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开始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辅助小区的安保工作,在对待这样一项进入生活的高科,许多居民在表示谨慎的欢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与忧虑
人脸识别,以及一系列精确到人的生物识别技术,过去我们向往,现在我们有点恐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个人变得无处遁形,所有踪迹都被掌握。从公共安全和社区管理角度,我们当然可以提出一万个理由来支持推进人脸识别普及,但我们又如何回应人们对隐私权被侵犯的担忧呢?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说,人们所有的担心都来源于对于新知识的未知性。正是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刚刚出现没不久,整个社会对于它会存在着一定的陌生与不了解,从而加重了这种担忧。我觉得从媒体以及社会层面的宣传加强来说,不仅仅只是从态度上的总体肯定、宣传“技术总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这样的概念,而是要从实际执行中真正去消除对大家的恐惧心理。比如说,在具体执行层面,应该是拿出一定的管理规范;而在宣传与解释层面,应该是拿得出大家都能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标准,来实事求是地告之大众,我们当下对于新技术的把握程度以及各种约束规范可能性。没有了这些,我们不管是支持人脸识别,还是反对人脸识别,都只成为了空对空的简单观点对抗。
在国内人脸识别技术高歌猛进大行其道的同时,美国一些城市却在禁止人脸识别被滥用。如果我们也要在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这类技术的使用,有哪些要点是必须覆盖到的?
这里面提出的不是禁止人脸识别技术,而是禁止这一技术被滥用。具体来说,对于人脸识别的技术在总体上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脸数据的识别对比,其实这种应用层面并没有太大问题,过去是人眼识别,现在变成了更有效率、更加准确的机器识别。真正引发大家担心与忧虑的是应该是另一部分的人脸数据的采集,这也是大家对于个人隐私最关注的重点。人脸识别的前提是对于各种资料的采集入库。人脸数据和我们传统的密码设置不一样,因为人脸的数据一旦被采集后,是不可更改的,是直接关联到个人隐私资料的。所以,这些数据谁可以采集?怎么去采集?采集的深度或者是数据精准度达到多少?采集之后的保存条件怎么样?使用中的规范如何?等等这些公众最担心、最关心的问题,都是在数据的采集这一块。
采集后的数据如果得 不到保护,被泄露,被滥用,这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敌人。所以应该是加强人脸数据采集层面的法律约束以及技术规范。比如采集必须要得到用户的许可授权,采集手段与过程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采集后的数据保存要能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机制,能够得到国家的有效监管。面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对于不同技术标准以及服务类型,以及能去进行数据采集的深度精确度,都应该有不同的限制,而这些问题,才应该是当下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最需要关注的事情。