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二十四节气2、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1、二十四节气
一、历史由来
(1)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就是冬至)、日北至(就是夏至)的概念。
(2)战国后期传说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的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4)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二、节气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厦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意义/具体内容
意义/反映季节:具体内容.
(1)立春: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
二十四节气立春
(2)立夏: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
二十四节气立夏
(3)立秋: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
二十四节气立秋
(4)立冬: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立冬
反映寒热程度/具体内容
(1)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2)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3)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所以“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是气温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4)小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
(5)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具体内容
(1)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地面水汽结露
(2)寒露: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
(3)霜降:当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时,水汽凝华为霜
反映太阳高度/具体内容
(1)春分(每年3月21日左右):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2)夏至(每年6月22日左右):北半球昼夜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3)
秋分(每年9月23日左右):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因而称春秋分
(4)冬至(每年12月22日左右):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最短、黑夜最长
反映降水现象/具体内容
(1)雨水: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2)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3)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4)大雪: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往往雪下的大、范围也广
反映自然物候/具体内容
(1)
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2)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具体内容
(1)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2)芒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一指种子,一指播种,所以“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要收获,谷黍类作物要播种
二十四节气芒种

2、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节气的特点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节气的习俗
立秋节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的来历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对于立秋,更多是有利农事的收获。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也称之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秋,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日 ~ 8月9日交节。立秋时节,万物成熟收获,天地间的阴气逐渐增强,而阳气则由“长”转“收”。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虽然我国民间有“立秋之日凉风至”的谚语,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事实上,由于立秋常处于三伏天的末尾阶段,此时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很多地方天气还非常炎热,故有“秋老虎”之称。
节气农事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因此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立秋有哪些习俗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对于耕农的人们来说,秋天意味着一整年的收获,也是好的意头的节气。
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节气由来
秋季开始,暑去凉来,今天8月8日立秋。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本文关键词:立秋节气的古诗,立秋的民间风俗,秋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立秋养生小常识,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这就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二十四节气)》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