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利辉元轶事典故分享】,毛利辉元好人,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阅读分享︱《倒叙日本史:战国·室町·镰仓》012、毛利辉元轶事典故分享1、阅读分享︱《倒叙日本史:战国·室町·镰仓》01
P.S:去年在深圳书城购入的这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倒叙日本史》4卷本,今年读完后觉得作为通俗读物可以推荐给大家。下文节选自《倒叙日本史:战国·室町·镰仓》第一章:德川家康。
前言
人们一般都是按照从前向后的顺序叙述历史,我们也习惯于这样了解历史的源流。此次,我们首次尝试了按照从后向前的倒叙方式,追溯日本战国时代大约150年间的历史。通过倒叙,我们会看到一些以往被忽略的事件。通过倒叙,历史的转折点会更加鲜明。倒叙的一大好处是: 使读者注意到历史上的重大变化,而如果按照从前向后的顺序叙述时,那么读者会忽略这些变化。
在倒叙时,我采用的切入点是经济。这是因为似乎所有成为历史转折点的事件,都与财富的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顾名思义,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军费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希望通过倒叙的方式来验证这样一种历史现象:成功地积累了财富的武士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者:小和田哲男
第一章:德川家康:垄断财富
在关原之战中大获全胜的德川家康,完成了优秀智囊的起用和财富的积聚,着手进行最后的决战。
钱决定了武将的胜负
听到“战国时代”,大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也许会想到以血洗血的战乱,或者会想到勇猛的武将纵横沙场、开疆拓土,抑或会想到社会底层的人巧施计谋,最终出人头地?
是这样,哪一个也不错。但是,战争未必只是文字书写的战争。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首先需要一个重要的基础——钱。
例如,武器。当年,织田信长与堺市的商人联手,购买了几千支火枪,在作战方法上发起了革命。但是,火枪价格昂贵,因此资金实力至关重要。或者,远征。战国时代的武将率领动辄成千上万的军队南征北战,他们要背着粮食、武器、弹药、露营用具,还有山一样的物资,行军几百里,这也需要巨大的军费开支。不仅如此,为了采取计策、秘密行动,还需要拉拢、贿赂敌人。为了将计就计,或者获取更加准确的情报,许多情况下可以说金钱是万能的。
如果说“金钱万能”之类的话,我们会觉得无情无义。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事实。战国时代也是如此钱是关键,它决定了武将们的胜负。
实际上,在群雄割据之时,取得最后胜利的武士无疑都有出色的经济战略。例如越后的上杉、关东的北条、甲斐的武田,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擅长经营自己的领地,拥有雄厚的财力。一统天下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当然也是如此。他们三人都是卓越的创业家,是公司的经营者。他们不是单纯的一介武夫,才得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看现在的政治家,那些德高望重、健康长寿的著名首相,他们都有一些好的经济政策。相比之下,他们在福利、教育、行政方面的政策未必尽如人意。这也许说明了日本国民性的某些重要部分,但无论如何,古往今来,钱都与我们的历史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因此,我们虽然是在讲述新的作战方法大放异彩的战国时代,但是希望着眼于经济这个切入点,解读它背后的历史。
第一个人物是,成为战国乱世最终霸主的德川家康。我们以德川家康为起点,向前追溯,看一看他们在这个乱世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战略,这些经济战略最终如何决定了胜败。此次的转折点是1614年(庆长十九年)至1615年(庆长二十年)发生的“大阪冬之战”和“大阪夏之战”。
此战结束后,日本的年号由庆长改为元和,史称“元和偃武”。所谓“偃武”,就是放下武器,也就是把武器敌入仓库不再使用,意思是战争结束。这场动用了史上最多兵力、最先进的武器和作战方法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持续100多年的乱世,开始了太平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等待”的14年
谈到德川家康的转折点,许多人会想到1600年(庆长五年)的关原之战,而不是大阪之战。经常有人说“决定成败的关原之战”,一般都认为德川家康是依靠这次战役赢得了天下。
确实,这种说法不算错误,但严格地说,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关原之战中,德川家康既不是与丰臣家决战,也不是消灭了丰臣家。在名义上,德川家康是为了效忠丰臣秀吉的遗孤丰臣秀赖,讨伐侍奉他的“君侧之奸”石田三成等人。此后的丰臣秀赖仍然保持着丰臣家的权威,与其母淀夫人(浅井茶茶,别名淀殿)继续留在大阪城。所以,德川家康不得不再一次挑起斩草除根的决定性一战。这场战役就是大阪之战。
关原之战3年后的1603年(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向朝廷请求,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了幕府,现在看来,这是理所当然,人们一般不会特别深人地思考件事,但实际上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之前,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的政治体系“五大老”(五大老是丰臣政权末期制定的职务,就任者是丰臣政权下五个最有实力的大名。分别为: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上杉景胜在小早川隆景去世后继任大老)中是主持政事的首要人物。
既然如此,在名义上,他还是丰臣家的臣子。现在,德川家康通过在关东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丰臣家的政权,成为其首领,宣布脱离丰臣秀吉的政权。在新的政权中,德川家康开始策划逐步剥夺以往丰臣秀吉掌握的权力,将之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其关键词便是“经济战略”。
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在关原之战后,丰臣秀赖和淀夫人仍然拥有非常雄厚的财力。在下一章中,我们也将谈到,丰臣秀吉的经济基础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大约220万石的直辖地(直辖领地)和直辖的矿山(金银矿山)。
德川家康接收了其中相当一部分,把它们作为幕府直辖的领地。丰区秀赖的领地在摄律、 河内、和泉等地,大约65万石,与伊达政宗等著名大名处于同等的水平。相反德川家康则在原本拥有的关八州大约250万石的基础上,加上关原之战后接收的领地等,增加到了大约400万石。
如果只看这一点, 两者之间差距相当大。但是,在大阪城内还有一笔丰臣秀吉留给丰臣秀赖的巨额遗产包括9万枚黄金和16万枚白银。这里所说的1枚,指的是10两的大判,换算成大米,大约是30石。也就是说,按金额计算,这笔遗产为250万两,相当于750万石,是一笔巨额的遗产。加之,出于对丰臣秀吉恩惠的顾念,当时有许多武将追随丰臣秀赖母子。所以,德川家康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对他来说,有必要把财富集中于自己一人之手,同时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尽量使淀夫人消耗财富、减少遗产。
从关原之战到大阪之战,其间相隔14年之久。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也可以说,德川家康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确信自己拥有战胜淀夫人的实力。
其间,德川家康把可爱的孙女千姬嫁给了丰臣秀赖,表面上建立了友好关系。但是他内心却虎视眈眈,一心窥伺将丰臣家斩草除根的时机。当这个时机终于来临的时候,德川家康便给予了毫不留情的致命一击, 把丰臣家完全逼上了绝路。
那么,德川家康在14年中孜孜不倦、励精图治的经济战略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起用优秀人才与积聚财富
在积蓄财力这一点上, 给德川家康带来巨大利益的策略之一是经营矿山。 战国初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开采金银矿山。从佐渡金矿、但马的生野银矿、石见银矿”等处,丰臣秀吉获得了巨额的收入。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获胜后,直接管辖全国的矿山,并进一步提高开采和冶炼技术,使产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
这个关键人物便是以经营管理能力著称的大久保长安。他是被织田信长所灭的武田信玄的遗臣,父亲既是猿乐师,又是矿产勘探师,是一位谜一般的神奇人物。他似乎在科学上具有非凡的才能,曾在长崎学习数学、科学,并精通最先进的冶金技术。像平贺源内那样,他也是一位别出心裁的人物。
大久保长安首先参与了石见银矿的开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的秘诀首先是采用不同的矿脉掘进方法。以往都是从地表部分开采矿山,而长安则采用了一种新的掘进方法,先挖一条穿山的宽大巷道,再沿着由此发现的多个矿脉像蚂蚁窝一样掘进。
此外,结合从国外引进的排水技术,大幅提高了开采作业的效率。这种排水技术采用的是一种划时代的设备。以往在向矿山的地下部分掘进的时候,地下水便会积存,致使不能继续作业,因此只能挖掘地表部分。使用这种设备以后,可以一边排水一边掘进,易于找到位于深处的矿脉。据说,日语中这种设备的词源是荷兰语“spuit”。
进而,大久保长安又采取了一种工艺“汞齐法”,即粉碎矿石,注人水银形成汞齐,提取合金,从而提高了质量。
石见银矿的成功使德川家康非常高兴,于是,他把大久保长安派遣到佐渡、生野等全国各地的矿山,整个日本掀起了一场“淘金热”(实际上是“淘银热”)。据说,当时日本的白银出口额高达全世界的1/3,确实令人吃惊。
织田信长当年曾经发过告示,一律不准任用被自己消灭的武田的遗臣。丰臣秀吉等人畏惧织田信长,都与武田撇清关系。而在这一点上, 德川家康凭着自己的见识和判断,只要认为是优秀人才,都毫不犹豫地加以任用。这是德川家康的高明之处,似乎也可以说,这种勇气和魄力最终给德川家康带来了财富。
从与矿山开采和金银产量增加的关联来说,垄断金币、银币的铸造权,整顿货币经济,也是当时德川家康着手进行的一项重大工作。 那时候,日本流通的货币只有从古代中国引人的永乐钱等“渡唐钱”,还有民间仿制“渡唐钱”的私铸钱。由于都是私人铸造,因此质量不稳定。币值也不固定,经常造成经济的混乱。于是,德川家康把稳定金银货币制度当作第一要务。
在这项工作上,德川家康起用了在财政、商业方面具有卓越才能的后藤庄三郎,让其铸造统一的货币。后藤庄三郎作为铸造货币的江户金座之祖,同时作为德川家康的财务大臣,一举成名。他是德川家康在经济上、政务上的智囊,在大坂之战的议和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在银币方面,在后藤庄三郎的帮助下,德川家康让末吉勘兵卫建造银座,铸造锭银、豆板银。这样,通过加强对货币流通的控制,德川家康巩固了刚刚建立的幕府的集权体制。
顺便要提到的是,丰臣秀吉的大判金是为了赠送等目的而铸造,是供自己使用,基本不在市场上流通。
另外,对于关原之战以后的德川家康来说,最大的财源之一是海外贸易。德川家康起用了京都的豪商茶屋四部次郎清次(第三代)负责这项工作,任命他担任当时日本海外贸易的窗口——长崎的奉行助理 。
在战国乱世中,京都朝延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因此拥有外港的大名们都为所欲为地制造船只,与商人勾结进行交易。德川家康禁止这种私人贸易,规定只有持有幕府许可证(“异国渡海朱印状”)才能进行海外贸易。
茶屋四郎次郎的朱印船被称为“茶屋船”。作为德川家康的代表,他们拥有特权,远赴南洋各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海外贸易家族。德川家康向关系深厚的豪商颁发朱印公文,让他们垄断海外贸易,通过出口白银和进口生丝、丝绸,成功地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德川家康去世后,德川幕府颁布了众所周知的锁国令,使得茶屋四郎次郎没有了用武之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在此前的幕府建立初期,为德川家康积聚巨额财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附带说一下,作为商人的茶屋家与德川家康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是在1582年(天正十年)本能寺之变时。事件发生时,德川家康正在堺市。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的伏兵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了堺市周边地区,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德川家康不知道自己能否安全回到冈崎的城堡。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主动给他带路的是第一代茶屋四郎次郎清延。他用大量的钱财贿赂山里的村民,带着德川家康悄悄地通过伊贺,最终逃走。由于他平时做生意,几乎走遍全国各地,因此对当地的地理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平常与那些奸细和当地有势力的人也有关系。德川家康不忘茶屋四郎次郎清延当时的救命之恩,到茶屋四郎次郎清延儿子们一代,仍然提拔他们为御用的政商。
不问身份,提拔有实力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德川家康踏实而灵活的方针。
在积聚财富方面,不能不谈到的是人才流动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关原之战中获胜后,德川家康立即开始修建“五街道”, 即以东海道、中山道、甲州道、奥州道、日光道为中心的五条陆上交通要道。正如“条条大道通罗马”,与丰臣秀吉当年建立以大阪为中心的经济圈一样,德川家康要建立以江户日本桥为起点的经济流通网。这些大道的每个驿站都制定了把货物、旅客转运送往全国各地的驿马制度,大道上每隔4公里设置一个界碑。这项工作也由刚才提到的大久保长安负责。
另外,在治理陆上交通的同时,德川家康还着手治理水上交通,在江户市内开凿了纵横交错的河道,以供货船来往。他大力治理河道,治理了天龙川、富士川、京都的保津川,开凿了高激川。通过这些措施,日本全国的物流系统开始四通八达,幕府的集权体制也逐步得到了强化。此外,德川家康在财政上的一个重要政策是农业政策。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德川家康的基本方针是从丰臣秀吉时代的重商主义转向重农主义,我们不能忽略他为此调整了租税征收制度。
在农政方面,德川家康提拔了伊奈忠次等人作代官头,模仿丰臣秀吉时代的太阁检地进行了土地丈量,对符合标准的农民进行登记,形成了按照江户时代新的秩序和标准建立的村落。德川家康为统治这些农民而采取的征税制度,就是他著名的一句话“不死不活”。他建立了苛刻的德川农政,使农民只留下食用和再生产所需的最小限度的生产物,将剩下的全部用来纳租。
这样,通过起用优秀人才、采取周密细致的经济政策,江户幕府顺利地建立了统治秩序,稳健地积聚了财富。
七十三而立
德川家康终于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大概是在1614年以后。据说,使德川家康下定决心的一个原因是他对年接王焦虑。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支狂歌:御所柿熟自然落,秀赖只需树下垒。
它的意思是,御所的柿子(德川家康)成熟了就会柿下来,所以丰臣秀赖只要坐在树下等待那个时刻到行。确实,德川家康当时年事已高,已经73岁,丰臣秀赖只有22岁。关原之战时,丰臣秀赖还是 一个孩子, 而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出色的成年人。与之相比,德川家康却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狂歌描述的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如果德川家康不消灭丰臣家,就再无机会,所以他感到焦虑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果,积聚财富也已经大功告成。幕藩体制在正常地发挥作用,即使环视全国,也已经没有值得他畏惧的敌人了。他也许觉得,现在行动的时候到了。
但是,要发动战争,需要师出有名。德川家康做事谨慎,他在严密监视,试图寻找一个借口。不久,他就发现了一个求之不得的证据。这就是著名的“方广寺钟铭事件”。当时,德川家康想让淀夫人等人耗费钱财,就以“供奉已故太阁”为名,不断地让他们修建神社和寺院,或者进行巨额的捐赠。德川家康发现,在他们向京都方广寺供奉的梵钟上,所刻钟铭有“君臣丰乐”“ 国家安康"几个字。德川家康认为,它的意思是“丰臣作为君而乐”,另一方面,把当时的人避讳的“家康”二字分离,毫无疑问是恶意的诅咒。这是德川家康与其亲信“政僧”金地院崇传等人密谋而编造出来的栽赃之词。除了后藤庄三郎、茶屋四郎次郎这样的经济人才以外,还有金地院崇传、南光坊天海、林罗山这样的智囊团追随德川家康,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淀夫人方面闻讯十分吃惊,极力辩解自己没有这样的意图。但是此后不久,她又想,丰臣秀赖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不能让事情这样不明不白,此时应该与德川家康弄清楚是非黑白。
之所以这样,也有其中的缘故。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之初,淀夫人一直深信,虽然德川家康建立了幕府,担任了将军等职位,但是如果丰臣秀赖长大成人,像丰臣秀吉那样担任了辅佐天皇处理政务的关白这样的要职,德川家康就会把实权交还给丰臣秀赖。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立刻就会想到不会有这样的老实人。但是在当时,长期以来一直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轮流坐天下”,因此她这样想也情有可原。
当然,德川家康毫无交还实权的想法,担任将军仅仅两年后的1605年(庆长十年),他便把将军的宝座让给了儿子德川秀忠,自己搬到骏府,开始了俨然太上皇的“大御所政治”。这表明他要把将军职位变为世袭制,让德川家族的统治永久持续下去,因此淀夫人受到了沉重的机击。从此时起,淀夫人便开始考虑,为了丰臣秀赖,与德川家康之间必须有个了结。
另外,淀夫人过于相信全国会有许多大名想要为大阪夺回实权,以报答已故太阁丰臣秀吉的旧恩。因此,她号令不服以德川家康的人前来大阪城。确实,由于关原之战以后德川家康的各项政策,许多人失去了俸禄或者领地、领国,成为不得志的浪人。这些人对幕府心怀不满,抱着一决胜负的想法相继来到了大阪城。其中,有真田幸村(本名真田信繁)、后藤又兵卫(基次)、长宗我部盛亲这些以骁勇著称,原为大名的武士,人数达到了10万之众。
淀夫人还有相当多的已故太阁的遗产,也许她打算以此一搏,与德川家康一决胜负。她发给每个投奔大阪城的浪人相当于一枚大判金的黄金(灌入竹简的金块),在城内积蓄了一年的军粮,准备与德川家康决一死战。
丰臣秀吉是一个筑城迷,大阪城集中了他的建筑思想的精华。它四面各长达两公里,结构雄伟,有多条护城河环绕,堪称古代日本最为坚固的城池,号称“固若金汤”。后来,在大阪之战中,护城河被填埋,建筑也毁于战火。因此,后人无法看到大阪城当初的巍峨庄严,但是修建之初的大阪城十分壮观。因此,淀夫人当时不把德川家康放在眼里,认为只要准备了充足的军粮和武器,固守城池,就绝不会失败一也许在某种意义 上,这种想法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这种美妙的幻想在冷静而透彻的实干家德川家康面前显然不管用。无论怎样,他在关原之战以后的14年中,为了迎接这一“真正决定胜负的时刻”,一直都在积累财富和智慧。
在这里,德川家康让这些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多正纯写给藤堂高虎的一封书信中,描述了这个时期德川家康“异常年轻”的样子。这位73岁的老人在人生最后的决战到来之前热血沸腾,看起来非常年轻。
大炮、隧道、填河
大阪冬之战开始于1614年11月。为了攻陷大阪这座“天下名城”,德川家康投入了大量物资,并采用了人海战术。
首先,为了制造突破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大坂城四周有多条护城河,北侧面朝淀川,这些都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因此,德川家康决定截断河流,减少河水的流量,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淀川是一条大河,所以需要进行相当规模的河道改造。德川家康命令各个大名进行这项工作,借款给没有资金的大名,从而扎扎实实地推进了这项艰难的工程。
但是,即使跨越护城河,大阪城内仍然防御坚固,无法轻易靠近主城堡。德川家康为此准备的是从西洋进口的十几门大炮。这种大炮被称为“大蛇铳”(Calverin)的射程可达6公里,可谓是当时的终极武器。
虽然德川家康也准备了大量的火枪,但是火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00米左右,可以对人起到杀伤作用,对于攻城来说却毫无作用。那么,有什么武器隔着多条护城河仍然能够对淀夫人他们形成威胁呢?他在这么考虑时想到而后在战场上使用的,就是当时堪称可以攻城拔寨的大炮。
不用说大炮的炮身,就连用作火药的硝石也是进口货,但是德川家康毫不吝惜,气势恢宏地不断将炮弹打进大阪城内。它的效果正如它的声音一样,威力无比。本以为只要在城里坚守不出,就会像进了保险柜一样安全,岂料可怕的炮弹飞过护城河,打进城里,而且不分昼夜、震天动地。正如《德川实纪》中所描述的那样,“大炮毫里不差地摧毁了淀夫人的起居室的望楼,响声像千百个巨雷落下来一样。一侧侍候的七八个女官当场被打死了”。每次可怕的炮声响起来,淀夫人都吓得浑身发抖。
不仅如此,德川家康还散布谣言,要从护城河外面向城里挖隧道,从武器库下面引爆炸药,炸飞整座城池。这是扰乱敌方军心的一种心理战。
这样,战斗开始一个月以后, 生性好强的淀夫人精疲力竭,提出和谈。双方商定的讲和内容是:德川家康不处罚大阪方面的官兵,而作为补偿,大坂方面要填埋大阪城的外城(外护城河)和第二城堡、第三城堡的护城河。后来,江户方面看到大阪方面迟迟没有进展,总动员20万兵力,在一个多月之内填埋了从外城到第二城堡、第三城堡的护城河,进而填埋了主城堡的护城河(内护城河)。据说,大阪方面非常吃惊,提出了强烈抗议,但是已经无济于事。
关于这件事,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双方本来约定,江户方面填埋外城的护城河,大阪方面填埋第二城堡、第三城堡的护城河,但是江户方面理解的“外城”指的是“全部的护城河”,于是填埋了全部的护城河。当时的谈判是密约,没有留下记载,因此只能推测真相。但是,江户方面恐怕是明知故犯——干完了就是我的了。
如果护城河被填埋,即使是号称“固若金汤”的大阪城,也只不过是一座孤城。正如金地院崇传在日记中所说,大阪“只剩一座主城堡,孤零凄惨,一副丑陋之态”。这样,淀夫人陷入了极度的不安,而德川家康无视相谈的约束,变本加厉,故意刁难。他给淀夫人两个选择:丰臣秀赖和淀夫人离开大阪城,改封领地到大和或者伊势,或者把现在城内雇用的浪人全部驱逐出城。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法接受。被逼入绝境的大坂方面,决定与德川家康再次一决胜负,也可以说是进行最后的挣扎。1615年4月,“大阪夏之战” 爆发。
当时,大阪城中还有大约5万军官和士兵。但是,在德川家康15万大军面前,他们无疑是螳臂挡车,只能做徒劳的抵抗。不久,被称为“天下作战能手”的真田幸村、后藤又兵卫相继战死。5月8日,淀夫人和丰臣秀赖母子感到大势已去,于是躲藏到山里曲轮自尽,战争结束。
丰臣秀赖有侧室所生的两个孩子,其中,女孩被送入尼姑庵,留下一条性命(就是后来的镰仓东庆寺第二十世住持天秀尼)。而男孩国松被搜捕出来,在京都的六条河原被斩首,丰臣家被斩草除根。这样,第二次“定天下”之战以德川家康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接着,好像看到了这一天终于放心了一样, 翌年,德川家康也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前面我说过,关原之战是德川家康与丰臣秀赖“君侧之奸”的一场战争。那么,大阪之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我觉得,这场战争好比一场“德川财阀”与“丰臣财阀”的财力较量。
也就是说,丰臣财阀这个大企业集团的独裁经营者去世后,德川家康与之分道道扬镳,成立了江户幕府这个新的大企业集团。丰臣财阀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也没有了生产力,但是由于已故独裁经营者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遗产,因此不会破产。高傲的夫人提起拔第二代,竭尽全力想要保住老字号。而德川财阀采用合法的、贪得无厌的手段,向他们买下了全部股份,消耗他们的资产,最后全力一击,迫使其破产。这场战争给人这样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阪城在这场战争中被付之一炬,但是据说从废墟中挖掘出来2.8万枚黄金和2.4万枚白银,按金额计算,大约为50万两。丰臣秀吉去世时,留下了9万枚黄金、16万枚白银, 按金额计算为250万两。因此。可以看出这场战争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与之相比,翌年德川家康死于骏府城时,在骏府城留下的遗产据说有200万两,二者正好相差4倍。此时的德川家康已经隐居,这只是德川家康个人的资产。所以如果整个幕府的资产相比事物之间的差距应该更大,这个差距代表性地说明了许多事情。
正如大船将要沉没的时候,船上的动物会纷纷逃走一样,明知败局已定而孤注一掷的人,尽管在小说中会出现,现实中则几乎没有。大阪之战时也是如此。虽然据说当时的猛将纷纷投靠大阪,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没有一个现役的大名。也许古田织部在外部支持是个例外,但是其他前来投靠的都是浪人。也就是说,已经编入德川家康名册中的大名,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于反对德川家康。这样,无论怎么考虑,只能说从一开始,胜负就已经注定了。
但是,就像故事的双结局一样,如果再谈一谈事情的结局的话,那么德川家康用来打败丰臣财阀而采取的许多高明的经济战略一如上所述,经营矿山、铸造金币银币、采取流通策略、进行海外贸易、丈量土地和统治农民,还有攻城,等等——都是丰臣秀吉已经用过的方法,并非德川家康的首创。德川家康只是效仿丰臣秀吉的做法,把它们加以完善,成为自己的策略。因为实际上,丰臣秀吉在赚钱方面堪称天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川家康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不能不说,完全是历史的讽刺。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追溯德川家康所“学习”的丰臣秀吉,看一看他的经济战略。
2、毛利辉元轶事典故分享
毛利辉元轶事典故分享
毛利辉元轶事典故
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非常多的名人,比如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毛利家族的领袖毛利辉元。毛利辉元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家族的家督,对外进行了很多次战争,但失败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在他身上有着很多轶事典故,下面重点来看看毛利辉元的轶事典故。
毛利辉元画像
关于毛利辉元最有意思的轶事莫过于关原之战的时候了,在关原之战中,毛利辉元因为他有着势力非常大的家族军队,所以被拥立为西路军的总大将。但这个由各地大名组成的军事联盟表面实力强大,但实则是勾心斗角的。虽然毛利辉元担任了总大将,但实际上是没有全部的指挥权的,所以战斗打响后,毛利辉元还没有出阵战斗就结束了。关原之战失败之后,毛利辉元险些被敌军首领德川家康贬为平民,在这个时候被毛利家族一直排斥的毛利辉元的弟弟吉川广家帮了他一把,毛利辉元才得以保全自己大名的身份。毛利辉元也因为此事悔恨叹息不已,但这件事却被传开了,甚至沦为了很多人讥笑毛利辉元的笑柄。
毛利辉元也因为这件轶事戴上了了一顶失败者的帽子,也因为这件事,毛利辉元在历史中的地位被大大降低。此外毛利辉元的轶事典故还有一个,那就是在侵朝战争中被日军俘虏的姜沆在回忆录中写道:“毛利辉元为人十分谦虚谨慎,而且非常悠然豁达,和朝鲜人的性情非常相似。”这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看来,绝对不是认为是在夸赞毛利辉元的,而被很多人讥笑为不是日本人的战国大名。
毛利辉元简介
毛利辉元是日本历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生活在日本战国时期,掌握着庞大的家族势力,可以说他是日本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以下是毛利辉元的简介。
毛利辉元剧照
毛利辉元出生于日本天文22年1月,也就是中国的公元1553年1月,他本来的名字叫做幸鹤丸。他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同时也是丰臣五大老之一,在关原合战的时候被拥立为西军总大将,此外毛利辉元还是长州藩的第一代藩主。毛利辉元的祖父叫做毛利元就,父亲叫毛利隆元。他的母亲更是身世显赫,是内藤兴盛的女儿,叫做幸鹤丸。在这个时候,毛利氏内部逐渐衰败了,先是被丰臣秀吉打败了,后来在关原合战的时候又被德川家康打败,所以这个时候毛利家族只有周防和长门两个藩国。
由于毛利辉元是毛利隆元的长子,所以注定了他就要担当家族的大任。在毛利辉元十一岁的时候,父亲毛利隆元就去世了,所以年幼的毛利辉元就当上了毛利氏家督。在毛利辉元成人礼上,他把自己本来的名字幸鹤丸改成了毛利辉元。元龟二年也就是中国公元1571年,他的祖父去世了,毛利辉元就此亲政,名正言顺的继承了家族势力,掌握了西国毛利氏的真正实权。
宽永2年4月毛利辉元去世,享年72岁。毛利辉元对于整个毛利家族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他当政的期间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家族盛况,当然毛利辉元对于推动整个日本的历史进程也是功不可没的。
毛利辉元评价
每个国家历史上都有非常混乱的时期,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还有日本战国时代。提起日本战国时代难免会让人们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毛利辉元,他是毛利家族的家督,掌握着庞大的军事实力。参与发起了许多战争,同时对于推动整个日本历史进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来看看毛利辉元的评价。
毛利辉元剧照
毛利辉元是父亲毛利隆元的长子,他一出生就注定了需要担任复兴壮大家族的使命,在他1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也就继承了毛利家族基业,当上了家督。最为一个庞大家族的家督来说,有着一位非常优秀的祖父和非常优秀的父亲,当然是压力非常大的。此外在父亲当政的时代,家族两次作战都失败了,致使毛利家族的领地急剧减少,所以对于毛利辉元来说压力就更大了。而祖父和父亲的优秀一定程度上注定了毛利辉元是非常悲哀的,因为很难去超越父辈的成就。
此外在毛利辉元用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没有找到一个有能力的辅助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毛利辉元甚至整个毛利家族的致命缺陷。毛利辉元想努力做出成就,但在诸多因素不成熟的条件下,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父辈强大的压力,加之用人不当,使得毛利辉元称为了被后人讥笑的失败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毛利辉元虽然失败了,但他对于整个毛利家族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发展,甚至推动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历史进程。
本文关键词:毛利辉元好人。这就是关于《毛利辉元轶事典故分享,毛利辉元好人(阅读分享︱《倒叙日本史)》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