在2020年9月刊发了《操作系统加速实现自主可控》报道,提出“操作系统的自主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多方齐心合力、协同攻关,为创新创造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这都促使产业界逐渐改变“重硬轻软”“以购代研”等状况,逐步在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上下大力气。
操作系统是一个定义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到诸多领域、众多行业,每个行业在操作系统自主可控方面的基础不同、需求不同,也使得不同行业的系统自主可控发展之路有所区别。为此,环球网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凯美瑞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孟江华先生,讲述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自主可控的背景和最新发展。
金融运转的“主动脉”
区别于大家熟知的现金存取、资金转账等面向个人的银行柜台业务,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所服务的是更为底层的机构间交易市场,该市场与普通个人用户并无交集,但却是非常重要且体量庞大的金融主干市场。
孟江华博士向记者介绍到,银行间市场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了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贵金属市场等等,央行则是这一市场中居于中枢位置的管理者与参与者;银行间市场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的作用,它是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第一层分配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把全社会的资金融通和交易比作是一个人的血液,像企业间支付结算、个人支付结算等活动,可以比作是一个人的毛细血管,渗透并支撑到整个机体每一部分的正常运转;而银行间市场就好比是主动脉,为这些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提供血液和养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孟江华博士如此比喻到。
银行间市场有多庞大呢?据孟江华博士介绍,大家比较熟知的是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公司债券等等,大家通过这个市场进行投资理财,基金、信托等理财机构也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投资和交易,目前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在80万亿左右;而银行间市场的整体规模,则是资本市场的3倍以上,存量就是百万亿级,交易总量更是达到千万亿的量级。
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便是各家金融机构用来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底层操作系统,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性、及时性,以及交易数据的准确性,关乎到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可持续性。孟江华博士称:“以运输行业做比喻,在银行间市场中做交易,可以看做是远距离货物运输,而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就好比是高速公路和货运铁路网,是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公路铁路’修的安全不安全、便捷不便捷,对于市场运转和金融机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交易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严格的管理要求,决定了这个系统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建设难度,截止到目前,国内大中型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绝大多数还都是采购了国外大型供应商的成熟产品。 “每一个系统几乎都是投资过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大工程,获得的还只是产品几年的使用授权,授权期满就需再次购买,在系统使用过程中还要每年支付高昂的服务费。,”孟江华博士介绍到。目前全行业依赖国外系统管理的金融资产总量已高达上百万亿,可见研发国产的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定义银行业务的边界
国内大中型银行普遍采用国外的底层交易管理系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从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发展起来的全球金融市场起步更早、体量也更为庞大,不论是金融产品的种类规模及复杂性、参与交易的机构主体数量及类型,还是各种交易协议、市场规范和监管规则的复杂性和细致程度都远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孟江华博士提到:“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的行业软件巨头提供的底层操作系统,普遍经历过数十年的市场检验,其成熟度、稳定性和扩展能力经过了大量客户长期使用的验证,并经历过多次重大市场事件的考验,不论是‘布林顿森林体系终结’还是1989年的‘黑色星期五’,再到2008年次贷危机,在金融市场出现了极端交易情形下,底层交易系统仍然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这种能覆盖全球市场差异、在大时间跨度内持续扩展、有余力应对极端情况的系统表现,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技术保障能力,更要求系统设计者对于金融业务有很高层次的全局理解并对市场及业务未来发展具备战略前瞻性。如何将繁若星辰的各种业务纳入一个系统框架中,形成互洽协调的整体机制并长期保持稳定高效运行,还能够随需应变的实现功能进化和平滑扩展正是这一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难点所在。”
不容回避的是: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操作系统和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则是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底层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是大家无法回避的挑战,同时也是国内金融操作系统供应商不懈努力的奋斗方向。
不仅如此,底层操作系统不同于功能性模块,功能性模块聚焦于某一局部的当下业务需求,未来进行替换的代价不大。而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层操作系统是所有功能性模块的基础,替换基本意味着全局推倒重建,因此需要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对于金融机构未来业务发展方向和大的功能需求作出预判,并预留下足够的架构扩展空间和调整自由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和系统已不仅是金融业务的跟随者和服务者,在很多场景中已是业务的引领者。换个角度讲,科技能力决定了业务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边界,对很多业务创新而言,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规模和程度,是直接由技术能力和系统功能决定的;如果底层操作系统的设计欠佳、容纳度不够,必然会对银行未来业务发展形成制约和掣肘。”孟江华特别指出。
以凯美瑞德公司为例,在为数不多的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国内供应商中,是仅有的兼具国际视野、有海外市场系统建设能力与经验,并且具备多个万亿以上资产规模重型系统设计、研发及实施成功案例的本土供应商。服务的客户范围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债信用增进公司等在内的国内约70%的大中型金融机构。
2019年凯美瑞德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组建专家团队,攻关人民币债券系统中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开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项指标领先于国开行正在使用的国外系统),双方计划在合作研究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推动国开行金融市场条线IT系统的自主研发工作。
2020年度凯美瑞德的专家和研发团队作为主要合作方参与了由建设银行下属的建信金科公司牵头的蓝芯运营平台的方案设计和项目建设工作,该项目旨在承接建行总行、自贸区分行、所有海外分行的资金后台业务运营平台的自主研发和外购系统替换。项目一期已于2021年4月成功上线(二期工作已同步展开),建行金融市场业务数万亿资产的后台业务运营支持已逐步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凯美瑞德的操作系统及设计方案能够获得大型金融机构的认可,与凯美瑞德的团队组成和发展历史密不可分,公司团队集中了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资金交易与风险管理领域系统建设的行业顶级专家,包括:国外重型产品中国实施团队的核心成员、国内市场基准建设团队的核心骨干、全球顶级金融数据服务商的资深专家等。从早在2001年起,凯美瑞德就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主流产品供应商合作,深度参与了大部分大中型银行的资金管理系统咨询、建设、及长期维护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凯美瑞德不仅深刻理解了国外系统的架构思想、计算特点,也逐步聚拢和培养起自己的技术及业务团队,再经过长期持续的研发工作和资源投入,才打造出行业领先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孟江华博士总结指出:“可以说,凯美瑞德的产品成长,是从‘巨人的肩膀上’出发的。”
2016年3月4日,由24家从事软硬件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服务的单位发起建立了名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 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019年1月9日起,安全可靠技术和产业联盟正式变更为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安全可靠工作委员会,简称“安可委员会”。凯美瑞德便是“安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尊重银行客户的差异化特点
必须认识到:资金交易及风险管理系统的自主可控,金融业底层交易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仍有漫长且艰难的路要走。孟江华指出:“抛开研发工作不谈,仅就银行底层资金交易系统的切换动作而言,也是一件复杂、困难且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因为业务是不能停滞的,底层系统和大量周边系统形成的系统群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大量业务数据时刻在系统群中刷新并流转,要保证系统切换时业务流程、操作逻辑、数据内容及状态在切换前后的无缝衔接、平滑过渡,其难度就好比为行驶中的高铁列车更换发动机,对系统供应商提出了极高的能力和经验要求。”
在这一领域中,国内系统供应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国外系统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对于有中国特色的业务品种、市场规则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独特管理文化的理解和功能支持不够“接地气”,以及对于国内不同类型、不同体量、不同地域的金融机构的需求差异化和价值认知理解不够透彻,这都为本土系统供应商提供了弥补国际软件巨头“先天不足”的机会。
如何能够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加速该领域自主研发进程呢?对此,孟江华也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底层系统更换是一个影响到机构全局运行的系统性工程,这需要客户将当下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主研发的长期全局规划;
其次应充分借鉴国际软件巨头们的成功经验,深刻剖析和学习理解国外成熟的底层操作系统,形成对此类系统的定位边界、顶层逻辑、设计方法论等层面准确而全面的宏观认知,避免战略盲点,减少试错成本。
第三是要注意对于国外成熟产品不能一味的简单模仿,需要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和客户的业务特殊性和差异化需求,实现本土化应用的更优设计,这也是国内系统供应商相对于国际软件巨头们的最主要优势。
最后是要注意新旧系统的衔接和融合,确保客户在系统更换过程中的平稳过渡,以及业务的连续性,这需要对运行中的国外系统的充分了解和经验丰富的实施团队。
最后,孟江华还提到,目前国内交易所市场的操作系统主流供应商如恒生、金正、赢时胜等均为上市公司,公司的发展得到资本市场很大的助力,不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公司的团队规模、资金实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IT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国内交易所市场业务对国际系统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非常低,这也为银行间系统国内供应商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