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关于【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2、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

1、《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如何理解《道德经》“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夫唯大,故似不肖。 因为道是至大,所以无法像肉眼可见任何一物。大是道的别名。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四大中,道是大中之大,第一大。这里引证二十五章的四大教理。

称作大也是勉强的,大也不足为称,语言中没有确切称名的,道也是强字之,不是真正的名称。所以说:“道常,无名”。道的本体是无名的,只有实修实证,用妙心玄照,不可言传,更不可比喻。言传、比喻都要超越再超越,放下再放下,这样才可以接近道。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经文:若肖,久矣其细也夫!道如果像肉眼所见任何一物,哪怕是虚空法界,都立即缩小了。如同黑洞的坍缩,巨大的恒星立即缩小为一粒芥子。“久矣其细也夫”,老子知道道一显形就会像黑洞般坍缩,不是真正的道了。

王弼解读为“失无入有”,无是无边无际,无形无相,一旦显形成为万物,实际上就十分渺小了。无是妙,有是徼。无有无数变化的潜力,徼只有一形,牛是牛,马是马。在妙的状态,牛是马,马是牛,可以穿越,毫无障碍。这里的大只是比喻,道之大,不是体积之大,而是造化力之大。细不是体积之小,而是造化力之小。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佛教说:“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即使是微尘(无分微尘),只要是妙,就能够转大法轮,把整个宇宙都装进一个无分微尘里,这在黑洞理论发现以前,世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大与小是凡夫的语言,本来是虚妄不实,没有凡夫的大,也没有凡夫的小。

大与小都是凡夫的肉眼所见,其中的造化力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所以说凡夫妄称大与小,根本不知大与小的真实义。凡夫所有的名也是如此,没有真实义(但有某种近似义,近似程度与应用环境有关,有时完全相反)。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所以《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只是假名,近似名(有时完全相反);老子说“道隐,无名”,(四十一章)无名才是本质,无名才是大实话。老子区分无名和有名如此认真,是因为看到名都是近似,是假名,不可执著。

这是华夏智慧的超越性所在。西方哲学没有展开无名和有名区别的探索,也不知道区别的伟大意义。这是西方认识论的明显缺陷。现代语义哲学的兴起,才发现语义与真实之间有巨大区别,有时足以误导世人的思维。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第二段经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道大”有究竟地和现实地的区别。现实地的“我道大”是指前几章的谦下不争。所以这里说“我有三宝”,有现实所指,在世人看来谦下不争无法企及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佛教的三宝是指佛法僧,但翻译中的三宝名称来源于《道德经》此句经文。三宝、四大都是借用老子的术语体系。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一曰慈。老子把慈悲心列为三宝之首,说明老子深知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的内心深处蕴藏了慈悲心,这颗慈悲心是可以唤醒的。慈悲心又称大悲心,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深入佛教徒的心中,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称颂最广的名号。

可见慈悲心、大悲心是最深刻的人性,是生命力的基石。铁石心肠被视为人性丧尽。庄子着重宣说悲心。“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徐无鬼篇)为丧失自我而悲伤者是世之贤士,为贤士而悲伤者是修道士,为修道士而悲伤者是大宗师。庄子三悲是贤人悲、圣人悲、真人悲。真人是大圣人。老子慈,庄子悲,慈悲不二。老子的慈含有悲,不能单解读为慈。

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面对人世间战场的胜者和败者,老子只有悲哀,只有哭泣。这是对生命的悲哀,对生命的哭泣。丧礼处之,只有哀悼阵亡者的灵魂才能稍稍宽慰。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此处经文的“慈”是三十一章的“悲哀泣之,丧礼处之”的延续,是重宣此意。《道德经》是一位无心道人的教理,清静自守,语言含蓄,但三十一章无疑是悲心大爆发,能够听到大宗师的嚎啕大哭。这是慈悲的哭声。

到了本章,老子的心已经恢复清静,语气平缓的说出三宝教言,三宝中慈悲无疑是第一的。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矣”。没有慈悲心的生命就是心死的生命,这是最可悲哀的。慈悲心是生命活着的第一特征。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二曰俭。王弼注:“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俭被释为节俭,是儒家理念之一。俭与啬同,“有而不用”。啬是啬法,特殊修行方法。华人家族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唯有啬法可破。今天华人已经富裕起来,啬法尤其珍贵。

俭即啬法,勤俭持家是儒家几千年的传统,可见也是道家的传统,道家的啬法超越普通的勤俭持家,是从心上弃绝欲望,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欲无欲”,这样持家则万代不绝(祭祀不辍)。老子把欲望当做罪恶,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四十六章)这与此段经文的“俭”是同一教理。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俭,帛书乙本作检,那个是正字?由于帛书出土,产生更多的文本争议,但也获得了不少古典的原始信息。老子时代离甲骨文造字时代并不远,大约500年-1000年。造字时代的用字特征依然十分显著,即同音假借和一字多义,那个时代的文字引申义比现代更广。

【文字引申义有内在规律,文字引申学需要专业研究。这门学问可以列入大学教刚】从帛书《道德经》得出一个结论,假借不仅是因为文字缺少,而且是一种修辞手法,善用假借是秦以前文化精英展示才华的一种方式。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汉代以后文字趋于稳定,假借现象几乎绝迹,留下少量几个(假借二字就是例证)。知道文字语言学的这一发展规律,可以更好的看待《道德经》的不同文本的异同和老子真实义之间的关系。钱穆指出“厌”(七十二章)是双关语,实际上《道德经》中双关语不止一处,而是多处。

从语义引申学可以得知,俭与检是双关语,是老子的修辞手法。俭是本字,但暗含检义。检即自律,以俭自律。因此不能说俭错了,也不能说检错了,但俭是本字。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概括说即“谦”或谦下不争。此句经文是总结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六十六章(上章)“圣人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谦下不争教义。学人疑惑上章圣人有“欲”,此章立即予以清晰定义。

“不敢为天下先”一句把前文的疑惑彻底破除,老子不给后人一点疑惑处。严遵本“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的文本与此句经文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文意极佳。经文是对现实地君王争夺天下的呵斥。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三宝“慈、俭、谦”与儒家理念似曾相识。南怀瑾反复说华夏文明的特征是儒道同源,德经部分老子关注命题与儒家关注命题越来越一致,尤其从五十四章开始,这显然是有意安排,是《道德经》的宗旨之一。

道与德二大主题,道是究竟地,德是现实地。凡夫心不能感知道的存在性,但可以感知德的存在性。马祖道一说:“借心显色,借色显心。”老子是借德显道,借道显德,最后道德互显,道德不二,究竟地和现实地完美结合。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五十四章以后,关注老子所用名相(术语)与儒家何其相类。帛书严遵坚持要把德经置前,也是想从现实地起修。但不符合“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根本教义。

慈与仁慈的关系。慈是慈悲,也是仁慈,儒家更赞同仁慈,佛家更赞同慈悲。三宝以慈为第一宝。河上公注:“慈,爱百姓若赤子。俭,赋俭若取之于己也。执谦退,不为倡始也。”河上公以仁慈解读老子的慈,后文“不敢”句注:“以为仁,故能勇于忠孝也。”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此句完全把慈与仁慈、勇于忠孝合解,显然河上公此注更多的融入了后期儒家思想。但从老子“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第五章)、“绝仁弃义”(十八章)等经文看,慈与仁不相等。老子的慈显然以慈悲为宗,不是以仁慈为宗。

从“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经文看,慈就是慈爱和悲心。仁慈并不是老子的三宝,更不是三宝之首。仁慈依然是上位者恩赐的慈悲,不是人人内心本具的慈悲。

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此章虽说三宝,但中心就是一宝:慈悲。其他二宝是从属于第一宝的,俭和谦下不争是护卫慈悲的,如同二大护法。慈悲在主神位,左右是俭和谦下。谦下不争是前几章一直宣说的正法。

2、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

简要回答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那么今天我们来说说佛教三宝是指什么。

详细内容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佛宝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法宝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僧宝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形成过程佛陀本没想为众生说法而直接进入涅盘。但诸天神和龙王知道他已成佛,都欢喜异常,散花歌舞,请求佛陀为众生弘演佛法。于是,佛陀在尼连河畔首先为诸大菩萨说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部深奥的、高层次的经典,主要阐述大菩萨的境界,凡夫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佛陀考虑到凡夫的烦恼和障碍太多和对尘世的执着和贪恋,决定从出离心入手。他用佛眼观察到其父王派来追随他的5位大臣正在鹿野苑修行,便直奔鹿野苑而去。5位大臣在鹿野苑修行,已对悉达多(佛陀为太子时的名字)感到失望,当他们远远看到太子(佛陀)走来时,便约定谁也不理他。可当他们发现走来的太子与过去有很大变化、周身放光时,又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恭敬顶礼。佛陀微笑着说:“你们不要再存有世间的偏见了。我现在已经不再是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无上道心的佛陀。不要用世间的小聪明来猜测我的苦行与非苦行、成道与未成道。世间的见解多是偏执的、绝对的,世间的凡夫因为执谬于贪、嗔、痴、慢、疑而堕入无边的苦难中。”听了佛陀的话,5位大臣都愿随佛陀出家。于是佛陀向他们教授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很快,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佛陀高兴地说:“现在三宝已经具足:我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佛宝;我给你们教授的内容为法宝;你们5个出家人即是最初的僧宝。”

声明:本篇经验系「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佛教里的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生肖,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什么,佛教三宝指的是,佛教里的三宝指的是什么。这就是关于《佛家三宝是指什么,佛教三宝是指什么(持而保之”的“三宝”指的是什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米粉是用什么做出来的,米都粉是怎样制做的(我家恩师传授给我喜欢的人拿去)

下一篇: 丁外艰和丁内艰的区别,丁艰丁内艰丁外艰(不会强迫所有人恢复训练、比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