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 内容

5岁女童去上海探亲 3天走丢3次是怎么回事,关于五万上海孤儿寻亲路的新消息。

发现大家对5岁女童去上海探亲 3天走丢3次是怎么回事,关于五万上海孤儿寻亲路的新消息。此方面的信息都挺关注的,小编就此整理5岁女童去上海探亲 3天走丢3次是怎么回事,关于五万上海孤儿寻亲路的新消息。相关方面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上海静安公安分局宝山路派出所

来到居民孙先生家中走访,

孙先生的小女儿欣欣,

并对孙先生进行了法治教育提醒。

故事要从前天的一起报警求助说起。8月21日上午8时30分许,宝山路派出所接到一家建材市场的保安报警求助:商场今天来了一名陌生的小女孩,可能是迷路了。接警民警张凯迅速赶往现场找到报警人,并询问小女孩住处、父母信息及通讯方式,这名5岁的女孩说自己名叫欣欣,是来找爸爸的,其他却都回答不上来。

“第一次欣欣走失的时候,我们将她领回了派出所,通过系统查询得知,欣欣的爸爸孙先生在上海务工,平时租住在离建材市场不远的小区内。”张凯说,第一次将女孩送回家后,发现孙先生白天工作繁忙,欣欣这两天是由13岁的姐姐照看。5岁的孩子哪“关”得住,姐姐一不留神,欣欣便溜出家门出去玩,结果人生地不熟,很快就迷了路。

8月22日上午10时许,宝山路派出所再次接到建材市场员工报警,说看到一个白衣小女孩独自在走廊里乱跑,周边都是建筑材料,非常危险。民警焦智勇立即到场,将小女孩领回了派出所,窗口值班的张凯一眼就认出小女孩就是欣欣,安抚几句后,再次电话联系孙先生接走女孩。为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张凯找到社区民警李海蓉,约定上门做防范提醒。

没等李海蓉上门,8月23日一早,张凯再次接到一家理发店报警说发现走失孩童。“我认识这个小女孩,交给我吧。”张凯赶到理发店,果然又是欣欣,登记好报警人信息后,张凯牵着小欣欣回到家中。

得知消息,李海蓉当天中午便上门走访。孙先生告诉民警,孩子母亲也在外打工,两个女儿一直由老家长辈照顾着。放暑假后,孙先生的哥哥带着孩子来沪探望孙先生,但小女儿执意要留在上海玩两天,孙先生就让哥哥先回老家。后来孙先生的工作忙碌起来,只能让大女儿白天照顾欣欣,结果就是小女孩连着3天都走丢了……

经李海蓉多方协调,单位安排孙先生休假,送两个孩子回老家,并探望家乡老人,事情有了温暖的结局。

警方提醒,暑假尚未结束,家长们要看护好自家孩子,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

新民晚报记者:潘高峰通讯员:宋一江

这一年我们跨省联动 为“上海孤儿”寻亲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张苗苗 王兰兰 魏海洋

晚报有爱 助我市的“上海孤儿”千里寻亲

1960年前后,由于受全国性饥荒所困,一大批江苏、浙江孤儿被无奈的父母遗弃于上海,随后又被转送到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据保守估计,其人数至少有五万之巨,他们被通称为“上海孤儿”。在开封,也有不少被市民收养的“上海孤儿”。上世纪90年代,渐渐得知身世的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寻亲之旅。

1997年10月12日9时,24名当年的“弃婴”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后走到一起,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聚会。

这24名当年的“弃婴”,是1958年至1959年由上海、无锡、南通等地的孤儿院、福利院送往开封的。当时开封有人想领养孤儿,便通过双方的民政部门办理手续后把他们领了过来。来的时候,他们都不满周岁,有的还未满月,手腕上注明他们出生年月的红布条,是他们唯一的“财产”。昔日一列火车使这些嗷嗷待哺的“弃婴”远离了江南大地,之后他们在开封养父母的怀中长大并有了自己的爱情、家庭、事业。然而,那段辛酸的身世始终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们心头。1997年9月9日,本报一篇《被弃40年,而今念故乡》的报道,激起了这批散落在开封各处“弃婴”的思乡之情,他们通过报纸公布的电话号码互相联系。很快,24颗心连同他们亲属的心聚在了一起。通过这次聚会,他们抹干眼泪,达成共识:开封父母的大恩大德他们永世不忘,但他们也想圆一下自己的寻亲梦。

随后,这群在开封的“上海孤儿”共同求助本报。当年11月下旬,本报记者将30多名40年前由上海、无锡、南通孤儿院、福利院送往开封市的“弃婴”欲回家乡寻亲之事,转告给无锡《江南晚报》和南通《江海晚报》的负责人,他们均表示愿全力帮助。通过两家报社的努力,这两个城市也掀起了帮助这些当年的“弃婴”寻亲的热潮。看到报道,无锡的大街小巷、居委会、民政局等处的人们都在问“有你们家的亲人吗”。

之后,本报记者带领我市20多位当年的“弃婴”一同前往无锡、南通寻亲。在本报的帮助下,当年的“弃婴”纷纷被关注、被联系,他们当中有多人找到自己的亲人,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为了欢迎失散多年的孩子,一位当年的“弃婴”远在无锡的数十口亲人准备了丰盛的家宴,还有一位当年的“弃婴”在找到亲人后邀请他们来开封参加自己的婚礼……对此,本报都进行了详细报道。当年,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但在本报为他们寻亲的过程中,他们一直被爱温暖着,心酸的过去渐渐化为理解,化为幸福。

晚报力挺 推动开封城墙修复

城墙在开封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这座现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为目前我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的古城墙,长度仅次于南京古城墙。开封城墙见证了开封悠久的历史,表现了古城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城墙下叠压着的5层城墙,让世人对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刮目相看。作为开封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城墙,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一直是本报关注的焦点。

1996年12月25日开封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以《开封城墙成为国宝》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自此,开封城墙保护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保护开封城墙需要各界人士集思广益,为此本报于1997年1月15日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座谈会上,我市专家、学者不仅探讨了城墙对于开封的重要意义,还就如何保护城墙、修复城墙各抒己见。他们一直认为,修复开封城墙刻不容缓,修复要保持古城墙的“原汁原味”,要设计出一个总体的修复规划,建立开封城墙保管所,争取国家、省、市各级资金投入,把西门作为突破口,分阶段完成城墙的修复工程。当年2月1日,本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开封城墙保护维修问题专家座谈会纪要。

在本报呼吁和推动下,这一年的4月18日,我市成立了开封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开封)城墙工程指挥部;6月,市编委批文成立开封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所,赋予其依法治理保护开封城墙的责任;12月12日,开封城墙西门工程动工……

除了推动政府部门尽快修复城墙,本报还发动爱心市民为城墙修复捐款。我市成立“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开封)城墙工程指挥部”后,着手修复“国宝”的消息见报后,牵动了众多开封百姓的心,当年75岁、生活并不宽裕的市民王素洁拿出1000余元现金捐献给指挥部,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随后,社会各界的捐款更是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挥部。

近年来,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作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整个城墙修复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修缮南墙,第二阶段修缮西墙及北墙,第三阶段修缮东墙。同时配合城墙本体修缮,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并整治护城河。对于城墙修复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本报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如今的开封城墙,靠科学修缮重焕昔日风采,可以说,这其中本报也有不小的功劳。

1997年4月7日,中国开封SOS儿童村正式开村,首批招收来自我省各地的孤儿80名,使这些孤苦无依的孩子有了一个新家。

1997年11月20日,全国首届晚报编校质量评比在京揭晓,本报在全国105家晚报中位列第十四名,获优胜奖。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三星i900图片(三星i900壁纸)

下一篇: 战略新兴产业有哪些股票(战略新兴产业有哪些)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