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关于【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姓氏”最初含义是什么?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2、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

1、“姓氏”最初含义是什么?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姓氏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家族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姓氏网站都含有各个姓氏的起源、姓氏图腾。

如今我们说到姓氏,都会直接认为是“姓”,也会联想到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而这《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那“姓氏”最初诞生之时,又是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这千年来,姓氏是经过怎样的演变才发展成如今的模样呢?

一、姓氏的演变","content"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姓”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女子的形状,右边是草木发芽的形状,意谓女人含育出的后代,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1、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姓氏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最初是根据母系血统来分类聚居、寻源溯祖,也就是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比如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一姓族越来越庞大,衍生出“氏”的分支来,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2、氏的出现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由于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累赘,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改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3、姓和氏彻底“分家”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这里的姓氏是在周朝八百年的发展中定型下来的,氏族首领姬昌的儿子、号称武王的姬发建立了周朝后,就开始大规模的“封邦建国”。

新国家的建立,新制度的萌发,现实各国诸侯,接着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如法炮制,这让“氏”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创生,不过这古人创氏也是有一定的规则,并非凭空选字,祖先的谥号、国号、爵位、官职、职业,甚至所居方位也可以为“氏”,比如东门氏、西门氏、南宫氏、东郭氏。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将齐国田姓迁徙关中,以所居园陵排列顺序命氏,分别为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直至第八氏。于是人们在史书上,看到有姓第五的名人。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4、同姓不婚,同氏可婚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中原大地有了数不胜数的姓氏,当时文字并不多,许多同名的氏其实并不同姓,所以才有了”同姓不婚,同氏可婚“的规定。

经过多年的血脉繁衍,其实许多人已经毫无血缘联系了,这时若还讲究同姓不通婚的话,恐怕许多人就无法喜结良缘了,在孔子时代,就发生了鲁昭公迎娶吴国的王室女子孟姬的事件,而吴、鲁两国的王室均为姬姓,这让极力维护礼教的孔子痛心疾首。

于是人们便以氏为姓,相互区别,规避教条规定的不便。随着大批新姓的崛起,人们发现,以东周为分水岭,一些上古时代的大姓,在此后逐渐衰微,比如姬、嬴、姜、芈姓等,尤其是秦汉以后,此类姓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成为最不起眼的姓。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因为这些姓都是王侯贵族所拥有的,数千年来,他们是享受顶尖荣华富贵的人,直到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从前他们所享受的一切都被剥夺,至此,曾经的上古大姓就此衰落,也再无崛起之人使上古姓重新繁荣。

二、百家姓的“大姓”","content"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姓就是位于百家姓中的前列几个,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衰落,另外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中国五大姓”,王、李、张、刘、陈。其中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全世界姓王的人大约有一亿,王虽不是上古大姓,但起源于上古,上古时期,东周灵王有太子名叫晋,后被灵王废掉太子之位,晋及其家人从王室成员变成,普通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以前的王族身份,便以“王”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

陈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千万,陈姓出自妫姓,陈姓的祖先是舜的的女儿娥皇女英,舜的第三十四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陈,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于是有了陈姓,这样看来,陈姓的传承脉络最为清晰。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至于刘姓,距离上古时期最近的便是汉朝皇帝,在此之前是春秋时期周顷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其谥号称刘康公,据说后代以国为氏,而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则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据《竹书纪年》《左传》记载,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居鲁山,善御龙。

李是中国第二大姓氏,与其他大姓相比,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根据传说,李姓出自黄帝。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黄帝孙子的后裔,自唐朝皇帝姓李后,李姓开始蓬勃发展,这才成为中国大姓,甚至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

张姓是中国当代第三大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相传,张姓出自黄帝,是黄帝的第五子,挥的后代,挥发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同时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了。

三、小结","content"

综上所述,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现代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祖先,至于是否声名显赫,那就不一定了,但数千年的历史已成沉淀灰尘,再过分追究祖先的来源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但这些构成了中国璀璨多彩的文明。

2、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

姓氏起源和来历

一、姓氏的由来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同姓的不断出现,为了区别家族的地位、出身,才产生了氏,最早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

上古的尧帝族号为唐,其后代便以唐为姓;齐、鲁、秦、晋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国号;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代有不少人分别用他们的谥号“文”和“武”为姓;东郭、南门、南宫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为姓的;以动植物和数字为姓的有牛、马、羊、龙、熊、柳、杨、花、李、千、百、万等;以官职官位、爵位、爵号为姓的有司徒、帅、尉、王、公、侯等;以封地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职业为氏的有陶、巫、屠、卜等。不少“姓”和“氏”出处相同,因此除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由母系转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两者合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万家姓”

姓氏到底有多少?北宋时期的《百家姓》,一共收录了468个姓氏。因为当朝皇帝是赵姓,所以赵姓排行第一。明朝的《千家姓》共收集姓氏1968个。解放以来,曾有过多次的姓氏抽样统计,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数据,当时共有姓氏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633个,三字姓146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5个。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姓氏也有930多个。最近又有资料显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我国目前的姓氏已超过1.3万个,是名副其实的“万家姓”。

“张王李赵满地流(刘)”,1987年5月2日新华社根据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公布:李姓是全国第一大姓(另有资料显示张姓为第一大姓),王姓和张姓列第二和第三。三大姓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其中李姓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超过1%的大姓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16个。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总人口的55.6%。在北方,李、王、张、刘等姓较多,而黄、梁、林、吴等姓则多分布在南方。在回民中,以马姓居多,李、安等姓也不在少数。国内还有数以万计的以姓氏打头的村寨或城镇,如李家村、何家寨、彭家墩、蒋家冲、张家港等。

姓氏的取向五花八门。除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姓氏外,还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红黄蓝白黑绿紫等颜色,稻麦谷粮黍等五谷和以风霜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为姓的,甚至还有以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汤、上、中、下,死、活等字为姓的,其中最小的姓氏人口还不到一百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姓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而人口极少的小姓氏却有消亡的可能。

三、姓氏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在不断演变。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元明清时期,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其姓氏也成为了华夏诸多姓氏中的一部分。北魏的拓跋氏是鲜卑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加快鲜卑人“汉化”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他率先将姓氏改为“元”。北魏分裂以后,执掌西魏大权的宇文泰下令,将包括宇文、独孤、达溪、贺拔、贺若等鲜卑姓氏在内的36个大姓99个小姓都改为长安人,使其融入到汉人中间;隋唐时期融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在长安区至今还有汉化的辽朝耶律人后裔,元朝散居在全国各地的蒙古人多改用了汉人的姓和名。同样,清朝结束以后,许多满族人也都改用了汉人的姓名,如今北京地区的安、金、关等姓氏中就有不少人是满族后裔。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的祖先哈勒就是13世纪初随从元朝征战的将领,明初朱元璋又因其后人“剪除敌对势力有功”,特赐姓“翦”,并使之世居于湖南省桃源县。

封建帝王往往给一些有功的大臣“赐姓”。汉初的娄敬,因为建议建都长安之功,被赐以“刘”姓;汉武帝有一位大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国的王太子,入汉以后,汉武帝因休屠人崇拜金人故赐日磾姓金,如今江西省仍有其后代繁衍生息,类似的现象几乎历朝都有。唐初名将徐世绩战功卓著,被封为英国公,唐太宗还特赐其姓李;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也冒用刘姓,其理由是汉朝时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和番,他自认为是她们的后代。隋炀帝特别喜欢垂柳,专门赐其以杨姓,在位皇帝给树木赐姓,这在历史上别无仅有。

改变姓氏者也屡见不鲜,有的是迫于无奈,有的是顺其自然。春秋时期,陈国内乱,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遂改姓田,自此陈、田两姓为一家;兴平望族马姓是在秦统一后迁入关中的赵国贵族,当年名将赵奢曾因功封马服君,其后代便以马为姓;同为赵国后代的还有主父或主姓,因为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他死后其部分后人便以主父为姓氏,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主姓;史圣司马迁去世后,家人害怕受到牵连,将“司”、“马”两字分开,一部分人在“司”字左边加一撇改姓“同”,另一部分人则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在韩城冯、同两姓共同祭一个祖先,这在国内绝无仅有;石敬瑭在位时期,敬姓人为了避皇帝的名讳被迫改为苟姓,前些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内许多苟姓人终于恢复了敬姓。

一个姓氏可以衍分出许多不同的姓氏,这也是国人姓氏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大多都是由繁到简的改变,多取截音,如将公孙改为“公”和“孙”,将欧阳改为“欧”和“阳”。或是仅取一个字,如将东郭改为“郭”等。其他改姓氏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入赘男子改女家姓的,母亲改嫁子女随继父姓的,父母离异改变子女姓氏,女子出嫁后随夫家姓,将父母双方的姓氏合在一起作为子女姓氏的。另外,作家、艺术家的笔名、艺名,因工作需要改用假名的不属于更改姓氏。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姓名会伴其一生。繁多的姓氏既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又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血统、多元文化、多种文化生活交流和融合的大家庭。

姓氏起源和来历

一、姓氏的由来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同姓的不断出现,为了区别家族的地位、出身,才产生了氏,最早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

上古的尧帝族号为唐,其后代便以唐为姓;齐、鲁、秦、晋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国号;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代有不少人分别用他们的谥号“文”和“武”为姓;东郭、南门、南宫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为姓的;以动植物和数字为姓的有牛、马、羊、龙、熊、柳、杨、花、李、千、百、万等;以官职官位、爵位、爵号为姓的有司徒、帅、尉、王、公、侯等;以封地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职业为氏的有陶、巫、屠、卜等。不少“姓”和“氏”出处相同,因此除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由母系转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两者合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万家姓”

姓氏到底有多少?北宋时期的《百家姓》,一共收录了468个姓氏。因为当朝皇帝是赵姓,所以赵姓排行第一。明朝的《千家姓》共收集姓氏1968个。解放以来,曾有过多次的姓氏抽样统计,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数据,当时共有姓氏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633个,三字姓146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5个。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姓氏也有930多个。最近又有资料显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我国目前的姓氏已超过1.3万个,是名副其实的“万家姓”。

“张王李赵满地流(刘)”,1987年5月2日新华社根据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公布:李姓是全国第一大姓(另有资料显示张姓为第一大姓),王姓和张姓列第二和第三。三大姓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其中李姓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超过1%的大姓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16个。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总人口的55.6%。在北方,李、王、张、刘等姓较多,而黄、梁、林、吴等姓则多分布在南方。在回民中,以马姓居多,李、安等姓也不在少数。国内还有数以万计的以姓氏打头的村寨或城镇,如李家村、何家寨、彭家墩、蒋家冲、张家港等。

姓氏的取向五花八门。除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姓氏外,还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红黄蓝白黑绿紫等颜色,稻麦谷粮黍等五谷和以风霜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为姓的,甚至还有以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汤、上、中、下,死、活等字为姓的,其中最小的姓氏人口还不到一百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姓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而人口极少的小姓氏却有消亡的可能。

三、姓氏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在不断演变。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元明清时期,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其姓氏也成为了华夏诸多姓氏中的一部分。北魏的拓跋氏是鲜卑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加快鲜卑人“汉化”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他率先将姓氏改为“元”。北魏分裂以后,执掌西魏大权的宇文泰下令,将包括宇文、独孤、达溪、贺拔、贺若等鲜卑姓氏在内的36个大姓99个小姓都改为长安人,使其融入到汉人中间;隋唐时期融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在长安区至今还有汉化的辽朝耶律人后裔,元朝散居在全国各地的蒙古人多改用了汉人的姓和名。同样,清朝结束以后,许多满族人也都改用了汉人的姓名,如今北京地区的安、金、关等姓氏中就有不少人是满族后裔。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的祖先哈勒就是13世纪初随从元朝征战的将领,明初朱元璋又因其后人“剪除敌对势力有功”,特赐姓“翦”,并使之世居于湖南省桃源县。

封建帝王往往给一些有功的大臣“赐姓”。汉初的娄敬,因为建议建都长安之功,被赐以“刘”姓;汉武帝有一位大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国的王太子,入汉以后,汉武帝因休屠人崇拜金人故赐日磾姓金,如今江西省仍有其后代繁衍生息,类似的现象几乎历朝都有。唐初名将徐世绩战功卓著,被封为英国公,唐太宗还特赐其姓李;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也冒用刘姓,其理由是汉朝时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和番,他自认为是她们的后代。隋炀帝特别喜欢垂柳,专门赐其以杨姓,在位皇帝给树木赐姓,这在历史上别无仅有。

改变姓氏者也屡见不鲜,有的是迫于无奈,有的是顺其自然。春秋时期,陈国内乱,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遂改姓田,自此陈、田两姓为一家;兴平望族马姓是在秦统一后迁入关中的赵国贵族,当年名将赵奢曾因功封马服君,其后代便以马为姓;同为赵国后代的还有主父或主姓,因为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他死后其部分后人便以主父为姓氏,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主姓;史圣司马迁去世后,家人害怕受到牵连,将“司”、“马”两字分开,一部分人在“司”字左边加一撇改姓“同”,另一部分人则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在韩城冯、同两姓共同祭一个祖先,这在国内绝无仅有;石敬瑭在位时期,敬姓人为了避皇帝的名讳被迫改为苟姓,前些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内许多苟姓人终于恢复了敬姓。

一个姓氏可以衍分出许多不同的姓氏,这也是国人姓氏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大多都是由繁到简的改变,多取截音,如将公孙改为“公”和“孙”,将欧阳改为“欧”和“阳”。或是仅取一个字,如将东郭改为“郭”等。其他改姓氏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入赘男子改女家姓的,母亲改嫁子女随继父姓的,父母离异改变子女姓氏,女子出嫁后随夫家姓,将父母双方的姓氏合在一起作为子女姓氏的。另外,作家、艺术家的笔名、艺名,因工作需要改用假名的不属于更改姓氏。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姓名会伴其一生。繁多的姓氏既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又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血统、多元文化、多种文化生活交流和融合的大家庭。

姓氏起源和来历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二、姓氏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三、姓氏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四、姓氏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本文关键词:姓氏起源和来历研究报告,姓氏起源和来历小故事,尹的姓氏起源和来历,张的姓氏起源和来历,爱新觉罗姓氏起源和来历。这就是关于《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姓氏起源和来历(又是怎样演成今日我们使用的“姓”)》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采用的是什么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北京冬奥会制冰技术更环保更绿色)

下一篇: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什么,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什么诗(必有近忧”:你后半生的苦)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